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提着竹篮快步往市场走,心里还揣着打跑混混的劲儿,脚下都比平时轻快。市场里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他熟门熟路绕到最里面的“老张海鲜铺”——张姨在这儿开了十年铺,从不压价,附近赶海的都愿意把货卖给她,陈峰小时候跟着村里老人来送过货,也算认识。
“张姨,忙着呢?”陈峰走到铺前,把竹篮放在柜台上。张姨正给客人称虾,抬头见是他,手里的秤杆顿了顿,笑着打趣:“这不是陈家小子吗?好些年没见你赶海了,今天怎么有空?你爸妈最近还在工地和家里两头忙?”
陈峰点点头,把竹篮盖掀开:“我爸妈挺好的,今天运气好,赶了点螺、蟹,还有几条鲈鱼,您给看看能值多少。”竹篮里的海鲜还带着滩涂的潮气,鲈鱼泛着新鲜的银鳞,花蟹被草绳绑着,还在微微动,张姨眼睛一亮,伸手翻了翻:“你这货品质真不错,螺没沙,蟹够肥,鲈鱼更是鲜活,现在市场上鲜鲈鱼可贵着呢。”
她拿出秤,先称螺:“螺五斤二两,我给你抹个零算五斤,二十块一斤,这就是一百块。”接着拎起花蟹:“五只蟹总共三斤一两,算三斤,五十块一斤,一百五十块。”再称文蛤:“文蛤三斤半,十五块一斤,五十二块五。”最后是鲈鱼,三条鱼摆到秤上,指针压得很沉:“七条斤八两,算七斤,八十块一斤,五百六十块。”
张姨拿着计算器按了按,抬头对陈峰说:“加起来一百加一百五十加五十二块五再加五百六十,总共八百六十二块五。姨给你凑个整,八百五十块?”
陈峰愣了一下,手里的衣角都攥紧了——他原本估摸着能卖三西百就不错,没想到能有八百多。2000年的八百多块,抵得上爸爸在工地干半个月的工资,他咽了咽嗓子:“张姨,这太多了,您按实价算就行,不用多给。”
“傻小子,”张姨把一沓零钱和几张百元钞递过来,指尖带着常年碰海水的粗糙,“姨收你这货不亏,鲜鲈鱼我卖一百二一斤,稳赚。以后有好货还往我这儿送,咱们长期合作。”陈峰接过钱,纸币还带着体温,他小心地叠好塞进内兜,心里又热又酸——前世他从没给家里拿过这么多钱,这一世刚重生,就能让爸妈松口气了。
揣着钱往家走,陈峰脚步都轻了,路过小卖部还特意买了两袋妈妈爱吃的桃酥,又给妹妹陈雪买了支钢笔——他记得小雪的钢笔早就漏水了,却一首舍不得换。
推开家门时,院子里静悄悄的,厨房却传来压低的说话声。陈峰放轻脚步走过去,隔着门帘听到妈妈李秀兰的声音,带着点哽咽:“建国,刚才王婶又来电话了,说她儿子要交学费,让咱们先还一千块,可咱们手里哪有啊?这八千多的外债,光利息每个月都要不少,你这腰又不好,再去打夜班怎么撑得住?”
爸爸陈建国的声音很低,带着疲惫:“再撑撑,我跟工头说了,这个月给我多加两天班,发了工资先还王婶一部分。小雪下周要交资料费,也不能耽误,实在不行……我再去跟亲戚借借。”
“借?”李秀兰的声音高了点,又赶紧压低,“上次跟张婶借,人家话里话外都不愿意,说咱们还不上。这穷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陈峰站在门外,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前世他就是因为不知道家里欠了这么多债,还总跟爸妈要零花钱,后来爸妈为了还债,爸爸在工地摔断了腿,妈妈也累出了胃病。他深吸一口气,掀开门帘走进厨房:“爸,妈,我回来了。”
李秀兰回头见是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强装笑脸:“小峰回来啦?饿不饿?妈给你留了粥,我去热。”陈建国也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疲惫,却还是问:“今天赶海怎么样?没遇到什么麻烦吧?”
陈峰没提遇到混混的事,从内兜里掏出那沓钱,递到妈妈手里:“妈,您看这个。”李秀兰接过钱,手指一抖,数了数,眼睛一下子红了:“这……这是多少?小峰,你这钱哪来的?你可别干糊涂事!”
“妈,您放心,这是我卖海鲜赚的,张姨给的价实在,”陈峰赶紧解释,又把桃酥和钢笔拿出来,“这是给您买的桃酥,给小雪买的钢笔。爸,妈,这钱先还一部分外债,剩下的留着给小雪交资料费,您别再愁了。”
陈建国看着那沓钱,又看看陈峰,嘴唇动了动,半天才说:“小峰长大了……不过赶海辛苦,也危险,以后别这么拼了。”李秀兰把钱紧紧攥在手里,眼泪还是掉了下来:“我的儿,终于能松口气了……”
陈峰看着爸妈的样子,心里暗暗发誓:这只是开始,以后他要赚更多的钱,把外债全还上,让爸妈不用再辛苦,让小雪能安心上学。他想起刚才在市场上,有人说现在卤味卖得火,心里琢磨着:光靠赶海不稳定,或许可以试试做卤味,说不定能赚更多钱。
(http://www.220book.com/book/M8R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