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深秋,无锡城笼罩在萧瑟寒意中。三圣阁录音的激动过后,阿炳的生命之火如风中残烛,然而在昏睡与清醒的交错间,他心中燃烧着比生命更炽热的渴望。
---
一、病榻上的创作烈焰
阿炳高烧昏迷时,双手总在胸前虚按琴弦。这位垂危的艺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无法停止艺术的创作。
呓语谱曲
昏沉中他哼出《清寒曲》末章,旋律竟与惠山泉结冰的咔嚓声相和;更断续提及"雷尊殿三十六秘调"之名。这些在昏迷中流露的旋律,成为了永远无法完整记录的艺术瑰宝。
身体记忆
某夜他突然坐起,十指在棉被上疾速轮扫,仿佛弹奏琵琶名曲《大浪淘沙》,弹至高潮处突然咳血,血点溅染被面竟似工尺谱符号。这种深入骨髓的音乐记忆,超越了病痛的折磨。
杨荫浏闻讯携学生日夜守候,病榻前出现感人场景。这位音乐学家的执着,源于对民间艺术价值的深刻认识。
---
二、血泪凝成的乐谱
记录过程充满艰辛与悲壮。每一段旋律的传承,都浸透着生命的重量。
断续的传承
阿炳每说几句就需喘息,描述《华氏道乐全谱》时更是字字斟酌。讲到《请神调》的步罡踏斗法时,他忽紧握杨荫浏手腕:"此调需配合禹步,步法错则音魂散……"这句未说完的嘱咐,成为了永久的谜题。
生命的取舍
面对《炼度韵》中需"人血润弦"的禁忌段落,阿炳苦笑摇头:"此术伤身,带进棺材吧。"这种理性的抉择,体现了他对后人负责的态度。
最令人动容的是记录《离鸾曲》时,阿炳己气若游丝,仍坚持让董翠娣扶他靠墙,以掌击节打拍。这首献给母亲的挽歌,成为了他最后的告别。
---
三、永恒的遗憾与馈赠
这场抢救最终留下永远的历史缺憾。完美与缺憾的交织,或许正是艺术的本质。
未尽的乐章
阿炳曾承诺"三天三夜也录不完"的乐曲,最终仅整理出《二泉映月》等六首完整曲谱。他临终前喃喃"《江南丝竹三百调》只传半卷",这句话中的遗憾,让杨荫浏终生难忘。
道统的终结
对于雷尊殿秘传的《华氏道乐全谱》,阿炳虽视杨荫浏为"半个传人",却坚守道教戒律,仅传曲调不授仪轨。这种对传统的坚守,既令人惋惜,也让人肃然起敬。
---
西、薪火相传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阿炳展现出了惊人的清醒与豁达。这位历经沧桑的艺人,对生死有着独特的感悟。
最后的嘱托
他将董翠娣唤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说:"娣姐,这些年苦了你。我走之后,你要好好活着。"又对杨荫浏嘱托:"杨先生,这些曲子就托付给你了。"这些朴素的话语,蕴含着重于泰山的责任。
艺术的永生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然而他的音乐生命却在绝唱中重生——《二泉映月》不仅被波士顿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乐团奏响,更成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正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告慰。
---
绝唱余音:当最后一个音符在病榻旁消散,阿炳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演出。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从此,他的音乐将突破生死的界限,在一代代人的心灵中永恒回响。这场"绝唱之约"虽然留下了太多遗憾,却也成就了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奇。正如杨荫浏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阿炳走了,但他的音乐还活着,而且会永远活下去。"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艺术长河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在那个寒冷的冬日,一位盲艺人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留下的音乐,却如同惠山泉水,永远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养着每一个渴望美的心灵。
(http://www.220book.com/book/MAH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