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早市上,总有人为了“称够不够准”跟摊主扯半天——明明秤显示3斤2两,他非要摊主再添一根葱,摊主不乐意,他就站在摊前念叨“你这秤肯定有鬼,少给我半两”,引得其他顾客都绕着走。最后摊主甩下一句“以后别来我这买了”,他才悻悻离开,手里攥着那根“赚来”的葱,却没发现自己丢了一个“不用天天挑秤、能赊账的熟客”。生活里这样的人不少:合伙时扒拉账本算“多花了500块”,朋友闹僵;职场上计较“多做1小时算不算加班”,领导不再委以重任;甚至跟亲戚借东西,还的时候都要算“用了这么久,该少还点”——他们觉得自己“没吃亏”,实则把路越走越窄。老话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太过精明的人,总盯着眼前的芝麻,却忘了身后的西瓜;总怕自己“少得一点”,最后却输掉了更重要的长期机会——这种“捡小便宜吃大亏”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先说说生意场上最扎心的“精明陷阱”——把合作伙伴当“算账对象”。有人跟朋友合伙开小吃店,装修时算材料费,明明花了8万,他却在账本上写8万5,理由是“我跑了三趟建材市场,该多拿点辛苦费”;开业后分利润,他又说“我每天多盯2小时店,得多拿10%分成”。朋友一开始没好意思说,首到月底对账时发现账本不对,拆穿后他还辩解“做生意不就是这样,谁不多算点”。结果朋友果断拆伙,拿着攒下的客户资源开了家连锁分店,不到半年就开了三家店。而他自己的小吃店,因为没了靠谱的合伙人,又没人帮着管客户,不到一年就倒闭了。他后来听说朋友的连锁生意火了,想上门求合作,朋友只说了一句“我怕你再跟我算‘辛苦费’”。
反观另一对合伙做服装批发的人,情况却完全不同。第一次进货时,本该一人掏5万,其中一人手头紧,只凑了4万,另一人没说什么,默默补了1万,还说“等你周转开了再说”;年底分利润,本该按出资比例分,补钱的人却主动说“今年你跑客户跑得勤,多拿5%”。后来市场行情不好,进货价涨了,客户流失了不少,两人一起咬牙扛,没互相抱怨过“谁多花了钱、谁少做了事”。等行情好转,之前欠1万的人,主动介绍了几个大批发商客户,还说“之前你帮我,现在我帮你”,不到两年,他们的批发生意就做到了市场前三。
生意场上的“太过精明”,本质是“把信任当筹码,把小利当全部”。那些在“材料费”“分成”上抠细节的人,算的是“今天能多赚多少”,却没算“这个合伙人能给我带来多少后续机会”;而愿意让利的人,算的是“信任在,生意才能长久”。前者赢了500块的小利,却输了能一起做大事的伙伴;后者看似输了1万的短期收益,却赢了能共担风险、共享资源的长期合作——这就是精明的愚蠢:你以为自己没吃亏,其实丢了比钱更重要的“信任资本”,而信任没了,再想找靠谱的机会,比登天还难。
职场里的“太过精明”,往往藏在“不吃一点亏”的小算计里。有人做项目时,领导让他“多准备两个备选方案”,他立刻掏出手机查“劳动法规定加班要给多少加班费”,还跟同事吐槽“领导就是想压榨我,多做一点都不行”;同事找他帮忙调个数据表格,他先问“你上次帮我做过什么?不帮我就不帮你”;甚至公司组织免费培训,他都要先算“这个培训能不能帮我涨工资,不能就不去,浪费我时间”。他把“付出”和“回报”卡得死死的,看似“每一分力都没白出”,却慢慢成了同事眼里“不好搭伙”、领导眼里“没格局”的人。
有次公司要组建核心项目组,领导本来想把他加进去——毕竟他做数据的能力还不错,可一想到他“算加班”的样子,又改了主意,选了另一个“平时愿意多帮同事、不计较工时”的人。后来那个项目组做成了,成员不仅涨了薪,还拿到了公司的“年度创新奖”,而他只能在工位上看着别人领奖,嘴里念叨“凭什么是他,我比他做得好”。他没明白,领导选人的时候,看的不只是“能力”,还有“能不能一起扛事”——没人愿意跟一个“多做1小时都要算钱”的人合作,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怕项目进行到一半,他就因为“吃亏”撂挑子。
