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章 初春赶海寻珍味,协作增收暖人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清明前的青屿岛褪去了冬日的寒意,清晨的海风带着的暖意,拂过滩涂边刚冒芽的芦苇。林晓汐蹲在院门口,手里捧着本泛黄的潮汐记录本 —— 这是顾海锋从部队资料室借来的老册子,上面记着青屿岛近二十年的潮汐规律。她用铅笔圈出今天的低潮时间:“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刚好能赶两个半时辰的海。”

“姐,我把小铲子磨好了!” 小波背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跑出来,包里装着林晓汐特意改造的赶海工具:木柄小铲(边缘磨得锋利,方便挖沙)、竹编小篮(底部缝了油纸,防漏水)、还有个铁皮盐罐(盖儿上钻了小孔,撒盐更均匀)。这些都是七零年代赶海的 “标配”,却被林晓汐根据前世经验改得更顺手。

小贝也蹦蹦跳跳地跟出来,手里攥着个小小的贝壳哨子:“顾叔叔说,吹这个哨子就能找到他!” 哨子是顾海锋用海螺做的,昨天特意给小贝打磨光滑,说赶海时要是走散了,吹哨子他就能听见。

顾海锋这时也从外面回来,肩上扛着两捆粗麻绳:“我跟部队借了些绳子,等会儿在滩涂边缘拉道警示线,免得大家走远了没注意涨潮。” 他还特意穿了双胶鞋 —— 这种鞋防滑,踩在湿滑的滩涂上不容易摔跤,是部队特批给巡逻战士的,他今天特意拿来赶海用。

这次赶海不是林晓汐独自行动,而是合作社组织的 “春季采鲜”—— 一方面是为加工厂囤积新鲜原料(最近虾皮和鱼干卖得好,市里又追加了订单),另一方面是林晓汐想教村民们更高效的赶海技巧,让大家除了养殖,还能多份收入。

早上八点半,十几户合作社的村民己经在滩涂入口等着了。老郑叔扛着个大竹筐,劲头十足:“晓汐,你说今天能挖到啥好东西?我儿子昨天还跟我念叨想吃花蛤呢!” 刘二婶则拉着狗蛋,手里拿着个新缝的布袋:“狗蛋,等会儿好好跟晓汐学,学会了以后咱家也能多挖点海产卖!”

林晓汐笑着点点头,先给大家讲注意事项:“今天低潮期短,大家别往深海区走,就在标记线以内赶海。挖蛏子的时候看沙滩上的气孔 —— 圆的、间距近的是小蛏子,扁的、间距宽的是大蛏子,找到气孔后撒点盐,蛏子就会自己冒出来。” 她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布袋,倒出些晒干的虾壳:“这是诱饵,要是想钓花蛤,就把虾壳埋在沙里,花蛤闻到腥味会凑过来。”

村民们听得认真,刘二婶还掏出个小本子记下来:“晓汐,你这法子比咱们老辈人瞎挖强多了!以前我挖半天也挖不到半筐,你这一说,我心里就有谱了。”

九点整,潮水刚好退到最低。滩涂露出大片的泥沙,阳光洒在上面,泛着亮晶晶的光。林晓汐带着大家往滩涂里走,脚下的泥沙软软的,踩上去会陷下去半指深。她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给大家演示:“你们看这儿 ——” 她指着一片沙滩上的小孔,“这是大蛏子的气孔,我撒点盐试试。”

她拿起铁皮盐罐,对着气孔轻轻撒了一圈盐。不过半分钟,泥沙里就冒出个小小的尖 —— 是蛏子的水管!林晓汐迅速用小铲在旁边挖了个小坑,再轻轻一拔,一只巴掌长的蛏子就被拔了出来,肥美的肉在阳光下泛着莹白的光。

“哇!这么大的蛏子!” 村民们都围过来看,狗蛋更是眼睛瞪得溜圆:“林姐,你也太厉害了!我以前挖的蛏子都没这么大!”

林晓汐笑着把蛏子放进竹篮:“这是因为咱们以前挖得太急,没等蛏子完全冒出来就硬拔,容易把肉扯断。现在用盐诱出来,既能保证完整,又能找到大的。” 她把小铲递给狗蛋:“你试试,就按我刚才的方法。”

狗蛋学着她的样子,找了个气孔撒盐。果然,没一会儿就有蛏子冒出来,他小心翼翼地,虽然比林晓汐挖的小些,却也很完整。刘二婶高兴得首拍手:“狗蛋,你真棒!晚上回家娘给你炒蛏子吃!”

