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折,有时快得让人猝不及防,如同疾风骤雨过后,云层乍裂,倾泻下刺目的天光。对柳雪岚而言,林枫的出现,就是那劈开她人生至暗时刻的唯一光芒,强烈、灼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将她从泥泞的深渊边缘,一把拽回了坚实的地面。
林枫言出必践。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天,一个由王斌带领的、精干利落的小组便进驻了濒死的雪岚制衣厂。他们没有多余的寒暄,立刻如同精密的手术团队般,开始处理堆积如山的麻烦。
首先解决的是最迫在眉睫的债务。王斌带着充足的资金和专业的法律顾问,逐一拜访了所有登记在册的债权人。态度强硬的高利贷,在确凿的借据和部分现金偿还、部分转为正规债务协议的组合拳下,偃旗息鼓;心存疑虑的材料供应商,在看到真金白银和成一投资(王斌隐去了林枫,只以投资公司名义)的担保后,态度缓和,同意继续合作;那些担心工资拿不到的工人,在第一时间领到了被拖欠的全部薪水和一笔额外的安抚金后,悬着的心彻底放下,脸上重新有了生气。
盘踞在厂子上空多日的阴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强行驱散。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虽然依旧夹杂着老旧的杂音,却不再是哀鸣,而是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奋力运转的节奏。
柳雪岚看着这一切,如同置身梦境。她跟在王斌身后,学习如何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如何清晰地陈述己方立场,如何在谈判中守住底线。她看着那些曾经趾高气扬或愁眉苦脸的债主,在王斌不卑不亢、条理清晰的应对下,最终或妥协、或满意地离去,心中对林枫的感激,如同春潮般汹涌澎湃,几乎要将她淹没。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援助,更是一种她从未接触过的、高效而有力的行事方式的震撼教育。
债务问题初步厘清后,林枫承诺的“订单和支持”紧随而至。不是虚无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来自“成一服饰”的、设计图清晰、工艺要求明确、并且预付了部分订金的加工合同。合同上的数字,足以让工厂在偿还剩余债务后,还能有可观的利润和周转资金。
同时抵达的,还有林枫通过关系请来的两位资深服装行业老师傅,一位负责指导设备维护和工艺改良,另一位则专注于版型优化和质量管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理念。
柳雪岚如同久旱的禾苗,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她几乎住在了厂里,白天跟着老师傅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熟悉新制定的工艺流程和质检标准,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晚上则伏在简陋的办公桌上,对着林枫要求她提交的“工厂现状报告和改善计划”绞尽脑汁。
这份计划书,她写得极其认真。不再是之前那种凭感觉、凭义气的粗放管理思路,而是尝试着用林枫派来的人教导她的方式,去分析工厂的优势(老师傅的手艺、相对固定的低成本工人)、劣势(设备老旧、管理混乱、缺乏品牌和设计能力)、机遇(背靠成一体系的订单和指导)和挑战(市场竞争、技术迭代)。她提出了逐步更新关键设备、建立严格的物料管理制度、设立质量奖惩办法、并尝试小规模培养多能工以应对订单波动的具体设想。
当她把这份字迹工整、虽然稚嫩却充满诚意的计划书通过王斌转交给林枫后,心中充满了忐忑。
几天后,林枫的回复来了,不是通过王斌,而是一封首接写给她的信。信很简短,肯定了她在计划书中展现出的思考和改进意愿,并对几个关键点给出了更具体的指导方向,比如建议她将质量奖惩与“成一”品牌的标准首接挂钩,提醒她在培养多能工的同时要注意核心技术的保密。信的末尾,林枫写道:“放手去做,遇到无法决断之事,可随时联系王斌或首接致电于我。”
这封信,像一颗定心丸,更像一剂强心针。柳雪岚捧着信,反复读了好几遍,指尖都在微微颤抖。那种被信任、被托付的感觉,让她肩上的担子陡然沉重,却也让她心底那股不服输、想要证明自己的火焰,燃烧得前所未有的旺盛。
她开始以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姿态,投入到工厂的复苏中。
她亲自制定了新的《车间管理制度》和《质量检验标准》,贴在车间最醒目的位置,并严格执行。以前松散随意的领料流程被规范,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以前凭老师傅经验判断的工艺参数,被尽可能量化、标准化;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小瑕疵,现在坚决返工,甚至处罚。
起初,习惯了旧有模式的工人们有些怨言,但看到柳厂长自己也身先士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看到严格执行新标准后生产出的成衣品质确实上了几个台阶,看到按时发放、甚至比以前更高的工资和额外的质量奖金,那点怨气也就渐渐化为了理解和信服。
柳雪岚的办公室,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那张旧办公桌被擦得锃亮,文件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墙上挂起了生产进度表和质量管理看板。她不再是那个遇到问题只会焦急无助的年轻女人,而是逐渐学会了用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眼神里多了沉稳和决断。
当第一批严格按照“成一”标准完成的订单,顺利通过质检,打包发运时,整个工厂都洋溢着一股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柳雪岚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工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看着那些堆放整齐、品质优良的成品,眼眶再次了。但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是骄傲的泪水。
绝处逢生,工厂不仅活了过来,而且正在焕发出比她父亲经营时更旺盛的生机。
这一切,都是那个叫林枫的男人带来的。
夜深人静时,柳雪岚常常会想起那个改变了她命运的傍晚。想起林枫平静地递出支票时的从容,想起他锐利而充满洞察力的目光,想起他给予信任时那份沉甸甸的力量。感激之情,早己超越了简单的救命之恩,渐渐发酵,掺杂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崇敬、依赖和一丝隐秘倾慕的复杂情愫。
他如此年轻,却拥有着翻云覆雨的能力和深不见底的城府;他看似冷漠,却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给了她和她的工厂第二次生命。他像一座遥不可及的高山,让她仰望,又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她原本晦暗的前路。
这份感激和日益滋生的情愫,化作了更为强烈的忠诚和动力。她将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工厂上,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她定期向林枫提交详尽的工作汇报,事无巨细,不敢有丝毫隐瞒和懈怠。她只有一个念头:经营好这家厂子,做出成绩,回报那份天大的恩情,绝不辜负他的信任和投资。
雪岚制衣厂,不,现在它更像是“成一”实业版图在南方扎下的一颗钉子,正在柳雪岚呕心沥血的管理下,一步步走向稳固和壮大。而柳雪岚本人,也在这场淬炼中,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蜕变和重生。她从一颗即将蒙尘湮灭的沙子,被林枫拾起,细心擦拭,正逐渐显露出内里坚韧而璀璨的光芒。这份光芒中,既有对事业的执着,也悄然映照出那个赋予她新生的、遥远而强大的身影。
(http://www.220book.com/book/MCK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