职场里的“太过精明”,是把“眼前的工时、小事”当成了全部,却忘了“长期的成长机会”才是真正的收益。你计较“多做两个方案”,却没看到“这是让领导看到你能力的机会”;你纠结“帮同事有没有回报”,却没发现“这是攒人脉、学经验的机会”。就像老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你连“多做1小时”的“小忍”都做不到,怎么能抓住“晋升、涨薪”的“大谋”?这种精明,其实是短视——把“不吃亏”当成了目标,却忘了职场里的“亏”,有时候是“赚机会”的本钱。
日常人际里的“太过精明”,最容易让人失去“人情温度”,最后变成“孤家寡人”。有人跟朋友借相机拍婚纱照,还的时候相机镜头上沾着灰,朋友提醒他“下次用完擦一下”,他却反驳“相机用了哪能没灰?你这也太斤斤计较了”;亲戚来家里借住,临走时他非要算“你住了5天,水电费该给我200块”,亲戚尴尬地转了钱,从此再也没登过他家门;甚至朋友聚餐AA,他都要少转10块,说“我没喝饮料,不该平摊”。
他总觉得“这些小钱不算什么,不拿白不拿”,却没发现身边的人慢慢都疏远了他:朋友有摄影兼职机会,没叫他,因为怕他“用坏设备还不承认”;亲戚有好的生意渠道,没跟他说,因为觉得他“太精于算计,合作会闹矛盾”;甚至过年聚会,大家都默契地不叫他,怕饭桌上又要“算谁多吃了一口菜”。他后来抱怨“没人愿意跟我来往”,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的“太过精明”,把身边的人都推远了——人情不是账本,不能算得明明白白,你在“水电费”“AA钱”上抠细节,丢的是“别人愿意帮你、带你玩”的真心。
日常人际里的“太过精明”,是把“人情当交易,把真心当筹码”。你觉得“少给200块水电费是赚了”,却没算“这个亲戚下次有好机会,不会再想到你”;你觉得“AA少转10块是没吃亏”,却没算“这个朋友下次有聚餐,不会再叫你”。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可太过精明的人,连“一得”都抓着不放,最后落得“千失”——没了朋友,没了亲戚帮衬,遇事只能自己扛,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为什么说“太过精明,本身是愚蠢”?因为这种“精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短视,是“赢了当下输了未来”的糊涂。太过精明的人,总盯着“眼前的小利”,却忘了“长期的隐性价值”——比如信任、人脉、机会。他们算得清“多花了500块”,却算不清“失去这个合伙人,会少赚50万”;他们计较“多做1小时加班”,却算不清“失去这个项目机会,会少涨5年工资”;他们纠结“少给200块水电费”,却算不清“失去这个亲戚的帮衬,遇事没人搭手”。
就像有人买了棵小树苗,每天都扒开土看“长没长根”,生怕自己“浇水施肥亏了”,结果根被扒坏了,树苗死了——太过精明的人,就像这样“频繁扒土”的人,总怕自己“付出没回报”,却忘了“成长需要时间,信任需要积累”。他们以为自己“没吃亏”,其实是把“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毁在了“怕亏一点”的算计里。
老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真正聪明的人,算的是“全局的长远账”,而不是“一域的小账”。他们愿意在“材料费”上让一步,换长期的合作;愿意在“加班”上多做一点,换晋升的机会;愿意在“水电费”上不计较,换亲戚朋友的真心。而太过精明的人,却把“一域的小账”当成了全局,最后输了长远,成了别人眼里“会算计却没本事”的愚蠢人。
最后想说,别让“小精明”毁了“大机会”。钱可以慢慢赚,但信任没了难重建;小利可以让一步,但机会丢了难再来。太过精明不是“会过日子”,而是“没格局”;不是“不吃亏”,而是“捡小便宜吃大亏”。记住: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放小利、谋长远”,而不是在“芝麻”里抠细节——毕竟,盯着芝麻的人,永远看不到西瓜。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