顾海锋则在旁边拉警示线,他用木桩把麻绳固定在滩涂边缘,每隔几步就挂个小铃铛:“要是涨潮了,海浪会碰到铃铛,大家听到响声就赶紧往回走。” 小贝跟在他身边,一会儿帮着递木桩,一会儿蹲在旁边捡贝壳,时不时还吹吹海螺哨子,清脆的哨声在滩涂上空回荡。

小波则跟着林晓汐,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一边记录挖到的海产种类,一边提问:“姐,为什么有的蛏子在沙滩上,有的在礁石旁边啊?” 林晓汐耐心解释:“沙滩上的蛏子喜欢软泥,礁石旁边的喜欢硬点的沙,而且礁石旁边有水流,能带来更多食物,所以那里的蛏子长得更肥。” 她指着远处的礁石区:“等会儿咱们去那边看看,说不定能找到鲍鱼。”

十点左右,大家的竹篮都己经半满了。老郑叔挖到的花蛤最多,满满一篮,个个都有拳头大:“晓汐,你这虾壳诱饵太管用了!我埋了三堆,每堆都钓上来好几只花蛤!” 林晓汐走过去看了看,笑着说:“这些花蛤新鲜,刚好能给加工厂做花蛤干,比晒虾皮还省事。”

就在这时,小贝突然喊起来:“顾叔叔!你看那边有好多小螃蟹!” 大家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片浅水区里,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在爬,青色的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顾海锋走过去,弯腰抓了一只:“这是石蟹,肉质嫩,炸着吃最好。不过要小心,它的钳子夹人可疼了。” 他教小贝怎么抓:“捏住它的背壳,别碰钳子,这样就不会被夹到了。”

小贝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抓了一只,高兴得蹦起来:“我抓到啦!我要把它带回家养着!” 林晓汐笑着说:“小贝,咱们只抓大的,小的让它们再长长大,以后才能有更多螃蟹吃。” 小贝懂事地点点头,把手里的小螃蟹放回水里:“那我等它长大再抓!”

十一点左右,林晓汐带着小波往礁石区走。礁石区的石头被海水冲刷得光滑,上面长满了青苔,踩上去要格外小心。林晓汐蹲在一块大礁石前,指着缝隙里的东西:“小波,你看 ——” 缝隙里藏着一只鲍鱼,壳上带着深褐色的花纹,比之前挖到的都大。

“这是鲍鱼吗?” 小波眼睛亮了,他在《海洋生物学入门》里见过图片,却没见过真的。林晓汐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撬刀:“挖鲍鱼要小心,不能用蛮力,不然会把壳撬碎。要顺着壳的边缘,慢慢把它从礁石上撬下来。” 她示范着把撬刀插进鲍鱼和礁石之间,轻轻一撬,鲍鱼就掉了下来,完整无损。

小波也学着找,在旁边的礁石缝里发现了一只小鲍鱼。他按照林晓汐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撬下来,虽然手有点抖,却成功了:“姐,我挖到鲍鱼了!” 林晓汐摸了摸他的头:“真棒!小波越来越厉害了,以后说不定能当赶海高手呢!”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铃铛声 —— 是涨潮了!而且天空也暗了下来,乌云快速聚集,看样子要下雨了。“大家赶紧往回走!” 林晓汐大声喊,顾海锋也吹起了哨子,提醒远处的村民。

村民们听到声音,纷纷往回赶。刘二婶的竹篮装得太满,走得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竹篮里的花蛤撒了一地。“我的花蛤!” 刘二婶急得要去捡,顾海锋连忙拉住她:“别捡了,涨潮快,先撤!” 林晓汐和小波也过来帮忙,把刘二婶扶起来,林晓汐还把自己的竹篮递给她:“我的篮里有油纸,先把你的花蛤装进来。”

老郑叔也过来帮忙,他扛着刘二婶的竹篮,招呼大家:“都别慌,跟着我走,我知道近路!” 大家互相搀扶着,很快就撤到了滩涂入口。刚上岸没多久,雨点就落了下来,越来越大,打在身上冰凉。

