A | A | A

第27章 朔风凛冽扫冀南,烽火连天燃太行

小说: 李云龙之抗战八年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李云龙之抗战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7H7/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九三九年三月,朔风依旧凛冽。盘踞在华北的日军刚刚结束了短暂的春节休整,便迫不及待地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对于侵略者而言,占领广袤的华北平原仅仅是开始,如何将这片土地彻底变成他们所谓的“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才是真正的考验。盘踞在太行山与冀南平原的八路军,就如同一颗钉子,死死地楔在他们的胸口,让他们寝食难安。

李云龙站在冀南军区前线指挥部的地图前,双眼布满血丝,己经整整两天没有合眼了。作为八路军总部派驻冀南、总览华北敌后战局的高级参谋,他肩上的担子比太行山还要沉重。地图上,红蓝箭头的态势犬牙交错,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冀南平原。自一月以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杉山元亲自策划,调集了第10、第110、第114等师团主力及伪军,总兵力超过三万人,发动了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鬼子将其命名为“春季冀南肃正作战”,而根据地军民则更首白地称之为“铁壁合围”。

三月初的头几天,寒意尚未完全消退。冀南平原上光秃秃的树丫在寒风中呜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正在经受的苦难。日军的战术意图极其明显和恶毒。他们依托平汉、津浦、德石、沧石等铁路线和主要公路,构建起一道道封锁线,企图将冀南根据地分割成无数个小块,如同一个巨大的囚笼,然后逐一清剿,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彻底困死、饿死、消灭在平原之上。

指挥部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电话线嘶哑地响着,电报员手指翻飞,一份份紧急军情雪片般地汇总到李云龙的案头。

“报告!南宫以东地区发现日军骑兵联队,正向我后方穿插!” “报告!威县、邱县一带,日军增设了十余个据点,炮楼己经修到了我们村口!” “报告!曲周、广宗之敌出动装甲车,沿公路对我地方武装进行‘梳篦式’清剿!”

李云龙面沉似水,叼着一根早己经熄灭的旱烟,目光却如同鹰隼一般锐利。他很清楚,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敌强我弱的态势在平原地区被无限放大。没有山地作为依托,部队的回旋余地极小。每一个村庄,每一片坟地,甚至每一条沟渠,都可能成为生死的战场。

“他娘的,杉山元这个老鬼子,是想跟老子下围棋啊!”李云龙狠狠地将烟锅在桌角磕了磕,迸出几点火星,“想把我们当棋子一样一个个吃掉,没那么容易!”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狠劲。指挥部里的参谋们都抬起头,看向这个传奇人物。他们都知道,李云龙的脑子里,此刻一定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反击。

“命令!”李云龙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出鞘的利剑,“各部分散隐蔽,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甚至以班、组为单位,给我彻底融入到冀南的老百姓当中去!告诉战士们,脱下军装,他们就是老百姓,穿上军装,他们就是能要鬼子命的八路军!”

他走到地图前,粗大的手指在上面划过:“鬼子不是要修路建点吗?好得很!路修到哪里,我们就破到哪里!炮楼建在哪里,我们就把它端到哪里!命令各县大队、区小队,还有我们所有的民兵,都给老子动起来!麻雀战、地道战、破袭战,有什么本事就使什么本事!老子不要你们打什么硬仗、大仗,但每天都得给老子搞出点动静来!今天拔他一个岗楼,明天割他一段电线,后天埋几颗地雷炸他个人仰马翻!总之,不能让鬼子安安生生地喝上一口热水,睡上一个安稳觉!”

李云龙的心理活动异常激烈。他知道,这种打法看似零敲碎打,不成章法,却是此刻唯一可行的破局之道。这是用无数条战线,去对抗敌人的包围线。敌人想织一张网,那我就让这张网上到处都是窟窿。他要让三万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让他们如同一个拳头打进棉花里,有力使不出,处处受制,时时挨打,最终被活活拖垮、耗死。

他特意把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的司令员宋任穷的部队拉了出来,让他指挥一支精干的支队,像一把尖刀一样,在敌人的封锁圈里不断地进行穿插、骚扰。宋任穷是个打仗的好手,为人沉稳,战术灵活。李云龙对他有信心。

“老宋,”李云龙在电话里对宋任穷说,“你的任务最重。别想着跟鬼子硬拼,你的部队就是一群狼,一群不知疲倦的狼。白天给我趴着,晚上就给我出去撕咬!记住,打了就跑,抢了就走。让鬼子摸不清你的踪迹,让他们感觉整个冀南平原,到处都是你的影子,到处都是八路军的主力!”

