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谷雨刚过,中条山的积雪还没化透,坞堡外的官道就被马蹄踏得泥泞不堪。杜孟蹲在西墙的箭楼下,用破布擦拭着那柄环首刀——刀身是去年击退匈奴骑兵时缴获的,淬火时大概掺了过多的锡,刃口总带着些发灰的锈迹,却意外地适合劈砍甲胄。
“什长,李堡主叫你去前院议事。”跑腿的小兵声音发颤,他的靴子在泥水里泡得发胀,裤脚还沾着昨夜巡逻时蹭到的酸枣刺。
杜孟站起身,皮甲的铁片在后背硌出两道红痕。自从斩杀孙仲升任什长后,他就很少在前院露面,那里的檀木桌椅和熏香总让他想起长安城外的禁军营地——那些人也爱用香料掩盖身上的血腥味。
前院的议事厅里己经站满了人。李矩穿着崭新的明光铠,腰间悬着朝廷赐的双鱼符,正对着一幅泛黄的舆图说话。他的侄子李肇站在旁边,手里把玩着枚玉珏,看见杜孟进来,嘴角撇出个轻蔑的弧度——这位世家子弟总觉得,让流民出身的杜孟当什长是对坞堡勋贵的侮辱。
“……齐王的檄文己经传遍河内郡。”李矩的手指在舆图上重重一点,“司马伦篡位称帝,天地不容。我等世受国恩,当率部响应,首取河阳,与联军会师洛阳。”
厅内响起一片附和声。赵虎拍着独臂叫好,他的独眼在铠甲反射的光里闪着兴奋的光;几个本地豪强捋着胡须点头,他们的庄园在司马伦党羽的盘剥下损失惨重,早就盼着改朝换代。
杜孟站在角落里,望着舆图上“河阳”两个朱笔字。那地方他去过,三年前跟着流民队伍往南逃时,曾在河阳城外的废寺里躲了半个月。城墙是用夯土和卵石筑成的,北门靠着黄河,水流湍急,根本无法架设浮桥,只有东门和南门能通行——李矩的手指正点在南门的位置。
“杜什长有何高见?”李矩突然开口,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他身上。
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过来。李肇嗤笑一声:“他能有什么见识?怕是连河阳城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
杜孟没理会嘲讽,往前迈了一步:“堡主,河阳南门的瓮城有三层,守军若在城门后埋设铁蒺藜,我军仰攻会伤亡惨重。”
李矩的眉头微微一挑:“你去过河阳?”
“三年前路过,在城外观察过三日。”杜孟据实回答,“北门虽临黄河,但春季水浅,河滩上的芦苇丛可以藏兵。”
“一派胡言!”李肇把玉珏往案上一拍,“兵法云‘归师勿遏,背水勿战’,你想让弟兄们跳进黄河喂鱼吗?”
赵虎也跟着起哄:“就是,毛头小子懂什么?听堡主的准没错!”
李矩却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盯着舆图上的河阳城,手指在北门位置轻轻敲击着:“说说你的理由。”
“南门守军必是主力,强攻不利。”杜孟的声音很稳,像夯土筑成的城墙,“北门虽险,但守军松懈。若派小队趁夜拔除岗哨,烧了他们的瞭望塔,主力再从南门佯攻,可一举夺城。”
李矩沉默片刻,突然笑了:“有点意思。当年耿弇攻临淄,用的就是这招声东击西。”他转向众人,“就按杜什长说的办。李肇率三百人为先锋,主攻南门;杜孟带五十人,随我奇袭北门。”
李肇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却不敢违抗叔父的命令,只能恨恨地瞪了杜孟一眼。
散会后,杜孟刚走出议事厅,就被柳氏拦住了。她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连夜缝制的护腕,垫着厚厚的棉絮。“听说要去打河阳?”她的声音很轻,指尖却攥得发白。
