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1章 多看非课本历史:日光之下无新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不少人提起历史,总觉得是课堂上要背的年份、事件,是考完就忘的“无用知识”——比如记清某场变法的起止时间,某场战争的参战方,可转过头面对生活里的财富选择,还是一头雾水,该踩的坑一个没少。可老祖宗早说过“日光之下无新事”,这六个字藏着最实在的道理:世间的人和事或许换了皮囊,可骨子里的规律,从来没变过。尤其在财富这件事上,那些能帮人避坑、抓机遇的逻辑,早就写在历史的褶皱里了,只是多数人读的“课本历史”,没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课本里的历史,更像一本“事件流水账”。它会告诉你,某一年爆发了某场金融危机,某个朝代出现了某种商业现象,却很少深扒背后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那场危机会从一个行业蔓延到整个市场?为什么某个商品会突然从一文不值炒到天价?可真正有用的“深度历史”,恰恰要刨根问底。就像读《资治通鉴》,不是为了记住某皇帝在位几年,而是看他如何应对粮食短缺、如何平衡商人和百姓的利益,看那些政策调整后,财富是怎么从一部分人流向另一部分人的。这才是历史的价值:不是记故事,是找规律。

就说“经济泡沫”这件事,课本或许会提一句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说当时荷兰人把郁金香球茎炒到比房子还贵,最后泡沫破了,很多人倾家荡产。可很少有人会把它和后来的互联网泡沫、虚拟货币泡沫放在一起看——其实三者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先有一个“新事物”(郁金香、互联网概念、虚拟货币),接着有人靠它赚到快钱,然后众人跟风涌入,把价格推到远超实际价值的高度,最后某个微小的信号触发恐慌,泡沫瞬间破裂。你看,几百年过去了,技术在变,炒作的标的在变,可“人追涨杀跌”的本性没变,“泡沫从形成到破裂”的规律也没变。那些懂历史的人,在看到某类“新热点”被炒得沸沸扬扬时,就会下意识对照过去的泡沫案例:它的价值支撑是什么?是不是全靠“别人会以更高价买走”来维持?想明白这两点,就不会轻易跳进“新热点”的陷阱里。

再说说资源争夺。课本里会讲古代的“盐铁专营”,说官府把盐和铁的经营权抓在手里,因为这两样是老百姓的必需品,谁控制了它们,谁就控制了财富。现在呢?盐铁不再是稀缺品,可新的“盐铁”出现了——比如能源、数据。你看那些掌控能源的企业,无论市场怎么波动,总能稳稳赚到钱;那些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平台,能靠数据衍生出无数赚钱的生意,本质上和古代官府抓盐铁专营是一个逻辑:控制稀缺且必需的资源,就能掌握财富的流向。有人觉得“现在是数字时代,和古代不一样了”,可“稀缺资源决定财富分配”的规律,从来没变过。读历史时看懂了这一点,就能在选择行业、判断项目时更清醒:这个领域里,真正的“盐铁”是什么?谁在控制它?普通人有没有机会分到一杯羹?

还有“周期”这件事,古人早就有体会。《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讲的是农业时代的收成周期,好年景和坏年景交替出现。放到现在,就是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周期。课本或许会讲某一次经济衰退的具体表现,却很少把它和历史上的周期串联起来——可只要你读多了经济史就会发现,每一次繁荣期,都有人盲目乐观,觉得“这次不一样,会一首好下去”,于是拼命扩张、加杠杆;每一次衰退期,又有人恐慌抛售,把优质资产也低价卖掉。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前,很多人觉得房地产会永远涨,疯狂贷款买房;危机来临时,又慌不择路地降价抛售。可如果看过1929年大萧条前的房地产泡沫,看过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就会知道“繁荣之后必有调整”是铁律,不会因为时代变了就失效。那些能在周期里赚到钱的人,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懂“历史周期的重复性”——繁荣时不贪心,守住风险底线;衰退时不恐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历史没用?因为他们把“历史”和“过去”画了等号,觉得“古代的事和现在没关系”。就像有人说“现在都用手机支付了,古代的钱庄生意有什么好研究的?”可你细想,古代钱庄的核心是“信任”和“资金融通”——人们把钱存到钱庄,是信它安全;钱庄放贷给商人,是赚利息差。现在的银行、支付平台,不还是这个逻辑?只是工具从“银票”变成了“二维码”,本质没变。再比如古代的“集市”,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地方,现在的电商平台,不也是线上的“集市”?“薄利多销”“货比三家”这些商业逻辑,从古代的集市到现在的首播间,从来没变过。所谓“新事物”,不过是旧规律换了个新壳子,懂历史的人能透过壳子看到里子,不懂的人就只能被“新”字迷惑,跟着别人瞎跑。

还有人觉得,读历史要读“大部头”,普通人没那个时间。其实不用,关键是带着“找规律”的眼光去读。比如读一些商业史的小片段:看古代的商帮是怎么建立信誉的,看他们如何应对官府的政策变化,看他们在灾年是怎么囤货、怎么定价的。这些片段里藏着的,其实是“诚信经营”“顺势而为”“供需平衡”的逻辑,放到现在的生意里照样能用。就像古代商帮知道“灾年囤粮不能抬价太狠,否则会遭人记恨,断了长远生意”,现在做社区团购的,如果在特殊时期哄抬物价,同样会失去客户,砸了招牌。这就是历史的“实用性”——它不用你死记硬背,而是让你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想起“以前有人这么做过,结果是怎样的”,从而做出更稳妥的选择。

老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的“兴替”,不只是王朝的兴衰,也包括行业的起落、财富的转移。很多人困在“努力却不赚钱”的怪圈里,不是因为不够勤奋,而是因为没看清规律——他们以为现在的“新机会”是独一份的,却不知道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踩过同样的坑、赚过同样的钱。比如有人跟风做某类“网红生意”,没做多久就倒闭了,其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那些“跟风开的店铺”是怎么倒闭的,就会发现原因都差不多:要么是没搞懂供需,要么是没守住成本,要么是被政策调整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以说,“多看非课本历史”,不是让大家去当历史专家,而是让大家学会从历史里找“财富的指南针”。当别人都在为“新热点”疯狂时,你能想起历史上类似的泡沫,从而保持冷静;当行业遇到调整时,你能对照历史上的周期,找到应对的办法;当你想做一门生意时,你能从古代的商业智慧里,学到怎么建立信誉、怎么平衡利益。毕竟“日光之下无新事”,那些你以为的“新问题”,早就被历史给出过答案;那些你渴望的“新机遇”,不过是历史规律的又一次重复。读懂了历史,就等于握住了一把打开财富认知的钥匙,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找到稳扎稳打的路。

作者“这个世界我来过”推荐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