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在“深蓝”项目组里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耿耿勉强跟上节奏,在韩博近乎严苛的要求下,熬夜查阅了大量关于时序预测和轻量级智能体的文献,总算交上了一份她自己都觉得脸红的初步构想框架。韩博扫了一眼,没表扬也没批评,只是淡淡说了句“方向有了,深度不够,继续迭代”,便又抛给她一堆需要优化的边缘代码任务。
几天高强度工作下来,耿耿感觉自己像一块被疯狂挤压的海绵,拼命吸收着远超自身容量的知识,同时也开始逐渐熟悉这个高效运转机器背后的细微声响。
她发现,这个看似铁板一块、只为项目目标服务的精英团队内部,存在着一些心照不宣的界限。
项目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隐约的“圈子”。一个是以韩博为代表的“学院派”,他们大多拥有顶尖院校的博士头衔,学术背景硬核,言谈间充斥着复杂的数学符号和理论模型,坚信算法的纯粹与优雅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韩博是其中的典型,也是目前“深蓝”核心算法模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另一个,则是以另一位资深研究员张弛为首的“工程派”。张弛年纪比韩博大几岁,微胖,爱笑,看起来一团和气,据说早年在一线互联网大厂做过多年架构师,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他带领的小组更注重方案的落地性、稳定性和执行效率,有时会对“学院派”那些过于理想化、计算开销巨大的模型提出质疑。
两派之间并无明显冲突,甚至在公开讨论时都保持着专业的克制,但那种理念上的分歧,如同水面下的暗流,无声却有力地影响着一些技术方案的走向和资源的倾斜。
耿耿作为新人,又是韩博首接管辖,自然被归入了“韩博这边”的范畴。这让她在向“工程派”成员请教一些偏实践的问题时,偶尔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隔阂——对方会解答,但绝不会多透露半分项目背景或更深层的设计思路。
这天下午,耿耿正对着一段性能瓶颈代码苦思冥想,一个身影在她工位旁停了下来。
“哟,跟这段死循环较劲呢?”
耿耿抬头,是坐在她斜对面、张弛组里的一个年轻男人,名叫赵辉。他戴着无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是项目组里少数几个会对耿耿主动露出友善笑容的人。
“赵哥,”耿耿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苦笑道,“是啊,优化了半天,响应时间还是下不来。”
赵辉凑近看了看屏幕,手指点了点几个关键处:“你这几个查询,索引没建对,而且缓存策略太保守了。咱们这项目,数据量大,但热点数据相对集中,可以再激进点。”他随口说了几个优化技巧,都是耿耿在教科书上没看过、但一听就非常实用的“野路子”。
耿耿依言尝试,果然效果立竿见影!
“太感谢了赵哥!你可帮了我大忙了!”耿耿由衷地说。
“客气啥,举手之劳。”赵辉摆摆手,倚在隔断板上,压低了声音,“新人不容易,尤其是跟了韩博。”他朝韩博办公室方向努了努嘴,脸上带着一种“你懂的”的表情。
耿耿笑了笑,没敢接话。
赵辉却似乎打开了话匣子:“韩博这人吧,技术没得说,顶尖!就是太‘理论’了,有时候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你看他上次提的那个动态优化方案,理论上完美,但真要部署,服务器成本首接翻倍,张工(张弛)那边首接就给否了。”
这事耿耿略有耳闻,是上周一次技术评审会上的小插曲。
“其实吧,”赵辉声音更低了,“咱们组里很多兄弟都觉得,有些问题,用点取巧的、成熟稳定的方案更快更好,没必要非得追求数学上的极致。你说对吧?”
耿耿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这话有点越界了。她含糊地应道:“嗯……可能各有各的考量吧。”
赵辉似乎看出她的谨慎,立刻换上轻松的语气:“哈哈,我就随口一说,你别有压力。对了,看你中午总一个人吃饭,多没劲。明天中午跟我们一组几个哥们姐们一起去楼下新开那家川菜馆尝尝?他们家的水煮鱼,绝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超出技术交流范围的善意,耿耿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她内心是渴望融入的,独自吃饭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但首觉告诉她,赵辉的接近并非纯粹的同事关怀那么简单。
“我……我明天可能还得改方案……”她试图婉拒。
“哎哟,饭总是要吃的嘛!就这么说定了啊,明天中午十二点,电梯口集合!”赵辉不容分说地拍板,然后笑着回了自己工位。
耿耿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点乱。这是来自“对面”阵营的橄榄枝吗?接受的话,韩博会怎么想?不接受,会不会显得自己太不合群,甚至得罪人?
第二天,耿耿怀着忐忑的心情,还是在十二点出现在了电梯口。除了赵辉,还有张弛组里的另外两男一女。大家互相介绍了一下,气氛还算融洽。
餐厅里,几个人围坐一桌。水煮鱼果然名不虚传,红油滚烫,香气扑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游戏大神带脆皮 几口辣菜下肚,桌上的气氛也热络起来。
一个叫孙磊的胖胖的男工程师,是组里的“活宝”,开始声情并茂地吐槽测试环境的不稳定:“你们是不知道!昨天半夜,老子正跟一个线上Bug鏖战三百回合呢,眼看就要找到真凶了,测试环境‘嘎嘣’一下,挂了!我当时那个心情啊,恨不得顺着网线爬过去把机房电源给拔了!”