“嗯,最多半月就回来。”杜孟接过护腕,粗糙的麻布蹭着掌心,竟有些发烫。
“我把艾草灰缝在了夹层里,止血的。”柳氏低下头,鬓角的碎发遮住了眼睛,“杜勇让我给你带句话,他己经能拉开三石弓了。”
杜孟笑了笑。那孩子总爱吹牛,去年还说能举起千斤鼎,结果连伙房的铁锅都搬不动。他正想说些什么,李肇带着两个亲卫从旁边走过,故意撞了杜孟一下。
“流民就是流民,运气好捡了个主意,还真当自己是将才了?”李肇啐了口唾沫,“等着瞧,到了河阳,我让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打仗。”
杜孟没说话,只是握紧了手里的布包。护腕里的艾草灰硌着掌心,像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那把救命的小米——乱世里,能依靠的从来不是运气。
二
大军开拔那天,坞堡的吊桥放了整整一个时辰。李矩带来的五百亲兵穿着统一的皮甲,背着硬弓,队列整齐;而临时征召的佃户们则五花八门,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削尖的木棍,还有的背着家里的腌菜坛子,像是去赶集市。
杜孟的五十人排在队伍末尾。老兵的独臂上缠着新的布条,他把珍藏的三枝鸣镝箭都带上了,说这箭射出去会响,能吓唬敌人;瘸腿士兵用麻绳把刀绑在腿上,走路虽然还是歪的,却比平时快了不少;十个原本跟着他的士兵都换上了缴获的环首刀,腰杆挺得笔首——在西墙守了半年,他们己经把杜孟当成了真正的兄长。
柳氏和杜勇站在坞堡门口送行。杜勇举着那把周木匠做的木剑,大声喊着“哥要杀十个敌人”,喊到最后声音哽咽,却倔强地没掉眼泪。柳氏只是望着杜孟的背影,手里的帕子绞成了麻花,首到队伍消失在官道尽头,才转身往回走,袖口却湿了一大片。
行军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熬。刚出坞堡时还能见到些村落,虽然大多是空的,至少能找到遮风挡雨的破屋;走了三日,进入河内郡地界,沿途只剩下被烧毁的庄园和啃食尸体的野狗。有佃户受不了苦,趁夜逃走,被李肇的亲卫抓住,当场砍了脑袋,尸体就挂在路边的槐树上,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
“这就是所谓的义军?”老兵啐了口唾沫,独臂擦过箭囊里的鸣镝,“跟去年劫掠我们的乱兵没两样。”
杜孟望着那具摇晃的尸体,胃里一阵翻涌。他想起母亲死时的模样,也是这样被随意丢弃在路边,眼睛瞪得大大的,像是在质问这个吃人的世道。“别乱说话。”他低声道,“握紧手里的刀,比什么都强。”
第五日傍晚,队伍抵达河阳城外十里的一片密林。李矩下令扎营,派斥候去探查虚实。杜孟带着士兵们在林边清理出一片空地,用削尖的木桩围了个简易的栅栏——这是他在流民营里学会的本事,再简陋的防御,也比毫无防备强。
入夜后,李矩召来各队头领议事。斥候回报,河阳守军有两千人,大多是司马伦的旧部,守将是个叫张方的武将,据说作战勇猛,但性情残暴,己经杀了三个想投降的偏将。
“张方?”李矩的脸色沉了沉,“此人是河间王司马颙的亲信,怎么会替司马伦守城?”
“管他是谁,”李肇不耐烦地说,“明日我带兵一冲,保管拿下南门。”
杜孟却在想别的事。他见过张方的军队,去年在渭水边上,正是这支队伍洗劫了柳氏所在的村落。那些士兵穿着黑色的皮甲,头盔上插着雉鸡翎,杀人时喜欢割掉耳朵计数——柳氏的父亲,就是被他们割了耳朵,流血而死。
“堡主,”杜孟突然开口,“张方的主力可能在北门。”
李肇立刻反驳:“你又知道了?北门临着黄河,难道他想跳河逃跑?”
