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办公室,空气里飘着“周末将至”的轻松,却有两个人因“帮同事”陷入截然不同的境地。有人被同事拉着说“这个报表我今晚要交,可我实在弄不完,你帮我弄吧”,他看着同事焦急的样子,没好意思拒绝,一口答应下来。结果加班到凌晨,自己负责的项目方案还没写完,周一被领导批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另一人面对同样的请求,笑着说“我理解你急,但我今晚要改项目方案,确实没时间。不过我可以教你个快速整理数据的技巧,你试试,有不懂的随时问我”,最后同事靠技巧按时完成了报表,他也顺利改完了方案,两人都没耽误事。
同样是“面对他人求助”,有人因“过度付出”丢了自己的节奏,有人因“守住分寸”既帮了人又不影响自己。生活里的很多麻烦,不是因为“不做事”,是因为“做事没分寸”——要么越界管了别人的事,要么过度耗了自己的力,要么拖延误了该做的事,要么冒进闯了不该闯的祸。古人说“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出“适度”的边界,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而“有分寸”,就是知道“什么该做、做多少”,不越界、不过度,让事和人都能在舒服的轨道上推进。
对他人有分寸,核心是“不碰别人的边界,不耗自己的精力”。很多人觉得“帮人要尽心,不然就是不仗义”,却没明白“过度帮忙”不仅会累垮自己,还可能让对方养成“依赖”,甚至因为“越界”惹来反感。
职场里最常见的“过度付出”,是把同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有人总怕“拒绝会得罪人”,同事说“这个PPT你帮我美化下吧”,他接;同事说“我今天要早退,你帮我盯下工位”,他也接;到最后,同事们都习惯了“找他帮忙”,他自己的工作却频频出错,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委屈地说“我都是在帮别人,怎么还错了”。他忘了,职场里的“帮”要有边界——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丢了自己的本职,更不能让“帮忙”变成“替人做事”。
还有人容易“越界干涉他人隐私”,比如朋友刚分手,就追着问“你们为什么分?是不是他对不起你?”;同事刚换工作,就追问“新公司给你开多少工资?比现在高多少?”。这些问题看似是“关心”,实则踩了别人的边界,对方要么敷衍回答,要么干脆躲开,原本亲近的关系反而变得疏远。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真正的朋友,不是要知道对方所有的事,是尊重对方“不想说的隐私”,哪怕不追问,也能让对方觉得舒服。
相反,有分寸的人,帮人时会“留余地”。比如同事请他帮忙改方案,他会说“我可以帮你看看逻辑有没有问题,但具体的内容还是得你自己写,毕竟这是你的项目,你更了解需求”;朋友感情不顺,他会说“如果你想聊,我随时在;如果你不想说,咱们也可以去吃顿好吃的,散散心”。这种“帮而不替、关心不越界”的分寸,不仅不会累垮自己,还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关系反而更长久。
对自己有分寸,关键是“不拖延该做的事,不冒进不该闯的祸”。很多人对自己的“纵容”,其实是没分寸——觉得“明天再做也一样”,结果拖延到最后赶工出错;觉得“风险大的事赚得多”,结果冒进导致亏损,这些都是“对自己没分寸”的代价。
拖延的本质,是“对‘时间边界’的漠视”。有人总说“这个报告周一交,周末再写也来得及”,结果周末刷短视频、聚会,到周日晚上才开始写,熬到凌晨三点,报告里满是错别字和逻辑漏洞,被领导打回重改;而另一人收到任务后,每天花1小时写一点,周五就完成了,还能留出时间检查修改,最后报告一次通过。两者的差距,不是“能力”,是“对自己的分寸”——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把“明天”当借口,才能避免“赶工出错”的麻烦。
冒进则是“对‘风险边界’的轻视”。有人看到别人做首播带货赚了钱,没做任何准备就贷款租场地、囤货,觉得“只要敢干就能赚钱”,结果不懂流量运营,货卖不出去,租金和货款压得他喘不过气;而另一人想做首播,先从“用手机在家试播”开始,慢慢摸索用户喜欢的内容,积累了几千粉丝后,再小批量进货,慢慢扩大规模,不仅没亏,还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冒进的人总觉得“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却忘了“自己能不能承受风险”,一旦超出“风险边界”,再高的“收益”也只是镜花水月。