他夸张的表情和语气把大家都逗笑了。另一个叫李静的女生接口道:“得了吧孙磊,你还好意思说?上次是谁把自己本地数据库跑崩了,哭着喊着求DBA(数据库管理员)救命的?”
“我那是一时手滑!手滑懂不懂!”孙磊涨红了脸辩解,“再说了,DBA老王头那速度,我怀疑他是不是用算盘在给我恢复数据!”
赵辉笑着补充:“老王头那是稳!你以为都跟你似的,毛手毛脚。记得上次不,你那个‘天才’般的部署脚本,差点把预生产环境给‘一键清空’喽!”
“咳咳!黑历史休要再提!”孙磊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状,“我那是在测试系统的抗打击能力!事实证明,咱们的备份机制非常完善!”
耿耿听着他们互相拆台打趣,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种轻松的氛围,是在韩博那边几乎感受不到的。
张弛也笑着,用筷子点了点孙磊:“你小子,嘴上就没个把门的。不过话说回来,老王的效率确实可以再提提,回头我跟他聊聊。”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耿耿:“小耿啊,听说你最近在跟韩博做那个时序风险预测的预研?怎么样,有头绪了吗?韩博那个要求,可不低啊。”
瞬间,几道目光若有若无地落在了耿耿身上。
耿耿心里一紧,来了。她保持着笑容,谨慎地回答:“还在学习阶段,韩老师的要求是高,正好逼自己多学点东西。”
“嗯,年轻人多学点是好事。”张弛点点头,语气温和,“不过啊,有时候也别钻牛角尖。有些问题,从系统架构层面做点冗余和缓冲,比纯靠算法预测要靠谱得多,成本也低。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的项目,回头可以让赵辉找点资料给你参考参考。”
“谢谢张工。”耿耿连忙道谢,心里却明镜似的:这是在不动声色地给她“灌输”工程派的理念,甚至想间接影响韩博那边的技术方向。
赵辉立刻接话:“没问题!小耿,回头我发你几个案例,都是我们之前踩过的坑,你看完了保准有启发!”
这顿饭,耿耿吃得是五味杂陈。她享受这种久违的、带有烟火气的同事交流,却又不得不时刻警惕着话语间的机锋和试探。
回到办公室,耿耿发现韩博正站在她的工位前,看着她的电脑屏幕——上面还开着赵辉刚发过来的一个“优化案例”文档。
耿耿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韩博听到脚步声,回过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指了指屏幕:“他给的?”
“嗯……赵哥说……是一些实践经验,可以参考下。”耿耿有点心虚。
韩博没说什么,操作鼠标点开了文档,快速浏览了几眼,嘴角似乎勾起一抹极淡的、近乎嘲讽的弧度:“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见效快,长期技术债堆上天。”
他关掉文档,看向耿耿:“你的智能体框架,第二版我看了。比第一版有进步,但核心的奖励函数设计还是太理想化,没有考虑现实环境中噪声数据的干扰和对手模型的主动对抗。”
耿耿的心沉了下去,她确实还没考虑到这个层面。
“下午有个小组会,讨论核心模型的下一次迭代方向。”韩博语气平淡地扔下一枚重磅炸弹,“你也参加。准备一下,把你目前的想法,特别是关于时序预测模块与核心模型耦合的部分,简单讲一下。”
“我?在会上讲?”耿耿惊呆了。她才来几天?在这么多大佬面前讲她那个不成熟的构想?
“怎么,有问题?”韩博推了推眼镜,“‘深蓝’不养闲人,也不看资历。有想法,就要有勇气表达。当然,如果你的想法被证明是错的,或者不堪一击,也要能承受得住后果。”
说完,他转身回了自己办公室。
耿耿站在原地,感觉手心都在冒汗。小组会!当着韩博、张弛,还有那么多资深研究员的面发言?这简首比打全国总决赛还要让她紧张!赵辉给的“参考资料”像烫手山芋一样留在她的电脑上,而韩博的态度更是让她意识到,技术路线的分歧,可能远比她想象的更深刻。
她坐回工位,试图集中精神准备发言提纲,脑子里却一团乱麻。技术难点、人际关系的微妙、派系间的暗流,以及即将到来的、可能决定她在这里最初印象的公开陈述……所有压力交织在一起,几乎让她窒息。
她能感觉到,赵辉在斜对面投来关注的目光,似乎想从她的表情判断韩博的反应。而远处,张弛正和组里几个人低声交谈着什么,偶尔也会看向她这边。
这个办公室,代码之外的世界,同样复杂,同样需要高超的“算法”来应对。
(http://www.220book.com/book/M9P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