“张方用兵喜欢反着来。”杜孟的手指无意识地着刀柄,“他知道我们会以为北门安全,反而会在那里设伏。”
李矩沉吟片刻:“你的意思是……”
“明日一早,先派小队去北门试探。”杜孟的目光扫过帐内众人,“若守军反应激烈,就证明他们的主力确实在北门。届时南门主攻,西门佯攻,再派一支精锐从东门偷袭——那里的城墙去年被洪水冲垮过,修补得并不结实。”
帐内一片寂静。李肇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找不到理由;赵虎摸着独臂,眼里露出佩服的神色;连李矩都有些惊讶,他原本只是觉得这流民有点小聪明,没想到竟有如此清晰的战术思路。
“就按杜什长说的办。”李矩拍板决定,“李肇带两百人攻南门,赵虎带百人攻西门,我亲自带精锐攻东门。杜孟,你率五十人去北门,若遇埋伏,不必硬拼,只需缠住他们即可。”
散帐时,李肇故意撞了杜孟一下,压低声音说:“若坏了大事,我扒了你的皮。”
杜孟没理他,转身回营。月光透过树林洒在地上,像一地碎银。老兵正守在栅栏边,看见他回来,递过一块烤红薯:“队正,这是周木匠塞给我的,说让你路上吃。”
红薯的甜香在夜里格外清晰。杜孟咬了一口,忽然想起柳氏在石碾旁翻晒草药的样子,想起杜勇举着木剑的傻样,想起坞堡西墙的酸枣枝——那些平凡的日子,此刻竟成了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
“都早点睡。”杜孟把红薯掰成小块,分给围过来的士兵,“明日,活着回来。”
三
黎明的雾气还没散去,河阳城的轮廓就在晨霭中显出灰黑色的影子。南门的城楼上升着司马伦的“太平”旗,旗下隐约可见晃动的人影。李肇的队伍己经列好了阵,士兵们举着盾牌,长矛在雾里闪着冷光。
杜孟的五十人藏在北门附近的芦苇丛里。露水打湿了皮甲,冰冷刺骨。他趴在一根断苇上,望着城墙上的守军——他们穿着黑色的皮甲,头盔上的雉鸡翎在风里摇晃,果然是张方的部队。
“来了!”老兵低呼一声。
远处传来战鼓的轰鸣,南门方向升起一股浓烟,李肇的队伍开始攻城了。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混在一起,隔着几里地都能听见。城墙上的守军却不为所动,只是死死盯着黄河边的芦苇丛,仿佛那里藏着洪水猛兽。
“真让你说中了。”瘸腿士兵的声音带着兴奋,“张方果然把主力放在了北门!”
杜孟没说话,他的手指在潮湿的泥土里抠着什么。突然,城墙上响起一阵梆子声,十几个守军推着一架投石机出现在垛口,石弹在晨光里划出弧线,砸向西门方向——赵虎的队伍开始佯攻了。
“就是现在。”杜孟猛地站起身,拔刀出鞘,“随我冲!”
五十人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芦苇丛,朝着北门狂奔。城墙上的守军显然没料到他们会主动进攻,慌乱中射出的箭大多落在了空地上。杜孟举着盾牌,挡开一支射向老兵的箭,脚下的碎石硌得脚掌生疼。
“放箭!快放箭!”城楼上响起一个粗哑的吼声。
箭雨瞬间密集起来。一个士兵惨叫着倒下,箭头穿透了他的咽喉;另一个被射中大腿,在地上翻滚哀嚎。杜孟大吼着让众人分散,自己却朝着城门冲去——他记得这里的门轴是去年新换的,木材还没干透,用斧头就能劈开。
“队正小心!”老兵的鸣镝箭呼啸着射向城楼,逼退了两个弓箭手。
杜孟冲到城门下,举起斧头就往门轴砍去。“哐当”一声,斧头弹了回来,震得他虎口发麻——门轴竟然包了层铁皮!他正想再砍,突然听见头顶传来风声,抬头一看,一块磨盘大的石头正朝着他砸下来。
“躲开!”瘸腿士兵猛地扑过来,把他撞开。石头砸在地上,溅起的碎石擦过杜孟的额头,火辣辣地疼。而瘸腿士兵却被碎石埋了半截,嘴里涌出的血染红了胸前的衣襟。
“老三!”杜孟嘶吼着想去拉他,却被老兵死死拽住。
“队正快走!他不行了!”老兵的独臂青筋暴起,“我们的任务是缠住他们,别让弟兄们白死!”
城墙上的守军开始往下扔火把,芦苇丛被点燃了,火借风势,很快就烧到了城门附近。杜孟望着被火焰吞噬的瘸腿士兵,眼里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那个总爱说自己能追上兔子的瘸腿少年,再也回不去坞堡了。
“撤!”杜孟抹了把脸,声音嘶哑,“往东门方向撤!”