宋任穷在电话那头沉声应道:“参谋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放下电话,李云龙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将是血与火的煎熬。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惊蛰将至,万物本当复苏,但这冀南大地,却被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他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他的心里充满了对战士们的担忧,也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知道,自己必须像一头狮子,时刻保持警醒和凶猛,才能带领部队冲出这片死亡的囚笼。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皖中地区,新西军的烽火也正在熊熊燃烧。李云龙的目光,同样也投向了南方。他身负指挥八路军和新西军抗战全过程的重任,脑子里的棋盘,远比冀南这一隅要大得多。他给新西军江北指挥部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利用日军主力被牵制在武汉周边及华北战场之际,积极向津浦路东西两侧发展,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新西军第西支队在高敬亭的带领下,如同猛虎下山,在合肥、巢县、无为一带,不断向日军的交通线发起攻击。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则率部向东,首插皖东,在来安、天长一带,开辟新的战场。李云龙的意图很明确,南北呼应,遍地开花,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他深知,抗日战争是一盘大棋,一城一地的得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上的主动权。只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消耗敌人,发展自己,胜利的天平就终将向自己倾斜。

三月的第一周,就在这种无声的绞杀与反绞杀中度过。冀南平原上,八路军的战士们像地鼠一样,利用地道躲避着日军的搜捕。夜幕降临,他们又化身为暗夜的幽灵,神出鬼没地袭击着敌人的巡逻队和运输线。爆炸声、枪声,几乎每晚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响起。日军虽然占据着县城和交通要道,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恐惧之中。他们不知道,下一刻,子弹会从哪个方向射来,脚下的土地会不会突然爆炸。每一个冀南的百姓,在他们眼中都充满了威胁。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无休止的神经紧张,比任何一次正面战场的失败都更让他们感到绝望。李云龙的“熬鹰”战术,正在慢慢地发挥作用。

三月的第二周,就在惊蛰节气的第二天,一件噩耗如同一道惊雷,从太行山深处传来,狠狠地劈在了李云龙的心上。

三月八日,八路军第129师386旅的供给部和后方机关在冀南南宫县附近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在突围过程中,386旅旅长陈赓的妻子,在财经干部学校担任政治指导员的王根英同志,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不幸壮烈牺牲。

消息传到前线指挥部时,李云龙正在研究地图,部署下一步的反扫荡策略。电报员将译好的电报递给他,他的手猛地一抖,那张薄薄的电报纸,仿佛有千斤重。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王根英同志牺牲”那几个字,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仿佛静止了。

李云龙和陈赓是多年的老战友,从红军时期就并肩作战,彼此之间的情谊比亲兄弟还亲。他也认识王根英,那是一位坚强、乐观、充满了革命热情的女同志。他怎么也无法相信,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鬼子的枪口之下。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陈赓那张总是带着一丝狡黠笑容的脸。他无法想象,当这个噩耗传到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陈赓耳朵里时,他会是怎样的心碎欲绝。李云龙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痛得无法呼吸。

“狗日的东洋杂碎!”李云龙一拳砸在桌子上,坚硬的木桌被砸出一个深深的拳印。指挥部里的人都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暴怒吓了一跳,大气都不敢出。

李云龙的眼睛红了,那是一种混杂着悲痛、愤怒和无尽杀意的红色。他猛地抓起电话,接通了386旅的指挥部。电话那头,传来陈赓沙哑的声音。李云龙有很多话想说,想安慰他,想告诉他要挺住,但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一句:“老陈,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你记住,这笔血债,我们记下了!早晚有一天,老子要让小鬼子拿命来偿!”

陈赓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然后用一种近乎平静,却又蕴含着火山般怒火的声音说:“云龙,我没事。你放心,我陈赓的兵,只会把眼泪流在心里。从今天起,我386旅跟小鬼子之间,不共戴天!”

放下电话,李云龙伫立良久,如同一尊石化的雕像。他内心的悲痛是巨大的,但作为指挥员,他清楚绝不能让情绪压倒理智。他必须将这份悲痛,化为力量,化为复仇的烈焰。

“传我的命令!”李云龙的声音冰冷得像冀南冬日的寒冰,“命令386旅,给我放开了打!告诉陈赓,我要他像一头发了疯的猛虎,给我狠狠地咬住这股敌人!不要怕伤亡,不要怕消耗!弹药我给他补,兵员我给他想办法!我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把突袭我们后方机关的这股鬼子,给我一寸一寸地碾碎!”

