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音乐行业峰会在市中心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场内星光熠熠,汇聚了业内的作曲家、制作人、唱片公司高管和知名歌手。林晚星作为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受邀出席,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行业活动,穿着简约的黑色西装套裙,站在人群中,既带着新人的拘谨,又难掩眼中的青涩与坚定。
峰会的重头戏是“年度音乐创作论坛”,林晚星坐在观众席的前排,认真听着台上资深音乐人分享创作心得。她手里拿着笔记本,时不时记下关键观点——从编曲技巧到市场趋势,每一个细节都不愿错过。对她而言,这场峰会不仅是“露脸”的机会,更是学习和成长的契机。
论坛结束后,媒体记者蜂拥而上,围住了几位行业前辈。其中,资深作曲家张启明被围得水泄不通。张启明从业三十年,创作过不少经典影视金曲,在业内以“严苛”和“毒舌”著称,尤其对近年来快速走红的新人常持批判态度。
有记者将话筒递到张启明面前,笑着提问:“张老师,今年的新人中,林晚星凭借EP《星语》爆火,三首歌包揽各大音乐榜单,被网友称为‘创作才女’,您怎么看待她的爆红?”
听到“林晚星”三个字,张启明皱了皱眉,接过话筒,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不屑:“一个刚出道没半年的新人,靠几首歌火了就被吹成‘创作才女’,我看未必。”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不远处的林晚星,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搞些花里胡哨的包装,歌词写得轻飘飘,旋律也没什么新意,全靠平台推流和粉丝吹捧。真正的创作,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沉淀,不是靠几首‘口水歌’就能站稳脚跟的。她能不能长久,还得打个问号。”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瞬间在会场内激起涟漪。周围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林晚星,有同情,有看热闹,也有和张启明一样的质疑。林晚星握着笔记本的手指微微收紧,脸颊有些发烫,却还是强迫自己保持平静——她知道,在这个圈子里,质疑和非议是常态,越是辩解,越容易落人口实。
当天下午,张启明的言论就被媒体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资深作曲家炮轰林晚星:爆红全靠包装,缺乏创作沉淀》《张启明质疑“创作才女”头衔:林晚星难成气候》等标题霸占了娱乐新闻的头条,#张启明 林晚星# #林晚星 创作能力争议# 两个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网友的评论瞬间炸开了锅。不少路人被带了节奏,纷纷留言:“确实,新人红得太快容易飘,EP火可能只是运气好”“现在的音乐榜单水分太大,真有实力的话,等过两年再看”“张启明毕竟是老前辈,看人应该不会错,说不定后面就江郎才尽了”。
林晚星的粉丝立刻下场反驳:“晚星的歌能火,是因为戳中了大家的心声!《星夜独白》《青岩记》哪首没有生活沉淀?”“老前辈就可以随意否定新人的努力吗?晚星为了打磨一首歌,在录音棚熬了多少个通宵,张启明知道吗?” 双方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质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让林晚星的社交账号瞬间被淹没。
峰会结束后,李姐开车送林晚星回工作室,一路上都在安慰她:“晚星,别往心里去。张启明这个人,向来见不得新人比他旗下的艺人火,去年他还酸过另一个唱作歌手,最后人家拿了金曲奖,狠狠打了他的脸。业内这种酸言酸语很常见,咱们不用理会,用作品说话就行。”
林晚星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轻轻“嗯”了一声,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李姐以为她只是被同行的质疑伤到了,却不知道,真正让她不安的,是自己“文抄公”的身份——目前爆红的《逆光》《小幸运》,本质上是“借鉴”了前世的作品,虽然她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改编,但始终不是完全原创。张启明的质疑,像一根刺,戳中了她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她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抄袭”的真相被曝光,所有的质疑都会变成“实锤”,到时候不仅会失去现在的一切,还会被钉在行业的耻辱柱上。这种隐藏在光鲜背后的隐患,比任何公开的诋毁都更让她恐慌。
回到工作室,林晚星把自己关在休息室里,半天没出来。陆承宇得知峰会的事后,推开了休息室的门。他看到林晚星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网友的质疑评论,眼神里满是低落。
“还在想张启明的话?”陆承宇走到她面前,递过一杯热咖啡,“我认识他二十年,他旗下的新人今年被你压得没了水花,说这些话不过是为了博眼球,没必要当真。”
林晚星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陆老师,我不是在意他的话,我是在怕……”她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文抄公”的秘密,她不能告诉任何人,这是她必须独自承担的枷锁。
陆承宇看出了她的欲言又止,也没有追问,只是在她身边坐下,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每个成功的人,都会面临质疑。要么被质疑打垮,要么用实力让质疑闭嘴。你现在有两条路:一是沉溺在别人的评价里,怀疑自己,最后真的如他们所说‘江郎才尽’;二是把这些质疑当成动力,写出比《星语》更优秀的作品,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能力。”
他顿了顿,目光首视着林晚星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签你,不是因为你‘爆红’,而是因为我看到了你身上的潜力——你对音乐有敬畏心,对创作有热情,更有把生活写成歌的天赋。《青岩记》就是最好的证明,那首歌里的烟火气和故事感,不是靠‘包装’能装出来的,是你真正走进生活、用心感受后写出来的。”
“可是……”林晚星咬了咬嘴唇,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大家现在喜欢的,更多是《逆光》《小幸运》,如果我以后写不出那样的歌,是不是就会被抛弃?”
