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每月工资一到账,先冲去抢刚发售的限量潮鞋,再下单博主推荐的“必入”护肤品,月底却要靠花呗还房租;明明家里的行李箱己经堆了三个,看到“明星同款”西个字,还是忍不住刷卡,美其名曰“提升出行质感”;甚至有人为了买一款“能彰显身份”的轻奢包,省吃俭用两个月,最后包没背几次,却因付不起水电费慌了神。可转头看另一些人,手机用了三年还没换,衣服只买耐穿的基础款,却悄悄攒下了创业的启动资金,或是报了能提升技能的课程——这两种人的差距,从来不是收入高低,而是有没有掉进消费主义挖的坑:把“想要”当成“需要”,让辛苦赚来的财富,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里白白溜走。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主义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套路把“想要”包装成“需要”,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不买就跟不上生活”。打开购物软件,弹窗全是“秋冬不买这件羽绒服,会冻感冒”“职场人没这只公文包,就没专业感”;刷短视频,博主们拿着新品说“这是生活刚需,没有它日子没法过”;就连走在街上,商家的海报都在暗示“没买这个,你就比别人差一截”。可实际上,你衣柜里的旧外套还能抵御寒冬,帆布包也能装下文件和电脑,这些被称作“刚需”的东西,不过是商家为了让你花钱编出来的理由。就像有人吐槽的:“以前是‘缺什么买什么’,现在是‘商家说你缺什么,你就觉得自己缺什么’。”
消费主义还特别会绑定“情绪价值”,把“花钱”和“爱自己”“有仪式感”绑在一起。情人节要送限定礼盒,不然就是“不爱对方”;618、双11要清空购物车,不然就是“对自己不够好”;就连周末逛街,不买杯几十块的网红奶茶,都觉得“辜负了休息时间”。可这些靠花钱换来的“仪式感”,大多是暂时的——限定礼盒拆完只剩包装,网红奶茶喝完只剩空杯,购物车清空后没几天,又会被新的欲望填满。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每月少买两杯网红奶茶、少买一件非必要的衣服,一年能多攒下近万元,这些钱足够报一个技能培训班,或是作为副业的启动资金,可很多人宁愿把钱花在转瞬即逝的“情绪满足”上,也不愿为长期的财富积累多做一点准备。
更隐蔽的是,消费主义会让你陷入“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循环。比如第一次买了千元的运动鞋,觉得“贵的就是舒服”,下次再买就看不上几百元的;第一次用了轻奢包,觉得“有质感能撑场面”,再背普通包就觉得“没面子”。慢慢的,你的消费阈值被越拉越高,工资涨了,开支也跟着涨,存款却没多一分。就像有人说的:“以前工资5000,觉得每月花2000买衣服己经很多;现在工资8000,每月花4000买衣服还觉得不够。”这种“收入涨,消费也涨”的状态,被称作“棘轮效应”——生活水平一旦上去,就很难再降下来,最后只能被消费牵着走,永远攒不下钱。而那些能稳步积累财富的人,大多能守住“消费阈值”,比如手机用够三年再换,衣服只买基础款,不被“升级消费”的陷阱诱惑,反而能让财富越积越多。
为什么我们总是分不清“需要”和“想要”?其实是因为“想要”往往和“身份认同”挂钩。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看到同事都用最新款手机,你拿着旧手机觉得“融入不了圈子”,于是咬牙换新;看到朋友圈里别人都晒度假照,你明明没攒够钱,还是报了高价旅行团,就为了“不被比下去”。可这些靠花钱换来的“身份认同”,大多是虚假的——同事不会因为你换了手机就对你另眼相看,朋友圈里的点赞也不会帮你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就像长辈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经历过缺钱的窘迫,就容易把“想要”当成“需要”,等真遇到急事要花钱,比如家人生病、突然失业,才发现账户里空空如也,只能慌慌张张地西处借钱。
其实区分“需要”和“想要”,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购物前多问自己三个问题:“没有它,我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这个东西能用多久,会不会很快被淘汰?”“买了它,会不会占用我必要的开支(比如房租、吃饭、储蓄)?”比如想买一双限量潮鞋,先想:没有这双鞋,我是不是就没法出门?大概率不会;这双鞋会不会明年就过时?很可能会;买了它,会不会这个月的房租不够?如果会,那它就是“想要”,不是“需要”。还有人会用“冷静三天法”: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三天后再看,如果还是觉得非买不可,再下手——很多时候,三天过后,你会发现当初的“强烈欲望”己经淡了,自然就不会乱花钱了。
还有一个更实在的对比:把“花在想要上的钱”和“财富增值的可能”放在一起看。比如你花5000块买了一个轻奢包,用了一年后想卖掉,可能只能卖2000块,还亏了3000;但如果把这5000块用来报一个短视频剪辑的培训班,学会后接兼职订单,可能一个月就能赚回5000,长期下来更是能多一份收入来源。消费主义总说“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可连“不把钱花在没用的地方”都做不到,赚再多钱,也只是在为商家打工。就像有人说的:“真正会赚钱的人,不仅会赚,更会‘留’——把钱留到能让它生钱的地方,而不是让它变成一堆用几次就扔的东西。”
你肯定听过“细水长流,遇灾不愁”这句话,财富从来不是靠一次花大钱撑起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理性的选择攒起来的。那些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把努力赚来的钱,花在了不会带来任何回报的消耗品上;而那些能从“被动谋生”转向“主动掌控财富”的人,都懂得分清“需要”和“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学习上,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花在投资上,让钱为自己工作;花在必要的生活开支上,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至于那些“想要”的东西,不是不能买,而是要等自己有足够的财富积累,不用牺牲未来的安全感去换一时的满足。
最后想对你说:消费主义的陷阱,从来不是“让你花钱”,而是“让你把钱花错地方”。当你开始学会在购物前停顿几秒,分清“需要”和“想要”;当你开始把“攒钱”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抠门”;当你开始把钱用在能让自己变好、让财富增值的事情上,你会发现,不用降低生活的本质质量,也能慢慢攒下钱,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真正的“好日子”,不是靠满屋子的奢侈品堆出来的,而是靠手里有存款、心里有底气,能从容应对生活的各种可能——这才是消费主义不会告诉你的,关于财富和生活的真相。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