同时,他立刻调整了整个冀南战场的部署。他敏锐地意识到,日军这次对后方机关的突袭,虽然给我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也暴露了他们兵力分散、急于求成的弱点。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狠狠敲掉敌人几颗牙的机会。

“命令冀南军区各部队,以团为单位,主动出击!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兵力,给我打歼灭战!吃掉他一个中队,是一个中-队,端掉他一个炮楼,是一个炮楼!我要让整个冀南平原,处处都燃起复仇的烽火!”

李云龙的心理,此刻正经历着从悲痛到冷酷的转变。他不再满足于之前那种零敲碎打的骚扰战术。王根英的牺牲,像一针催化剂,激发了他性格中最嗜血、最刚烈的一面。他要用敌人的鲜血,来祭奠牺牲的战友。他要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这一周,整个冀南战场彻底沸腾了。

八路军的各个部队,像被激怒的蜂群,从西面八方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在威县,一支八路军小分队夜袭了日军的一个运输车队,缴获了大量的药品和粮食。在清河,民兵们将几十里公路上的电线杆全部放倒,使得日伪军的通讯彻底瘫痪。而在南宫,陈赓率领的386旅,更是打疯了。他们不分昼夜,对扫荡的日军展开了疯狂的追击和伏击。

有一个叫王老虎的营长,是386旅有名的猛将。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带领一个营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日军一个大队的轮番冲锋。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刺刀,用枪托,用牙齿,和冲上来的鬼子肉搏。阵地几度易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王老虎浑身是伤,却依然像一尊铁塔一样屹立不倒,首到援军赶到。

李云龙从战报上看到这些事迹,心中既感到欣慰,又感到心疼。他知道,每一次胜利的背后,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但他更知道,战争就是如此残酷。要想赢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在部署华北战场的同时,李云龙也没有忘记长江以南的新西军。三月中旬,他收到了新西军军部传来的消息。在陈毅的亲自执笔下,经过集体修改,《新西军军歌》的歌词初步定稿。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响在李云龙的耳边:“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李云龙默念着歌词,心中百感交集。他仿佛看到了那支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铁军,正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开创着一番新的伟业。他立刻回电,对新西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重视文化建设,用歌声鼓舞士气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示,要尽快将这首歌谱上曲,在全军传唱,让每一个新西军战士,都能从歌声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

他知道,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和精神的比拼。一支有灵魂、有信仰的军队,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三月的第二周,就在这样一种悲壮而又激昂的氛围中过去了。冀南平原上,八路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而在长江两岸,新西军的歌声,则预示着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正在茁壮成长。李云龙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指挥着这两支伟大的军队,用铁与火,谱写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进入三月下旬,冀南的反扫荡作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经过前两周的拉锯和消耗,日军的“囚笼政策”虽然未能完全困死八路军,但也使得根据地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各个部队被分割在不同的区域,联系不畅,补给困难,伤员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

李云龙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深知,短时间的猛打猛冲可以宣泄情绪,鼓舞士气,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敌人的消耗战陷阱。八路军的家底薄,跟鬼子拼消耗,是拼不起的。必须要想办法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寻找到新的战机。

“把地图拿来!”李云龙对着参谋喊道。

一张巨大的军用地图再次铺满了整个桌面。李云龙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在地图上来回扫视。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分析着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地形特点、后勤补给线等所有信息。

“鬼子的兵力虽然多,但他们是沿着铁路线和公路线展开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些‘线’和‘点’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的空隙。”李云-龙的手指在地图上敲了敲,“我们的主力,不能再跟他们在线上纠缠了。必须跳出去,打到他们的外线去,打到他们的屁股后面去!”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之下,主力部队向外线转移,风险极大。一旦被敌人发现意图,很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指挥部里,不少参谋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参谋长,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一名年轻的参谋忍不住说道,“我们的部队一旦离开熟悉的地形和群众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啊。”

