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5章 重整 书院

小说: 刘墉传奇   作者:丽娜来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丽娜来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周、胡伏法,太原官场为之一清。府库账目重新厘定,永备仓的亏空也逐渐由抄没的赃款填补,市场秩序井然,百姓额手称庆。然而,刘墉并未沉溺于暂时的安稳与赞誉之中。他深知,铲除贪腐如同剜去毒疮,固然大快人心,但若要地方长治久安、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还需培元固本,施行教化,开启民智。

这一日,刘墉在处理完日常公务后,信步来到府学及毗邻的晋阳书院视察。太原府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晋阳书院则是民间士子讲学求学之所,二者共同构成了太原文教的核心。然而,映入眼帘的景象却让他眉头微蹙。

府学屋舍略显陈旧,虽还算整洁,但缺乏修缮,院中树木也疏于打理,显得暮气沉沉。更令他忧心的是,在与府学教授(学官)的交谈中得知,因前任官员不重视,府学经费时常短缺,生员(学生)膏火银(补贴)时有拖欠,导致学风不振,近年来科考中第者寥寥。

转而步入晋阳书院,情况稍好,一些本地的乡绅富户尚能捐助,维持着书院的日常运转。书院山长(院长)是一位年过花甲、名叫陈观的老举人,学问尚可,但为人略显迂阔,管理上力求平稳,缺乏锐意进取之气。书院中所授课程,也多是围绕科举考试的经义时文,对于经世致用之学涉及甚少。

“陈山长,”刘墉与陈观在书院简陋的茶室内坐下,诚恳言道,“太原乃古之晋阳,文脉悠长,曾出过多少名臣大儒!何以今日府学、书院,竟显得有些……寥落?”

陈观叹了口气,捋着花白的胡须道:“府尊大人明鉴。近年来,地方多关注钱粮刑名,于文教一事,难免……有所疏忽。加之士风或许也受些影响,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

刘墉默然。他知道陈观所言非虚,周、胡当道时,官场风气败坏,必然影响到士林风气,使得读书人或趋炎附势,或心灰意冷。

“文教不兴,则人才不出;人才不出,则地方何以长远兴盛?”刘墉沉声道,“此乃本府之失职啊。”

陈观忙道:“大人言重了。大人甫一上任,便雷厉风行,铲除奸恶,己是功德无量。文教之事,非一日之功……”

“正因其非一日之功,更需及早着手!”刘墉打断他,目光坚定,“陈山长,本府有意,重整晋阳书院,并加大府学投入,以此为基,振兴我太原文风!”

陈观闻言,精神微微一振:“不知大人有何具体方略?”

刘墉侃侃而谈:“其一,本府将设法从府库中拨出专款,修缮府学屋舍,确保生员膏火按时足额发放。其二,本府愿捐出部分养廉银,并号召本地士绅捐助,为晋阳书院增购经史子集,特别是实用之学书籍,如农政、水利、算学之类。其三,延请名师。不仅限于科举名师,更要聘请那些有真才实学、通晓实务的学者来书院讲学,开阔学子眼界。其西,定期举办文会,鼓励学子切磋学问,关心时政。本府若有闲暇,亦愿来与诸生讲论一二。”

陈观越听越是惊讶,也越是振奋。这位新任知府,不仅手段雷霆,于文教一事上,竟也有如此见识和魄力!他连忙起身,躬身道:“若得大人如此鼎力支持,实乃我太原士子之福!老朽……老朽定当竭尽所能,辅助大人,重振晋阳文风!”

“好!有劳陈山长了!”刘墉扶起陈观,“具体事宜,本府会让户房、礼房与山长详细商议。望我辈共同努力,使晋阳文脉,重现光华!”

离开书院,刘墉心中己有了振兴文教的初步蓝图。但他也明白,官府的推动固然重要,真正的贤才往往隐于市井民间。他决定再次微服出行,深入市井,探访那些可能被埋没的贤德之士或有特殊才能之人。

接下来的几日,刘墉在处理公务之余,时常只带刘安一人,流连于太原城的大小茶馆、书肆、乃至一些工匠聚集的街市。他不再仅仅观察民生百态,更留意那些谈吐不凡、见解独到之人。

在一家专售古籍的“芸香阁”书肆,他偶遇一位清瘦的中年书生,正在与店主争论一本古籍的版本源流,其考据之精详,见解之深刻,令刘墉暗自赞叹。攀谈之下,得知此人名叫李文博,乃一落魄秀才,屡试不第,遂绝意科举,专心于版本目录之学,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

在一处铁匠铺旁,他看到一位老匠人打造的农具,不仅坚固耐用,其犁头弧度更是经过巧妙设计,据说能省力不少。询问之下,老匠人并无高深学问,全凭祖传手艺和自身摸索,其经验智慧,让刘墉深感民间藏龙卧虎。

他还听闻城南有一位姓杜的老医师,医术精湛,尤擅儿科,且心地仁善,对贫苦患者常常分文不取,在民间极有声望。

这些发现,让刘墉更加坚定了兴教重贤的决心。他让刘安悄悄记下这些人的姓名住址,准备日后以适当方式,或延请至书院讲学,或聘为府衙顾问,或予以表彰,务使人尽其才。

这一日,刘墉正在签押房内审阅重整书院的预算草案,张班头忽然来报,神色有些古怪。

“大人,外面有一老者求见,自称……自称是‘故人之后’,说有要事禀告。”

“故人之后?”刘墉微微一怔,“可通姓名?”

“他说……他姓傅,名青主。”

傅青主?刘墉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略一思索,猛然想起,这似乎是明末清初一位极负盛名的学者、神医、书画家,山西阳曲人,其人气节高尚,学问渊博,在士林中声望极高,虽己去世近百年,但其学说在山西仍有流传。

“快请!”刘墉虽不知这“故人之后”是真是假,所为何事,但涉及傅青主之名,他不敢怠慢。

片刻后,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年约六旬、精神矍铄的老者,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他面容清癯,目光澄澈,虽衣着朴素,却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儒雅与超然气度。

老者见到刘墉,并未行大礼,只是微微一揖:“山野鄙人傅山,见过府尊大人。”他报出的,竟是其先祖傅青主的本名!

刘墉心中一震,连忙起身还礼:“老先生不必多礼,快请坐。不知老先生今日前来,有何指教?”他心中疑窦丛生,这位自称傅山的老者,气度不凡,但所言是真是假?他口中的“要事”,又是什么?

太原之地,果然水深龙多。刚刚扫清官场阴霾,这文教兴邦之路,似乎也并非一帆风顺,新的故事,或许正由此开启。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刘墉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