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十字路口,两种截然不同的“下班后选择”,悄悄拉开了人生的差距。有人收拾好工位,转身就被同事拉去“喝两杯、打打游戏”,嘴上说着“明天再学新技能”,结果凌晨才回家,第二天带着宿醉上班;另一人却婉拒了应酬,背着电脑去了行业沙龙,听创业者分享“如何用短视频做品牌推广”,散场后还加了几位同行的微信,回去后熬夜整理了笔记,把学到的方法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半年后,前者依旧在工位上重复着机械的工作,抱怨“升职加薪没机会”;后者却用沙龙上学到的方法,帮公司做了一场小型首播推广,业绩提升了20%,被领导提拔为项目小组负责人。同样是“想提升自己”,有人困在“躺平圈子”里,把“拖延”当成常态;有人主动靠近“成长圈子”,让环境推着自己往前走。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环境对人的影响,从不是“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像空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思维和行为里——你身边人的习惯、想法、追求,会慢慢变成你的“默认选项”,最后决定你能走多远、成为什么样的人。
环境对人的塑造,首先体现在“思维模式的同化”。很多人以为“我的想法我做主”,却没发现,身边人的思维会像“隐形的指南针”,悄悄影响你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的判断。
职场里,有人想“提升专业能力,争取升职”,可身边的同事总说“再努力也没用,升职靠关系”“别那么拼,差不多就行”。一开始他还反驳“靠实力肯定有机会”,可听得多了,慢慢也觉得“好像确实是这样”,加班时开始敷衍,学新技能时总找“没时间”的借口,最后真的成了“混日子”的一员。而另一人同样想升职,却主动找“公司里的技术骨干”请教,跟他们一起参加行业培训,听他们说“最近在学Python,能提高数据分析效率”“这个项目要是做好了,能积累不少资源”,慢慢也养成了“主动学技能、认真做项目”的思维,最后真的靠实力拿到了升职名额。前者被“消极思维”同化,后者被“积极思维”带动,两种思维,两种结果。
创业圈里的思维同化更明显。有人想“开一家社区便利店”,跟身边没创过业的朋友聊,朋友都说“现在便利店太多了,肯定不赚钱”“要租店面、囤货,风险太大”,他越聊越没底气,最后放弃了想法。而另一人想做便利店,却加入了“社区零售创业者社群”,里面的人都在聊“怎么选品能提高复购率”“怎么用社群做会员维护”“哪家供应商的货更便宜”,他跟着学、跟着问,还去别人的便利店考察,最后开的便利店靠“精准选品+社群运营”,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前者听到的都是“风险”,后者看到的都是“方法”,不是想法本身不同,是身边人的思维,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
环境的塑造力,还体现在“行为习惯的模仿”。人是“习惯性动物”,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身边人总刷短视频,你也会忍不住打开APP;身边人总早起看书,你也会慢慢养成早起的习惯;身边人总说“要复盘总结”,你也会开始记录每天的工作得失。这种“模仿”不是刻意的,是长期相处后的“条件反射”,却能悄悄改变你的生活节奏。
生活里,有人想“养成健身的习惯”,可每天下班回家,家人都在沙发上刷剧,他也跟着躺沙发,健身计划从“每天练”变成“周末练”,最后彻底放弃。而另一人想健身,却加入了“小区健身群”,群里每天有人分享“晨跑打卡”“瑜伽练习视频”,周末还有人组织“户外徒步”,他跟着群里的人一起晨跑,慢慢从“跑一公里就喘”变成“能跑五公里”,身材和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前者的环境里“没有健身的氛围”,后者的环境里“健身是常态”,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靠意志力硬扛”,是“靠环境推着走”。
职场里的行为模仿也很常见。有人进了一家“大家都按时下班、没人主动加班”的公司,他也慢慢养成了“到点就走,工作留到明天”的习惯,结果项目总拖延,被领导批评;而另一人进了一家“同事都主动加班梳理工作、周末也会学新技能”的公司,他也跟着“每天多留半小时整理当天的工作、周末学一节线上课程”,慢慢成了部门里“效率最高、技能最全”的人,有好项目领导第一个想到他。两种工作环境,两种行为习惯,最后带来的是“职场竞争力”的天差地别。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很多人会说“我意志力强,不怕被坏环境影响”,可实际上,再强的意志力,也抵不过“长期的环境渗透”。就像一杯清水,长期泡在墨水里,再清也会变黑;一个本想努力的人,长期待在“躺平圈子”里,再积极也会慢慢变得消极。相反,哪怕你一开始没那么坚定,待在“成长圈子”里,也会慢慢被带动,变得更优秀。