对自己有分寸,不是“不努力、不尝试”,是“努力不盲目,尝试不冒险”。比如想转行,作者“这个世界我来过”推荐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有人没学新技能就裸辞,结果几个月找不到工作,慌了神;另一人先利用业余时间学技能、考证书,拿到offer后再辞职,无缝衔接新工作,没让自己陷入“失业焦虑”。这种“稳扎稳打”的分寸,看似慢,实则是最快的“捷径”——不会因为“冒进”走回头路,也不会因为“拖延”误了机会。
很多人之所以“做事没分寸”,不是不懂“适度”,是被两种心态困住:一种是“怕得罪人”,比如不敢拒绝同事的请求,怕被孤立;一种是“贪心”,比如想快速赚钱,所以冒进投资。可越怕得罪人,越容易因为“过度付出”耽误自己,最后反而被人觉得“不靠谱”;越贪心,越容易因为“冒进”栽跟头,最后连本金都保不住。
比如有人因为“怕得罪客户”,客户说“这个项目要提前一周交付”,明明时间不够,他也答应“没问题”,结果团队熬夜赶工,质量没达标,客户不仅没满意,还取消了后续合作;而另一人会跟客户沟通“提前一周确实有难度,我们可以先交付核心部分,剩余部分三天后补交给您,这样既能保证进度,也不影响质量”,客户同意了,最后交付的成果质量过关,还赢得了“专业”的评价。他没怕“拒绝客户的不合理要求”,反而用“有分寸的沟通”保住了合作,这就是“分寸感”带来的智慧。
还有人因为“贪心”,看到“高收益理财”就心动,销售人员说“这个产品年化收益15%,名额有限”,他没查产品风险等级,就把大部分存款投了进去,结果不到半年,平台爆雷,本金都拿不回来;而另一人会先查“产品的投资方向”“是否有监管备案”,算“自己能承受的亏损比例”,最后选了年化4%的稳健理财,虽然收益不高,但本金安全,还能获得稳定收益。他没被“高收益”诱惑,用“有分寸的理性”避开了风险,这就是“分寸感”带来的保护。
把握分寸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不用复杂的技巧,只需要在做事前问自己两个问题:“这是否越了别人的边界?”“这是否超了自己的能力?”,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大部分“没分寸”的事都能避开。
比如面对他人求助,先问“这是他的事还是我的事?我帮了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事?”——如果是对方的本职工作,自己帮了会耽误自己,就礼貌拒绝,再提供小建议;如果是小事,不影响自己,就伸手帮一把。比如同事让你帮他写周报,这是他的本职,你就可以说“我今晚要做自己的周报,帮不了你,但我可以把我常用的周报模板发给你,你参考下”。
比如面对自己的目标,先问“我现在的能力能不能做到?会不会有风险?”——想转行,就问“我现在的技能够不够?裸辞后能不能承受没收入的日子?”;想投资,就问“我懂这个领域吗?亏了会不会影响生活?”。想清楚这些,就不会盲目拖延或冒进,而是按“自己的节奏”推进。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守住‘底线’,灵活‘调整’”。比如帮人的底线是“不耽误自己的本职”,超过这个底线就拒绝;投资的底线是“只用闲钱,不贷款”,超过这个底线就不碰。底线是“不能动的边界”,而在底线之内,可以灵活调整,比如帮人时,在不耽误自己的前提下,多教对方一个技巧;投资时,在闲钱范围内,选收益稍高一点的产品。
古人说“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什么该停、什么该做”,才能稳住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人和事打乱。做事有分寸,不是“懦弱”,不是“保守”,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的边界,别人才会尊重你;守住自己的节奏,自己才能走得稳。
最后想告诉大家,“分寸感”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做错、调整”中慢慢养成的。可能你一开始会“过度帮人”,被领导批评后才知道“要守住本职”;可能你一开始会“盲目冒进”,亏了钱后才知道“要控制风险”,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里学会“什么是适度”。
做事有分寸的人,从来不是“不做事”,是“会做事”——帮人不丢自己,进取不冒风险,拖延不误事,越界不碰线。他们的生活或许没有“一夜暴富”的惊喜,却有“长久顺利”的踏实;他们的人际或许没有“呼朋引伴”的热闹,却有“彼此尊重”的舒服。
就像一杯水,倒得太满会溢出来,倒得太少又不够喝,只有“七分满”才刚刚好。做事也是如此,不越界、不过度,才能让事做得漂亮,让人活得舒服,这就是“分寸感”带来的人生智慧,也是让生活长久顺畅的关键。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