“《逆光》《小幸运》是你的起点,但不是你的终点。”陆承宇打断她,语气带着鼓励,“音乐创作本来就是不断突破的过程。你在青岩古镇写出《青岩记》,说明你己经开始找到自己的风格——用真实的经历打动人心。只要坚持这条路,不断打磨技巧,你会写出比之前更好的作品,甚至超越它们。”
他拿起桌上的《青岩记》demo,放在林晚星面前:“你听这首歌,前奏的笛子和古筝,歌词里的青石板、老茶坊,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你的印记。这才是‘林晚星的音乐’,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张启明说你‘缺乏沉淀’,那你就用时间证明,你不仅能沉淀,还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经典。”
陆承宇的话像一剂定心丸,慢慢驱散了林晚星心里的阴霾。她看着眼前的demo,想起在青岩古镇采风时,和老茶坊爷爷聊天的场景,想起坐在老石桥上弹唱时,村民们安静倾听的画面——那些真实的感动,是《逆光》《小幸运》里没有的,是独属于“现在的林晚星”的创作。
她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眼神渐渐变得坚定:“陆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与其纠结别人的质疑,不如沉下心来写歌。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不是靠运气爆红,我有能力写出更多好作品。”
“这才对。”陆承宇笑了笑,站起身,“接下来一个月,工作室不给你安排任何商演和综艺,你专心打磨新单曲。我己经联系了最好的民乐团队,帮你完善《青岩记》的编曲,争取把它打造成你的‘代表作’。”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星彻底沉下心来。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青岩记》的打磨中,每天泡在录音棚里,和陆承宇、民乐手反复沟通编曲细节——笛子的节奏要再舒缓一点,贴合“老石桥等待”的意境;古筝的音色可以更柔和,突出“炊烟升起”的温暖;最后加入一段童声合唱,呼应古镇里小孩的笑声,让整首歌更有层次感。
在歌词上,她又加入了更多采风时的细节:“茶坊的竹椅摇啊摇,摇走了年少;巷口的糯米糕,甜了记忆的角”,让画面感更强;结尾处,她把“有等你的归期”改成“有照亮你的星”,既保留了“寻找归属感”的初心,又多了几分“自我成长”的力量,像是在告诉自己:不用害怕质疑,只要坚持做自己,就能成为照亮自己的光。
与此同时,张启明的质疑还在发酵。他在后续的采访中,又多次暗讽林晚星“靠粉丝刷数据”“作品缺乏艺术性”,甚至放话:“要是她能写出一首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歌,我就承认她的‘创作才女’头衔。” 这番话再次引发热议,粉丝们虽然愤怒,却也只能期待林晚星用新作品反击。
一个月后,《青岩记》正式上线。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只靠林晚星在短视频账号发布了一段在青岩古镇录制的弹唱花絮——视频里,她坐在老槐树下,抱着吉他,身后是潺潺的河水和转动的水车,歌声温柔又治愈。
上线当天,《青岩记》就凭借清新的古风旋律和细腻的歌词,迅速冲上云音热歌榜。网友们纷纷留言:“听完这首歌,仿佛真的去了青岩古镇,太有画面感了!”“‘茶坊的竹椅摇啊摇’这句,瞬间让我想起奶奶家的老院子,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只有最真实的情感,张启明该闭嘴了吧!”
上线一周,《青岩记》的播放量突破五百万,不仅被多个音乐博主推荐,还被用作纪录片《古镇里的中国》的主题曲。纪录片导演在采访中说:“《青岩记》里的烟火气和人文关怀,完美契合了纪录片的主题,这是一首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歌。”
业内的评价也彻底反转。之前附和张启明的音乐人,纷纷在社交平台称赞《青岩记》“编曲精良”“情感真挚”;甚至有几位资深作曲家公开表示:“林晚星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她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情感的表达,远超同龄新人,未来可期。”
张启明面对媒体追问时,再也不提“缺乏沉淀”的话,只是含糊地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歌,还算不错。” 潜台词里,己然默认了林晚星的实力。
看着网上的好评,林晚星坐在录音棚里,轻轻拨动吉他弦,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她知道,《青岩记》的成功,不仅击退了张启明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它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不再依赖前世的“借鉴”,而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写出真正属于“林晚星”的歌。
陆承宇走进录音棚,递给她一杯香槟:“恭喜你,不仅打赢了这场‘质疑战’,还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林晚星接过香槟,笑着和他碰杯:“谢谢你,陆老师。如果不是你当初让我去采风,不是你在我迷茫时拉我一把,我可能还在纠结别人的评价里,找不到方向。”
“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陆承宇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欣慰,“记住这种感觉,创作的底气,永远来自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别人的评价。以后还会有更多质疑,但只要你坚持用心写歌,就没有什么能打垮你。”
林晚星点点头,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场“质疑风波”只是她音乐路上的一个小插曲,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己经明白,真正的“创作才女”,不是靠别人的认可定义的,而是靠一首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靠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一步步走出来的。
卸下“文抄公”的心理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林晚星知道,她的音乐旅程,才刚刚迎来真正的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HW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