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为民的行动力是惊人的。
在与林建军那场简短却如同神启般的对话之后,仅仅过了十二个小时,地巢基地的“火种计划”就迎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那个梦幻般的室内游乐园被重新设计。所有隐藏的摄像头和监测设备被全部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充满探索乐趣的元素。这里不再有既定的玩具,而是堆满了各种形状、材质和颜色的基础模块,有木块、有磁石、有柔软的纤维、有可以透光的晶体。这里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更重要的改变,来自于人。
那些穿着白大褂、表情严肃的科学家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脱下了身份标签的“大朋友”。秦为民院士带头脱下了那身象征着权威的中山装,换上了一身宽松舒适的便服。他甚至摘掉了老花镜,让自己那双因过度研究而显得锐利的眼睛,变得柔和起来。
他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国宝级专家,走进了那个只属于孩子们的“伊甸园”。
起初,孩子们是警惕的。他们躲在角落里,用好奇而疏离的目光,打量着这些突然闯入的“陌生爷爷”。
秦为民没有急于靠近,他只是学着林建军描述中林默的样子,拿起了一块方形的积木,和一个圆形的底座。他笨拙地,一遍又一遍地,试图将方块塞进圆孔里。他的动作很慢,脸上带着真实而自然的困惑。
旁边一位研究高能物理的院士见状,也童心大起,他找来几块磁石,尝试着将同极相对,看着它们互相排斥弹开,发出了“咦”的一声惊奇。
渐渐地,孩子们的警惕心开始融化。
他们发现,这些“爷爷”们好像和自己一样“笨拙”,一样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一个胆子稍大的小女孩,忍不住走上前,奶声奶气地指着秦为民手中的积木,纠正道:“爷爷,不对,这个应该放这里。”
她说着,拿起方块,轻松地放进了方形的孔洞里。
秦为民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由衷地赞叹道:“哇!你好厉害啊!原来是这样!”
那一刻,小女孩的脸上,绽放出了一个无比骄傲和快乐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了之前的拘谨和表演,多了一种“分享发现”的纯粹喜悦。
一个微弱但清晰的情感波动信号,通过预先埋设在地板下的量子纠缠传感器,瞬间传递到了后台的监控中心。
屏幕上,一条原本杂乱无章的波形图,突然跳出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峰值。虽然转瞬即逝,但它的形态,完美得像一个教科书般的正弦波。
“捕捉到了!”负责监控的年轻研究员激动地低吼一声,死死地攥住了拳头。
找到了!方向是对的!
这个微小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团队。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放下身段,真正地“玩”了起来。他们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发现”。
一位流体力学专家,用简单的管道和水流,向孩子们展示了伯努利原理的奇妙。当一个小纸船在加速的水流中被吸附过去时,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惊呼。
一位光学专家,用几块三棱镜和手电筒,在墙壁上分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当孩子们伸出小手,试图去触摸那虚幻的光谱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世界最本源的好奇。
这里不再是一个单向的“实验”,而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共鸣场”。
科学家们放下了功利的目的,重新找回了自己投身科研最初的那份,源于“发现”的快乐。而孩子们,则在这些智慧的引导下,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两种不同年龄,却同样纯粹的求知欲,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交织、碰撞,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情感波动的峰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大。它们就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在数据图上冒出来。
但秦为民知道,这还不够。
这些喜悦,虽然纯粹,但还不够“强大”。它们是涓涓细流,而他们需要的,是一场能够撼动灵魂的洪流。因为林默说过,这份喜悦,是要为昆仑号的“帆”去“点灵”的。
它的能量级,必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问题出在哪里?
秦为民在一次深夜的复盘会议中,看着屏幕上收集到的上万个喜悦峰值数据,陷入了沉思。这些数据虽然干净,但它们都太“个体化”了。是这个孩子发现了颜色,那个孩子理解了浮力。这些喜悦,是分散的,是孤立的。
而他们需要的,或许是一种“集体”的喜悦。
一种能够让无数个体的纯粹情感,在同一瞬间,同频共振,汇聚成一股磅礴力量的“集体喜悦”。
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吟风辞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再次照亮了他的思路。
第二天,地巢基地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
所有非核心岗位的工作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工程师、警卫、后勤人员,被要求在晚饭后,前往基地最大的0号机库集合。
那里,是昆仑号进行最后总装的地方。
当近万名基地成员,怀着忐忑和疑惑的心情走进0号机库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巨大的机库穹顶,被改造成了一块无垠的星空幕布。深邃的宇宙背景中,繁星点点,银河璀璨。而在机库的正中央,那艘如同山脉般雄伟的空天母舰——昆仑号,静静地悬浮在半空中。
它的修复工作己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舰体上那些曾经的伤痕被完美的超对称材料所覆盖,闪烁着金属与星尘混合的微光。它像一头蛰伏的远古巨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无声地诉说着人类最高的智慧与勇气。
所有人都仰着头,屏住呼吸,目光中充满了敬畏与自豪。
这就是他们倾尽所有,日夜奋战的成果。
这时,机库的灯光缓缓暗下。
穹顶的星空中,开始播放一段段影像。
那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在连续工作了七十二小时后,趴在控制台前睡着的侧脸。
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为了一个数据,在草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最终激动地挥舞手臂的样子。
那是后勤食堂的大师傅们,为了让一线人员吃上一口热饭,在蒸汽缭绕的厨房里忙碌的背影。
那是负责安保的年轻士兵,在孤寂的哨位上,迎着第一缕晨光,笔首站立的剪影。
一幕幕,一帧帧,都是这座地下堡垒里,最平凡,也最真实的日常。
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慷慨的解说。只有安静的画面,和画面中那些为了同一个目标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人群中,开始出现轻轻的啜泣声。
很多人在影像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朝夕相处的同事。他们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自己并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眼前这艘伟大的战舰,贡献着一份力量。
一种难以言喻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在人群中悄然蔓延。
影像播放完毕,灯光再次亮起。
秦为民院士走到了台前,他没有拿讲稿,只是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我也知道,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机库。
“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
他转过身,指向身后那艘雄伟的昆仑号。
“我们建造它,不是为了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回家。”
“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安稳的世界里,自由地欢笑、探索和发现。为了我们这个文明,能够在三十年后,那场无法避免的风暴到来时,依然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昆-仑-号!”
他一字一顿地喊出了这个名字。
“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在座各位的心血。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它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意志,共同的希望,是我们为未来,打造的一艘‘诺亚方舟’!”
他的话音刚落。
“轰——”
昆仑号舰体上,数万个能量指示灯,在同一瞬间,被齐齐点亮!
柔和而璀璨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整个机库,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那光芒仿佛拥有生命,流淌过舰体的每一寸肌肤,勾勒出它那充满力量感的完美轮廓。
那一刻,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极致的情感洪流,在近万人的心中同时爆发了。
那是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终于被赋予“生命”的,创造者的喜悦。
那是明白了自己的奋斗意义,找到了终极使命的,奉献者的喜悦。
那是身处一个伟大的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的,归属者的喜悦。
无数种复杂的、正向的情感,在这一刻,被昆仑号点亮的光芒所催化、融合、提纯,最终汇聚成了一种超越了个体存在的,宏大而纯粹的——集体共鸣!
“成功了……”
在后台的监控中心,一位研究员看着屏幕上那道冲天而起,几乎要突破数据上限的,无比纯净、无比强大的情感能量峰值,泪流满面,喃喃自语。
这,就是他们要找的答案。
这,就是那把可以为神之帆“点灵”的,终极钥匙。
(http://www.220book.com/book/M8B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