有人本来“对创业没信心”,可家里有个亲戚是创业者,每次见面都跟他聊“怎么找商机”“怎么跟客户谈判”,他耳濡目染,也开始关注身边的商业机会,后来发现“小区里老人多,没人做上门理发”,就开了一家“社区上门理发服务”,慢慢做成了小生意。他说“要是没跟亲戚多聊,我永远也想不到做这个”——环境不是“强迫你改变”,是“给你打开一扇新的门”,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还有人本来“不爱学习”,可考上研究生后,宿舍里的同学都在“泡图书馆、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他也跟着去图书馆,慢慢从“看小说”变成“看专业书”,最后还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拿到了奖学金。他说“以前觉得学习是件苦事,现在觉得跟大家一起学,挺有意思的”——环境能把“苦事”变成“常态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从来不是否定个人努力,而是提醒我们“环境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更强”。与其靠意志力对抗坏环境,不如主动选择好环境,让环境成为“你的助力”,而不是“你的阻力”。
主动选择环境,不是“嫌贫爱富”,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主动去靠近这类人,找他们的圈子,跟他们交流,让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慢慢影响你。具体怎么做,其实很简单:
第一步,“明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你想“成为会理财的人”,就列出“理财高手”的特质:会看财务报表、知道不同理财工具的风险、有长期投资的习惯;你想“成为自媒体博主”,就列出“优秀博主”的特质:会选题、会写文案、会运营粉丝、能坚持更新。知道了“目标特质”,你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圈子。
第二步,“找到这类人的圈子”。现在的圈子很容易找:想理财,就加入“理财交流群”“基金定投社群”;想做自媒体,就关注“自媒体博主的公众号”“加入M机构的孵化群”;想考研,就去“学校的自习室”“加入考研打卡群”。这些圈子里,总有跟你有同样目标的人,能给你带来“成长的氛围”。
第三步,“主动参与,而不是只围观”。进了圈子,别只当“潜水党”,要主动发言、主动分享、主动请教。比如在理财群里,分享你“定投的收益”“遇到的问题”;在自媒体群里,分享你“写的文案”“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提意见;在考研群里,分享你“每天的学习计划”“错题总结”。只有主动参与,你才能真正融入圈子,被圈子的氛围带动。
有人担心“我跟圈子里的人差距太大,不敢说话”,可实际上,每个优秀的人都经历过“新手阶段”,他们更愿意帮助“主动学习的人”。比如你在理财群里问“什么是指数基金”,肯定有人会耐心给你解释;你在自媒体群里问“怎么写标题”,肯定有人会分享“标题公式”。圈子的意义,就是“让新手有地方学习,让优秀的人有地方交流”,别因为“怕差距”就放弃融入。
最后想告诉大家,人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群人的同行”——你身边的人,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你选择的环境,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努力,就别待在“总劝你放弃”的圈子里;如果你想赚钱,就别待在“总说‘赚钱难’”的圈子里;如果你想成长,就别待在“总说‘差不多就行’”的圈子里。
主动去靠近那些“比你优秀、比你努力、比你有想法”的人,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追逐目标。你会发现,原来“努力没那么难”,原来“赚钱有这么多方法”,原来“自己也能变得这么优秀”。环境的力量,会让你的“目标”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让你的“人生”从“平平淡淡”变成“闪闪发光”。
记住,想成某类人,就与这类人同行——这不是“走捷径”,是“用对方法”;不是“依赖别人”,是“借环境的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未来;你身边的人,就是你人生的“镜子”——你靠近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