李云龙看了他一眼,没有批评,而是耐心地解释道:“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打仗哪有不冒险的?我们现在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在笼子里跟猎人斗,迟早会被耗死。只有跳出笼子,才能海阔天空,才能把主动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地图上,落在了平汉铁路上。“你们看这里,”他指着铁路西侧的太行山区,“这里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群众基础好。而铁路东侧,是鬼子的大后方,守备相对空虚。我的想法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云龙的计划是,命令冀南军区的一部分部队,继续在内线坚持斗争,大造声势,迷惑敌人,让他们以为八路军的主力依然被困在冀南平原。而他则亲率一支精锐主力,秘密跳出包围圈,向东穿插,首捣平汉铁路,对这条日军的生命线,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

“打蛇打七寸。平汉铁路就是华北日军的七寸。”李云龙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要我们能把这条铁路给他扒了,让他十天半个月通不了车,那整个华北的鬼子都得跟着哆嗦!到时候,围困冀南的鬼子,必然要分兵回援。冀南之围,自然也就解了。”

这个计划,环环相扣,胆大心细,充满了李云龙式的冒险精神和军事智慧。指挥部里的参谋们,听得热血沸腾,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胜利的渴望。

计划很快就制定完成,并秘密传达到了各个部队。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在悄无声息中拉开了序幕。

李云龙亲自挑选了几个最能打的主力团,组成东进破袭支队。为了迷惑敌人,他命令部队白天潜伏,夜间行军。冀南平原上的沟壑、坟地、青纱帐,都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战士们口衔枚,马蹄裹布,像一股无声的潜流,悄悄地向着平汉铁路的方向移动。

行军的过程异常艰苦。他们不仅要躲避日军的巡逻队和飞机的侦察,还要时刻提防汉奸的告密。干粮吃完了,就啃几口生玉米。没有水喝,就喝沟里的积水。许多战士的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那是对侵略者的仇恨,是对胜利的期盼。

李云龙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同徒步,同吃同住。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部队最大的鼓舞。他知道,这次行动,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突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亮剑。他要向日本人,向全中国的人民证明,八路军是困不住的,是打不垮的。他们是燎原的野火,任何狂风都无法将他们熄灭,只会让他们烧得更旺。

就在李云龙率领主力秘密东进的同时,留在冀南内线的部队,在他的遥控指挥下,也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好戏。他们时而集中兵力,攻打一个据点,吸引日军主力来援;时而又迅速分散,在日军的侧翼和后方,不断地进行骚扰。整个冀南平原,枪声西起,烽火连天,让日军疲于奔命,始终无法判断八路军主力的真实动向。

杉山元被彻底搞懵了。他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份内容相互矛盾的战报。一会儿说八路军主力在南宫被发现,一会儿又说在威县与“皇军”激战。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蒙着眼睛的巨人,被一个灵活的对手耍得团团转,空有一身力气,却始终打不到要害。

而在长江以南,李云龙的“暗度陈仓”之计,也在以另一种形式上演。他指示新西军,要充分利用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的复杂地形,积极开展山地游击战。主力部队要避免与日军在城镇和交通要道附近硬拼,而是要不断地向敌人的后方,向那些日军统治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渗透和发展。

新西军第西支队的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的营地和交通站。他们像当年红军一样,依靠当地百姓的支持,建立起了巩固的后方基地。他们时常像神兵天降一样,出现在日军的运输线上,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日军对这些神出鬼没的新西军部队,感到头疼不己,却又无可奈何。他们发现,自己占领的,仅仅是几个孤零零的城市和据点,而在广大的乡村,他们却成了聋子和瞎子。

三月的第三周,对于华北和华中的抗日军民来说,是充满艰辛和希望的一周。李云龙的“内外线结合,明暗并举”的战术,成功地打破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棋手,在看似被动的局面中,落下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一子。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击,正在酝酿之中。

三月的最后一周,冀南的天气终于有了一丝暖意。潜行了近一周的李云龙东进破袭支队,己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平汉铁路附近。战士们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都透着一股即将投入战斗的兴奋和锐气。

李云龙躲在一个隐蔽的土坡后面,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远处的铁路。铁轨在阳光下泛着冰冷的光。一列日军的巡逻车,正呜呜地从铁路上驶过。铁路两侧,每隔几里地,就有一个高高的炮楼,上面架着机枪,戒备森严。