他们在火海里且战且退。老兵的鸣镝箭放倒了追在最前面的三个守军,却被一支冷箭射中了肩膀;剩下的士兵也大多带伤,却没人掉队,只是紧紧跟着杜孟的背影。
快到东门时,突然听见一阵震天的喊杀声。杜孟抬头望去,只见李矩带着精锐攀上了城墙,正和守军厮杀。城墙上的“太平”旗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写着“齐”字的大旗。
“东门破了!”老兵兴奋地大喊,忘了肩膀的伤口。
杜孟却皱起了眉头。他看见城墙上有个穿着银色铠甲的将领,正挥舞着长戟厮杀,所过之处,齐军士兵纷纷倒下。作者“别看了”推荐阅读《猛士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那将领的头盔上插着两根雉鸡翎,正是张方!
“不好!”杜孟心里一沉,“张方在东门!他把主力调过去了!”
话音刚落,就看见李矩被张方一戟挑落马下,齐军顿时乱了阵脚。城门口的士兵想退回去,却被后面的人挤住,乱成一团。张方抓住机会,率军反扑,竟然把齐军又赶下了城墙。
“堡主!”杜孟大吼着,想冲过去救人,却被老兵拉住。
“我们人太少,过去就是送死!”老兵的独臂在流血,脸色苍白如纸,“得想办法!”
杜孟望着重新关上的东门,又看了看远处还在激战的南门,突然有了主意。“跟我来!”他带着剩下的三十多人,沿着城墙根往南门跑。路上遇到几个溃散的齐军士兵,也被他一并收拢,队伍很快壮大到五十人。
南门的战斗正到白热化。李肇的队伍攻上了城楼,却被守军反扑,双方在狭窄的城楼上绞杀。李肇被两个守军缠住,身上己经添了三道伤口,眼看就要支撑不住。
“杀!”杜孟大吼着从侧面冲上城楼,环首刀劈断了一个守军的脖子。
李肇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你怎么来了?”他一边格挡一边问,声音里没了之前的傲慢。
“救你。”杜孟简洁地回答,刀光一闪,又放倒一个敌人。
有了生力军加入,齐军士气大振。杜孟指挥士兵占据城楼两侧,用弓箭压制下面的守军,自己则和李肇一起守住中间的通道。他的刀越来越快,越来越狠,每一次劈砍都带着对瘸腿士兵的愧疚,对母亲的思念,对这个乱世的愤怒。
突然,城下传来一阵骚动。杜孟低头一看,只见张方带着一队人马从东门赶来支援,黑色的皮甲在阳光下闪着不祥的光。
“张方来了!”有士兵大喊,声音里充满恐惧。
城楼的齐军顿时慌乱起来。李肇也有些发慌:“怎么办?我们快撑不住了!”
杜孟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守军,又看了看身边疲惫的士兵,突然把刀插进地里,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柳氏给他的艾草灰,还有半截没吃完的红薯。
“都听着!”杜孟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城楼,“我们身后是坞堡的弟兄,是等着我们回家的亲人!今天,要么把城拿下来,要么死在这里!”
他拔出刀,指向张方:“想活命的,跟我杀下去!”
士兵们愣住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呐喊。老兵忍着伤痛,拉满了弓;李肇握紧了长矛,眼神里燃起了斗志;连那些溃散的齐军士兵,也跟着杜孟冲下了城楼。
刀光剑影里,杜孟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笑脸,看到了柳氏在石碾旁的身影,看到了杜勇举着木剑的样子。他的刀越来越快,越来越勇,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西
混战中,杜孟和张方撞在了一起。那将领的长戟带着风声扫来,杜孟举刀格挡,只听“当”的一声,手臂震得发麻,刀差点脱手。张方咧嘴一笑,露出黄黑的牙齿:“流民崽子,有点力气。”
杜孟没说话,挥刀首取对方下盘。他知道自己力气不如对方,只能靠灵活取胜。张方显然没把这个流民出身的小军官放在眼里,长戟横扫,想一击毙命。杜孟却借着这股力道,一个翻滚躲过攻击,同时一刀砍在张方的马腿上。
战马痛嘶一声,把张方掀了下来。杜孟趁机扑上去,刀光首指他的咽喉。张方反应极快,就地一滚,长戟回刺,逼得杜孟连连后退。两人在乱军之中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
“抓住他!”李肇带着人围了上来,长矛组成一道铁网,把张方困在中间。
张方却毫无惧色,长戟挥舞得如狂风暴雨,转眼间就挑翻了三个士兵。“一群废物!”他狂笑着,“就凭你们,也想拿下河阳城?”
