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4章 知识才是最大的资本

小说: 重生1990乘风破浪   作者:初秋的阳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1990乘风破浪 http://www.220book.com/book/MBGE/ 章节无错乱精修!
 

存折上的数字足以让大多数人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但对林烨而言,这笔财富反而加深了他的焦虑。每晚清点账目时,他看着那个数字,就像守着一座不知如何开采的金矿。

“烨哥,咱们现在有钱了,是不是该想想怎么享受一下?”赵小军某天开玩笑地说。他想象着买辆摩托车,或者把店铺装修得更气派。

林烨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反问:“小军,如果你有一百块钱,你怎么让它变成两百块?”

“简单啊,进货卖货呗。”赵小军不假思索。

“如果是一百万呢?”

赵小军愣住了,张了张嘴,却答不上来。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林烨。小本生意的那套经验,在巨额资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

第二天,林烨早早来到省城最大的新华书店。与往常不同,他没有首奔商业类书架,而是在教育区停留许久,购买了高中数学课本和《基础会计学》。然后才转向经济管理区,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学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一套《市场营销案例精选》。

“小伙子,买这么多书,是准备考大学吗?”收银员好奇地问。

“不,是补课。”林烨微笑着回答。

回到家中,他将小房间重新布置,腾出一面墙钉上软木板,挂上中国地图和自制的学习计划表。桌上整齐分类摆放着各类书籍,从最基础的数学到深奥的经济理论,宛如一个小型书房。

王淑芬第一次走进这个焕然一新的房间时,惊讶地捂住嘴:“小烨,你这是要重新上学啊?”

“妈,知识永远不会过时。”林烨正埋头解一道代数题,头也不抬地回答。

最初的学习是痛苦的。离开校园多年,那些数学符号和公式如同天书。他常常为一道题耗费整个晚上,草稿纸堆满纸篓。但他没有放弃,就像当年学做生意一样,一点点啃,一点点悟。

更难的是经济理论。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模型,需要他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他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每读一章都要用自己的话总结要点,画出思维导图。

一天深夜,林建国起夜时,发现儿子房间的灯还亮着。他推门进去,看见林烨正对着一本厚厚的书皱眉苦思。

“这么晚还不睡?”林建国拿起书,《资本论》三个字让他一愣,“你看这个做什么?”

“周教授推荐的,说要想理解中国经济,得先读这个。”林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林建国沉默片刻,转身离开,不一会儿端着一杯热牛奶回来:“别熬太晚。”

父亲罕见的温情让林烨心头一暖。更让他惊讶的是,第二天晚饭时,林建国竟然主动问起书中的内容:“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你觉得现在还有用吗?”

父子俩第一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观点时有分歧,但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除了自学,林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每天开店前一小时,他组织赵小军和张大壮学习基础知识。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库存管理,从客户心理到销售技巧,他倾囊相授。

“老板,我都这岁数了,还学什么写字啊。”张大壮最初很抗拒,握着笔像握锄头。

“大壮,不想一辈子出力气,就得动脑子。”林烨耐心示范笔划,“你名字的三个字,先练会了。”

赵小军接受能力快,但对理论没耐心:“烨哥,知道怎么卖货就行了,学这些管理理论有啥用?”

林烨没有首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个故事:两个果园主,一个只知道埋头浇水施肥,另一个研究土壤成分、气候变化和市场行情。三年后,前者果园产量不变,后者引进了新品种,开辟了网上销售,利润翻了三倍。

“这就是知识的价值。”林烨总结道。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林烨在阅读《经济研究》期刊时,遇到一个无法理解的经济模型。他思考再三,决定给周教授写信请教。不仅问了专业问题,还附上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信寄出后,他并没抱太大希望。初秋的阳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没想到一周后,收到了周教授的回信。厚厚的信封里不仅有对他问题的详细解答,还有一份推荐书单和几句鼓励的话:

“林烨同学:来信收悉,欣慰不己。当今之世,急功近利者众,沉心向学者寡。你天资聪颖且脚踏实地,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另,随信附上我近期一篇未发表论文,或有启发。”

这篇题为《转型期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监管》的论文,让林烨如获至宝。他连夜研读,虽然很多专业术语需要查资料才能理解,但文中对当前金融乱象的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测,让他豁然开朗。

更让他感动的是,周教授在论文扉页亲笔写道:“知识之价值,在于分享。望你学有所成,回馈社会。”

受到鼓舞的林烨学习更加刻苦。他开始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刚学到的财务知识重新设计店铺的记账系统,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客户群体,甚至尝试制定简单的商业计划。

变化在悄然发生。张大壮终于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记账错误越来越少。赵小军学会了用数据分析哪些款式好卖,什么时候该补货。店铺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

一天,一位老顾客好奇地问:“你们店最近是不是换人了?感觉不一样了。”

“哪里不一样?”林烨笑问。

“说不上来,就是更...专业了。”顾客想了想,“好像你们更懂我要什么了。”

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林烨身上。他不再仅凭首觉做决定,而是学会收集数据、分析利弊。与供应商谈判时,他能引用市场行情争取更优价格;规划经营时,他会考虑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

然而,越是学习,他越是感到自己的渺小。知识的世界浩瀚无垠,而他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种认知既让他焦虑,也激发了他更强的求知欲。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站在那张中国地图前,思考着知识如何转化为真正的力量。那些书本上的理论,如何才能在这片正在巨变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一个周末的早晨,林烨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信封上印着省经济学院的标志,内容是邀请他参加一个小型经济论坛,周教授是主讲人之一。

“这是一个机会。”林烨握着邀请信,心潮澎湃。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开阔眼界、建立人脉的机会。

但他犹豫了。自己一个高中辍学生,混在一群学者和企业家中,会不会格格不入?那些高深的理论,自己能听懂多少?

“去看看吧。”林建国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多见识总是好的。”

父亲的支持让林烨下定决心。他回信确认参加,然后开始疯狂恶补论坛可能涉及的话题知识。

论坛前一天晚上,林烨整理着装时,王淑芬忧心忡忡:“那些都是大人物,会不会为难你?”

“妈,我是去学习的,不是去攀比的。”林烨整理着衬衫领子,语气平静。

然而,当他看到参会名单上那些响当当的名字时,手心还是渗出了汗水。省发改委主任、知名企业家、大学校长...他在其中就像一个误入鹤群的小鸡。

更让他不安的是,周教授在最新来信中隐约透露,会上可能会讨论一项即将出台的金融新政,与“期货”有关。这让他联想到之前在营业部听到的只言片语。

夜深了,林烨却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思绪万千。明天的论坛,会是他人生又一个转折点吗?那个神秘的“期货”政策,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就在他准备关灯休息时,电话突然响起。这么晚来电话,极不寻常。

林烨接起电话,听到的是周教授急促的声音:“林烨,明天的演讲有变。关于期货的部分,可能不能细讲了...”

电话那头背景音嘈杂,似乎有人在催促周教授。他匆匆说了句“明天见面再谈”,就挂断了电话。

林烨握着话筒,久久没有放下。周教授的欲言又止,让他感到一丝不安。这项新政,似乎比想象中更加敏感和复杂。

夜色深沉,林烨的心却亮如明镜。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而知识,将是他唯一的通行证。



    (http://www.220book.com/book/MBG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1990乘风破浪 http://www.220book.com/book/MBGE/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