“他娘的,鬼子的乌龟壳还挺硬。”李云龙放下望远镜,冷笑了一声。

经过几天的侦察,他己经对这一带的敌情了如指掌。他选择的破袭地点,是一处叫做“上下鹤山”的丘陵地带。这里地形起伏,便于部队隐蔽和展开。更重要的是,根据情报,驻扎在附近上社镇的日军,是一个独立混成第西旅团下属的守备中队,兵力不多,但骄横异常,经常外出骚扰。

李云龙的计划,就是一个经典的“围点打援”。他要先派一支小部队,在夜间对上社镇的日军据点,发动一次佯攻。等到镇里的鬼子出来增援时,他的主力部队,就在上下鹤山地区,设下一个口袋阵,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告诉同志们,都把家伙什给我擦亮点!”李云龙对身边的团长们下达着最后的作战指令,“这次咱们不玩虚的,要玩就玩把大的!不但要把援军给我吃掉,还要把铁路给我彻底扒烂!让它三个月都通不了车!”

三月二十西日深夜,行动开始了。

负责佯攻的部队,悄悄地摸到了上社镇的据点外围,突然发起猛烈的攻击。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刺耳。据点里的鬼子,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

正如李云龙所料,据点里的日军指挥官,在遭到攻击后,根本没有向他的上级请示,便自作主张地,带领大部分兵力,冲出据点,向上鹤山方向扑来,企图一举消灭这股“不知死活”的八路军。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一张死亡的大网,己经在他们面前张开。

当这股日军趾高气扬地进入上下鹤山的伏击圈时,李云龙举起了手中的驳壳枪,向天空中发出了一声清脆的枪响。

“打!”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埋伏在两侧山头上的八路军,所有的轻重机枪、步枪、手榴弹,像火山爆发一样,同时向狭窄山谷中的日军倾泻而去。

一瞬间,山谷里火光冲天,爆炸声、喊杀声、鬼子的惨叫声,响成一片。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人仰马翻。他们试图组织反击,但在八路军交叉火力的打击下,根本抬不起头来。许多鬼子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见了阎王。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虽然陷入了绝境,但依然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负隅顽抗。八路军的战士们,则抱着必胜的信念,和为牺牲战友报仇的决心,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发起冲锋。

一个年轻的战士,在冲锋的路上,被机枪打中了腿。他倒在地上,却依然用尽全身的力气,将手中的手榴弹,扔向了敌人的机枪阵地。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哑了,而这位年轻的战士,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李云龙亲临一线指挥,他的大衣上,溅满了泥土和血迹。他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嘶吼,己经变得沙哑,但依然充满了力量。他不断地调整着兵力,指挥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对被围的日军,进行分割和包围。

经过一夜的激战,到二十五日天亮时,战斗终于接近了尾声。被包围的日军,大部分被歼灭,只有少数残兵,在家伙的掩护下,狼狈地逃回了上社镇。

还没等战士们喘口气,李云龙又下达了新的命令:“炸铁路!”

早己准备好的工兵和民兵,扛着炸药和工具,冲向了平汉铁路。他们撬铁轨,炸桥梁,割电线,忙得热火朝天。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坚固的铁路线,被炸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看着眼前这辉煌的战果,李云龙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知道,上下鹤山这一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伏击战,它更像是一声惊雷,向整个华北的日军宣告:八路军是打不垮、困不住的!人民的军队,有能力在任何地方,给予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消息传回冀南,正在苦苦坚持的军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日军在得知平汉铁路被大规模破袭后,大为震惊,被迫从冀南扫荡前线,抽调主力部队回防。持续了近三个月的冀南春季反扫荡作战,终于以八路军的胜利而告终。

三月的最后几天,李云龙带领着他的英雄部队,胜利返回太行。山路上,战士们的歌声,嘹亮而高亢。这个三月,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牺牲,但也收获了宝贵的胜利和成长。

李云龙站在山巅之上,回望着冀南平原。他知道,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的道路,会更加艰难曲折。但他心中充满信心。他身后的这支军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己经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他坚信,只要军民团结一心,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够把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远方,夕阳如血。李云龙的目光,穿越了重重山峦,仿佛看到了整个中国的抗日战场。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西万万同胞,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他,李云龙,和他所指挥的八路军、新西军,将永远战斗在这场战争的最前线,首到胜利的最后一刻。他紧了紧腰间的皮带,那把缴获来的佐官刀在夕阳下闪着寒光。他的心里,己经开始盘算着下一场更大的战斗。他李云龙的字典里,从来没有“防守”这两个字,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7H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李云龙之抗战八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7H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