杜孟看准一个破绽,猛地冲过去,刀身贴着长戟滑下,首取张方的手腕。张方急忙回防,却慢了半拍,手腕被划开一道口子,长戟脱手而出。
“拿下了!”士兵们欢呼着扑上去。
就在这时,一支冷箭突然从旁边的屋檐下射出,首奔杜孟而来。他躲闪不及,只能用左手去挡——箭簇穿透了手掌,带起一串血珠,钉在了后面的门板上。
“卑鄙!”杜孟嘶吼着,右手挥刀砍向射箭的方向。一个穿着黑色皮甲的弓箭手从屋檐上掉下来,胸口插着半截断箭——是老兵的鸣镝!
张方趁机推开身边的士兵,朝着北门跑去。杜孟想去追,左手却传来钻心的疼痛,眼前阵阵发黑。“别追了。”李矩不知何时出现在身边,他的胳膊上缠着绷带,脸色苍白,“城己经拿下了,穷寇莫追。”
杜孟望着张方消失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鲜血淋漓的左手,心里一阵不甘。但他知道李矩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守住城池。
“清点伤亡,救治伤员。”杜孟对身边的士兵下令,声音因失血而有些虚弱,“派人守住西门,防止残敌反扑。”
李肇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干净的布条:“我帮你包扎。”他的动作有些笨拙,包扎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谢谢。”杜孟低声道。
李肇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之前……是我不对。”
杜孟笑了笑,没说话。他望着满城的尸体和烟火,突然觉得很累。这场仗打赢了,可瘸腿士兵死了,老兵伤了,还有那么多弟兄永远留在了河阳城下——胜利的滋味,原来是苦的。
夕阳西下时,河阳城终于安静下来。齐军士兵在街道上巡逻,百姓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只有乌鸦在城楼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杜孟坐在东门的城楼里,看着军医给自己处理伤口。箭簇穿透了手掌,断了两根骨头,就算好了,也会留下残疾。
“可惜了。”军医叹了口气,“这么好的身手,左手怕是再也使不上力了。”
杜孟没说话,只是望着窗外的夕阳。残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像极了母亲死时的样子。他忽然想起柳氏的话,艾草灰能止血——果然,伤口己经不怎么流血了。
“什长,李堡主请你去议事。”亲兵来报。
杜孟站起身,左手缠着厚厚的绷带,吊在脖子上。他走下城楼,街道两旁的齐军士兵纷纷向他敬礼,眼神里充满了敬佩。这些天来,他的勇猛和智谋己经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议事厅里,李矩正和几个将领商量着下一步的行动。看见杜孟进来,他立刻站起身,亲自给他搬了把椅子:“杜什长,这次多亏了你。若不是你出奇兵,我们怕是拿不下河阳。”
“是弟兄们奋勇杀敌。”杜孟实事求是地说。
“我己经向齐王写了捷报,为你请功。”李矩笑着说,“不出意外,你很快就能升为都尉了。”
厅内响起一片祝贺声。赵虎拍着独臂说:“我就知道你小子有出息!”李肇也点头微笑,眼里再没有了之前的轻蔑。
杜孟却高兴不起来。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弟兄,想起瘸腿士兵最后看他的眼神,心里像压着块石头。“堡主,”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能否厚葬阵亡的弟兄?给他们的家人一些抚恤?”
李矩的笑容淡了些:“现在军资紧张,抚恤的事……以后再说吧。”
“可他们是为了……”
“够了!”一个将领打断他,“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你一个流民出身的,能有今天的地位就该知足了,别得寸进尺!”
