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曾有两家维修铺,一家啥都修——水管、家电、门锁,价格也便宜,可生意总是冷冷清清;另一家只修老式钟表,还兼做钟表保养,收费比别家高两倍,却总有人专门开车来光顾。后来才知道,修老式钟表的师傅,全城没几个会的,而家里藏着老钟表的人不少,找遍全城也难寻靠谱的维修师傅。这就是最首白的稀缺性逻辑:不是你做得多全,而是你有的别人没有,价值自然就高。老话说“物以稀为贵”,放在财富领域,不管是能力还是产品,只要沾了“稀缺”二字,赚钱就会比别人容易得多。
先说说稀缺能力。现在很多人总盯着“热门技能”学,别人学Python他也学,别人考教师资格证他也考,最后技能学了一堆,却没一样能拿出手——不是这些技能不好,而是学的人太多,供给远超需求,自然就不值钱了。可有人偏偏反着来,不学热门的,专挑“小众但有用”的技能钻。比如有人不做普通的英语翻译,专门研究医疗设备的德语翻译,这类需求虽不如日常翻译多,但会的人更少,企业想找个靠谱的,愿意付双倍薪资;还有人不学大众的平面设计,专攻古籍修复中的字体还原,博物馆、古籍出版社都抢着要,项目费比普通设计高好几倍。
这些稀缺能力,不是说有多高深莫测,关键在“窄而深”。就像那位修老式钟表的师傅,他未必懂现在的智能手表维修,可在老式钟表这个细分领域,他能做到“别人修不好的他能修,别人修得好的他修得更精致”。这就是稀缺能力的核心:不跟千万人挤“宽赛道”,而是在“窄赛道”里做到顶尖。老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字才是稀缺的关键——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有的你更特别,价值自然就上来了。
还有些稀缺能力,是跟着“未被满足的需求”走出来的。前几年短视频火的时候,大家都在做美妆、穿搭,有人却发现家里的老人连视频通话都不会,更别说用手机买菜、挂号了,于是专门做“老年数码教学”的内容——教老人怎么调字体大小、怎么查公交、怎么防诈骗,内容不算复杂,却正好戳中了老人和子女的痛点。没两年,这位博主的粉丝量就破了百万,还开了线下培训班,甚至有手机厂商找他合作做“适老化”课程。反观那些挤在美妆赛道的博主,很多人做了大半年,粉丝还没破万,更别说变现了。这就是稀缺的魔力:你解决了别人没解决的需求,你就成了别人离不开的人,价值自然就跟着涨。
再看稀缺产品,道理其实一样——不是你的产品多好,而是你的产品“别人没有,或者很难有”。老家有个做农产品的,别人都卖普通大米,他却盯着“富硒大米”做,专门找富硒土壤的地块,用传统方式种植,还申请了有机认证。虽然产量只有普通大米的一半,价格却翻了三倍,可买的人依然不少——有给孩子做辅食的宝妈,有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还有高端餐厅专门找他供货。后来他又延伸出富硒小米、富硒黄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反观那些卖普通大米的,要么靠降价抢客户,要么被收购商压价,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
稀缺产品不一定是多新奇的东西,也可以是“把普通产品做出细分差异”。比如现在很多人做宠物用品,有人做普通的猫砂、狗绳,竞争大到利润薄如纸;有人却专门做“老年宠物用品”——给牙齿不好的老狗做软粮,给关节不好的老猫做防滑垫,还给有肾病的宠物做专用饮水器。虽然客户群体比普通宠物用品小,但需求很稳定,而且没多少人做,价格能卖得高,客户忠诚度也高。还有人做儿童玩具,不做大众的积木、玩偶,专门做“蒙氏教具”的平价版,针对注重早教的家庭,虽然品类少,却因为精准对接需求,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为什么稀缺性能决定价值?本质上是“供需关系”在起作用。经济学里最基础的逻辑就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就会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跌。稀缺的核心,就是让你的能力或产品处于“需求多、供给少”的状态。就像疫情期间的口罩,不是口罩本身变值钱了,而是需要口罩的人多,能生产口罩的少,所以价格才会涨;再比如现在的AI训练师,不是这个职业多高大上,而是AI行业发展快,需要的人多,会的人少,所以薪资才会比普通岗位高好几倍。
但要注意,稀缺不是“冷门到没人需要”。有人误以为“稀缺就是没人做”,于是去做一些连需求都没有的东西——比如做“复古BP机”,虽然全世界没几个人做,可也没几个人需要,最后只能砸在手里。真正的稀缺,是“有真实需求,但供给不足”。就像修老式钟表,需求一首存在——家里有老钟表的人想修,博物馆想保养,只是会修的人少;再比如老年数码教学,需求越来越大——老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越来越复杂,只是做的人少。这种“有需求缺供给”的稀缺,才是能赚钱的稀缺;那种“没需求缺供给”的冷门,只能叫“没人要”。
普通人该怎么打造稀缺性?其实不用一开始就找多冷门的领域,从身边的小需求、小差异入手就行。比如你是做行政的,别人只会做表格、写通知,你可以专门研究“会议纪要的高效整理”,甚至能把会议内容做成可视化图表,时间久了,公司里重要的会议都找你做纪要,你就成了“会议纪要专家”,这就是稀缺能力;比如你是开小超市的,别人只卖普通零食饮料,你可以专门进一些“地方特色零食”——比如外地的老字号糕点、小众的进口饮料,吸引喜欢尝鲜的客户,这就是稀缺产品。
巴菲特曾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放在稀缺性上,就是“别人都挤热门,我找稀缺”。当所有人都在盯着热门技能、热门产品时,你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小需求、小领域,反而能更快建立自己的优势。就像淘金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去淘金,有人却卖淘金用的铲子和水,最后淘金的没赚到钱,卖铲子的反而赚了——因为铲子是淘金者的刚需,而且当时做铲子的人少,这就是稀缺的智慧。
最后想说,稀缺性不是天生的,是“挖出来的”。不是你没有稀缺的东西,而是你没去观察身边的需求,没去打磨自己的特长。就像那位修老式钟表的师傅,一开始他也修普通家电,后来发现老钟表维修的需求,才慢慢钻研;就像那位做老年数码教学的博主,一开始也做过美妆内容,后来发现老人的痛点,才转型。财富从来不是赚“大家都能赚的钱”,而是赚“只有你能赚的钱”——而“只有你能赚的钱”,就藏在稀缺性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