顾海锋早就把带来的油布铺在地上,让大家躲雨:“幸好撤得及时,再晚一步,潮水就淹到脚踝了。” 林晓汐清点了一下收获,除了刘二婶撒了些花蛤,其他都完好无损,总共收获了二十多篮海产,有蛏子、花蛤、石蟹,还有五只鲍鱼。

“这些海产够加工厂用两天了!” 林晓汐高兴地说,“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咱们在加工厂煮海鲜粥,大家一起吃!” 村民们都欢呼起来,刘二婶不好意思地说:“晓汐,今天多亏了你和顾连长,不然我不仅要丢了花蛤,还可能被潮水淹了。以前是我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林晓汐笑着摇摇头:“二婶,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以后咱们一起赶海,一起赚钱,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下午,雨停了。大家把海产运回加工厂,一部分新鲜的留着晚上吃,剩下的分类处理:蛏子和花蛤洗干净后煮熟,剥肉晒成干;石蟹则用盐腌起来,做成蟹酱;鲍鱼因为数量少,林晓汐打算留给小波和小贝,还有陈爷爷 —— 陈爷爷年纪大了,牙口不好,鲍鱼肉质嫩,适合他吃。

晚上,加工厂的食堂里热闹起来。大锅里煮着海鲜粥,里面放了早上挖到的蛏子、花蛤,还有顾海锋从部队食堂带来的大米,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村民们围坐在桌前,喝着热粥,聊着今天赶海的趣事,笑声不断。

陈爷爷也来了,喝着林晓汐给他盛的鲍鱼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晓汐啊,你这赶海的手艺真是绝了!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吃过这么鲜的鲍鱼粥。” 小波坐在陈爷爷旁边,给他讲今天挖鲍鱼的经过,还拿出笔记本给陈爷爷看他记录的海产数据,陈爷爷连连称赞:“小波真是个好学的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

顾海锋坐在林晓汐身边,给她夹了块花蛤肉:“今天累坏了吧?下次赶海咱们早点出发,多留些时间,不用这么赶。” 林晓汐点点头,靠在他肩上:“今天虽然有点累,但是很开心。看着大家学会了赶海技巧,还收获了这么多海产,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小贝则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石蟹壳,正在画画:“娘,顾叔叔,我画了个螃蟹,以后咱们每次赶海都能抓到这么大的螃蟹!” 大家都笑了起来,顾海锋摸了摸小贝的头:“好,以后顾叔叔每次都陪你赶海,抓最大的螃蟹。”

饭后,大家坐在加工厂的院子里聊天。林晓汐拿出潮汐记录本,跟大家商量接下来的赶海计划:“根据潮汐表,下周三也是低潮期,咱们可以再组织一次赶海,这次去东边的礁石区,那里可能有更多鲍鱼和石斑鱼。” 老郑叔举手赞成:“我去!上次挖花蛤还没挖够呢!” 刘二婶也说:“我也去,这次我一定小心,不摔跤了!”

顾海锋则补充道:“下次我让部队的战士也来帮忙,带些救生衣和急救包,万一有什么意外,也能及时处理。” 林晓汐点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咱们还要准备些防水布,万一再下雨,也能有地方躲。”

夜色渐深,海风吹过院子,带着海鲜的香气和大家的笑声。林晓汐看着眼前的场景 —— 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顾海锋在旁边跟老郑叔讨论赶海的细节,小波在给陈爷爷讲海洋知识,小贝在玩着她的螃蟹壳,心里满是温暖。

她想起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家徒西壁,弟妹饥寒交迫,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而现在,她有了爱她的丈夫,有了蒸蒸日上的事业,有了关心她的乡亲们,还有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她的努力,离不开顾海锋的支持,更离不开大家的协作。

未来,她还要带着大家去更多的地方赶海,发现更多的海产;还要把海带种好,把冷藏库建好,让青屿岛的海产卖到更远的地方;还要看着小波实现他的海洋科学家梦想,看着小贝健康快乐地长大。

海风拂过,带着初春的暖意,也带着对未来的祝福。在这个七零年代的东南沿海小岛上,林晓汐知道,她的赶海故事,她的幸福生活,还会继续书写下去,而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这片蔚蓝的大海,离不开身边这些可爱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