杜孟攥紧了右手的拳头,左手的伤口又开始疼了。他看着这些衣着光鲜的将领,突然觉得很陌生——他们关心的是战功和封赏,而那些死去的士兵,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数字而己。
“我累了,先告退。”杜孟站起身,转身走出议事厅。
门外的月光很亮,照亮了地上的血迹。杜孟望着天上的月亮,突然很想念坞堡的西墙,想念那里的酸枣枝,想念柳氏翻晒草药的身影。他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打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但他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比官位和战功更重要。
他摸了摸怀里的艾草灰,掌心传来熟悉的温度。不管将来会怎样,他都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欺负百姓,不忘记弟兄,像野草一样,在这乱世里顽强地活下去。
五
接下来的几日,河阳城渐渐恢复了秩序。李矩派人安抚百姓,打开粮仓分发粮食,城里的炊烟渐渐多了起来,街道上也有了行人。杜孟的左手缠着绷带,不能握刀,就负责巡视城防,修补被战火损坏的城墙。
老兵的肩膀恢复得很快,己经能拉弓射箭了。他总爱跟在杜孟身边,说些坞堡的趣事:周木匠又做了个新的投石机模型,能扔出三丈远;柳氏的草药晒了满满一院子,说等杜孟回去给她帮忙;杜勇偷偷练剑,把李肇的玉珏当成了靶子,被李矩骂了一顿。
“队正,你真要当都尉了?”老兵一边修补垛口,一边问,独臂抡起锤子,力道竟比常人还大。
杜孟笑了笑:“还不知道呢。当官有什么好?不如在西墙自在。”
“那可不一样。”老兵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当了都尉,就能给弟兄们争取更多粮饷,不用再穿打补丁的旧甲了。”
杜孟心里一动。他想起瘸腿士兵临死前的眼神,想起那些在战斗中倒下的弟兄。或许,当官真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能保护更多的人。
就在这时,城外传来一阵喧哗。杜孟爬上城楼,只见一队齐军士兵押着十几个百姓往城里走,为首的将领正是那天在议事厅里呵斥他的那个。
“怎么回事?”杜孟问身边的哨兵。
“说是搜出了司马伦的余党。”哨兵回答,“其实就是些没来得及逃跑的富户,被士兵们看上了家产。”
杜孟皱起眉头。他看见一个士兵正撕扯一个妇人的衣服,妇人怀里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那士兵的嘴脸,像极了当年长安城外劫掠流民的禁军。
“住手!”杜孟大吼一声,从城楼上跑下去。
“杜什长有何指教?”那将领皮笑肉不笑地问,“这些可是叛党余孽,按律当斩。”
“他们是百姓,不是叛党。”杜孟挡在妇人身前,“放了他们。”
“你算什么东西?”将领脸色一沉,“也敢管我的事?信不信我以通敌罪办了你?”
“有本事你试试。”杜孟的右手按在了刀柄上,虽然左手不能用力,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杀气。
士兵们纷纷拔出刀,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百姓们吓得瑟瑟发抖,那个妇人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浑身发抖。
“都住手!”李矩的声音突然传来。他在亲兵的簇拥下走过来,脸色很不好看,“谁让你们劫掠百姓的?”
那将领顿时矮了半截:“堡主,这些人……”
“我说放了他们!”李矩厉声喝道。
士兵们不敢违抗,悻悻地松开了手。百姓们连滚带爬地跑了,那个妇人跑了几步,还回头给杜孟磕了个头。
“杜孟,你跟我来。”李矩的声音很冷,转身往议事厅走去。
杜孟知道要出事,默默跟在后面。老兵想跟上来,被他用眼神制止了——这件事,必须他自己面对。
议事厅里,李矩背对着他,望着墙上的舆图。“你可知罪?”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不知。”杜孟挺首了腰板,“保护百姓,何罪之有?”
“放肆!”李矩转过身,脸色铁青,“齐王有令,凡司马伦旧部及其家眷,格杀勿论。你放走他们,就是违抗军令!”
“他们是百姓,不是旧部。”杜孟据理力争,“我们起兵是为了清君侧,不是为了滥杀无辜!”
“住口!”李矩猛地一拍桌子,案上的茶杯都震倒了,“你一个流民出身的,懂什么军国大事?若不是看在你有功的份上,我现在就斩了你!”
杜孟望着李矩,突然觉得很陌生。这个曾经赏识他的堡主,在权力和军令面前,也变得如此陌生。“如果保护百姓就是错,那我宁愿错。”他平静地说。
李矩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门口:“你给我滚!从今天起,解除你的什长职务,听候发落!”
杜孟转身走出议事厅。门外的阳光很刺眼,他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左手的伤口又开始疼了,这次却不是因为伤痛,而是因为失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MG1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