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东线冬防,非欧并举
1944年11月,东欧平原的寒风己带着凛冽的杀意,天空中飘起了入冬的第一场雪。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一纸命令,让持续数月的东线攻势骤然停摆——“全军转入冬季防御,依托现有阵地构筑纵深防线,待明年开春再图进取”。与此同时,非洲军团的营地与中东的沙漠深处,正悄然酝酿着新的风暴:新装备的列车不断南下,穿着热带军服的士兵在沙盘前推演战术,一场旨在夺取中东石油、驱逐殖民者的行动,己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
一、东线防御:冻土上的钢铁壁垒
东线德军的冬季防御部署,从11月初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戈梅利至基辅的漫长战线上,士兵们顶着零下15度的严寒,挥舞着镐锹挖掘战壕,冻土坚硬如铁,每一镐下去都只能留下一个白痕,他们不得不先用烈性炸药炸开表层,再用冻土块堆砌胸墙。
“虎王”坦克与“黑豹”坦克被部署在关键地段的隐蔽掩体中,这些掩体半埋在地下,顶部覆盖着厚达3米的原木与冻土,既能抵御苏军的炮火,又能在发动反击时迅速驶出。掩体周围挖掘了反坦克壕,宽度达5米、深度3米,壕沟里填满了削尖的木桩,上面覆盖着伪装的树枝与积雪,远处望去与地面无异。
步兵的防御工事更是如蛛网般密布。从前沿到纵深,依次设置了铁丝网、反坦克地雷区(每平方公里埋设800枚地雷)、交通壕与机枪碉堡。碉堡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壁厚1.5米,配备MG42通用机枪与“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每个碉堡可容纳6-8名士兵,与相邻碉堡形成交叉火力。在基辅以西的“狼穴”防御枢纽,德军甚至将废弃的村庄改造成要塞,房屋的墙壁被加固,窗户改成射击孔,地下室则作为弹药库与避难所。
除了物理防线,德军还构建了严密的预警体系。在防线前方5-10公里处,部署了“监听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配备望远镜与无线电,在雪地里潜伏数小时,监听苏军的动静;后方则架设了雷达站,可探测50公里外的飞机与装甲部队动向。一旦发现异常,信息将在10分钟内传递到师级指挥部,确保有足够时间调集预备队。
补给线的保障同样关键。德军修建了多条“冬季补给通道”,用木板铺设在雪地上,防止车辆陷入泥潭;沿途每隔20公里设立一个“暖站”,供应热汤、毛毯与燃油,士兵轮岗时可在此取暖。为了应对苏军可能的冬季反击,每个师都储备了3个月的弹药、粮食与燃料,弹药库被深埋在地下,用混凝土加固,防止被炮火击中。
第5装甲师师长冯·曼施坦因在视察防线时,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说:“冬天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敌人的敌人。只要守住这些阵地,开春后胜利就还是我们的。”士兵们在掩体里点燃煤油灯,用冻得发紫的手擦拭枪支,他们知道,这个冬天不会平静,但至少有了可以依托的壁垒。
二、非洲军团:沙漠中的装备焕新
当东线的士兵在寒风中筑垒时,北非的利比亚沙漠正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德军非洲军团的营地内,一列列火车卸下了崭新的装备——“豹式”坦克的热带改进型(加装了防沙罩与更大功率的散热系统)、“88毫米高射炮”的机动版本、“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沙漠涂装型,甚至还有刚从工厂下线的“Sdkfz 251/20”装甲侦察车,车身上的油漆尚未干透。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机器!”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元帅抚摸着一辆豹式坦克的炮管,语气中难掩兴奋。之前的“三号”“西号”坦克在沙漠中屡遭英军“谢尔曼”坦克的压制,而豹式的75毫米长管炮在1500米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机动性与防护力也更胜一筹。他下令:“一周内,所有装甲部队必须完成新装备的训练,月底前形成战斗力。”
装甲部队的换装训练在沙漠靶场展开。车长们学习如何在高温下保养发动机(每行驶100公里就要清理一次空气滤清器),炮手则练习在风沙中瞄准(沙漠中的能见度常因扬尘骤降)。一名叫汉斯的坦克兵,之前驾驶三号坦克被击中过三次,他爬进豹式的驾驶舱后说:“这玩意儿像个堡垒,这次该轮到英国人逃跑了。”
除了坦克,炮兵部队也迎来了升级。88毫米高射炮被安装在半履带车上,变成“自行防空炮”,既能对付低空飞机,又能平射摧毁坦克,射速达每分钟20发,在沙漠中移动灵活。隆美尔特意组织了一场演示:三辆自行防空炮在5分钟内摧毁了10个模拟坦克靶标,让围观的士兵们欢呼不己。
空军的加强同样关键。12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被部署到托布鲁克的机场,它们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拦截英军的“喷火”战斗机与“兰开斯特”轰炸机。飞行员们在模拟训练器上练习了半个月,熟悉喷气式发动机的特性(与螺旋桨飞机的操控截然不同),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首次试飞时,Me-262在沙漠上空拉出白色尾迹,速度远超伴飞的BF-109,让地面的士兵们惊叹不己。
后勤系统也同步改进。德军在沙漠中修建了大型油库,储存从罗马尼亚运来的石油(通过地中海航线,由潜艇护航);设立了“机动维修站”,配备专门的沙漠维修车,可在野外快速修理坦克与车辆;甚至为士兵配发了新型“沙漠作战服”——用透气的卡其布制成,带防风沙面罩,靴底有防滑纹路。
隆美尔在军事会议上说:“有了这些装备,我们不仅要守住北非,还要打到苏伊士运河去!”他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中东地区,那里的石油资源,正是德国战争机器最需要的血液。
三、中东方面军:驱逐殖民者的筹备
与非洲军团遥相呼应的,是在叙利亚秘密组建的“中东方面军”。这支部队由德军顾问团、当地亲德武装与阿拉伯志愿者组成,总兵力约5万人,司令部设在大马士革郊外的一座古堡里,地图上标注的名称是“阿拉伯复兴委员会”,实则是德军指挥的作战中枢。
方面军司令由德军中将冯·施陶芬贝格担任,他是个熟悉中东事务的军官,能说流利的阿拉伯语。他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力量”——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武装改编为正规军,用德国武器装备他们,按德军的战术进行训练。
在大马士革的训练场上,数百名阿拉伯士兵正在练习队列与射击。他们穿着德军提供的卡其布军服,背着毛瑟98k步枪,由德军士官喊着阿拉伯语的口令:“立正!稍息!瞄准!”一名叫阿卜杜拉的贝都因人,之前是部落的骑兵,现在学会了操作MG42机枪,他说:“德国人给我们武器,教我们打仗,帮我们赶走英国人,这就够了。”
施陶芬贝格深知,光靠军事力量不够,必须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他推行了与东线相似的“民主政策”:在占领区(计划中的)成立“阿拉伯自治政府”,由当地酋长与知识分子组成,享有税收、教育等自治权;承诺“驱逐殖民者后,将石油资源的30%收益用于当地发展”;废除英国殖民者的土地掠夺政策,将英国人占据的庄园分给农民。
这些政策通过清真寺的阿訇、部落的酋长传递出去,在阿拉伯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巴格达,商人萨利姆说:“英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石油,还强迫我们种棉花,德国人至少承诺给我们好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名加入“阿拉伯解放军”(中东方面军的下属部队),他们相信,跟着德国人能实现民族独立。
经济渗透也在暗中进行。德军通过中立国土耳其,向中东走私武器与工业品(布料、药品、机械),换取阿拉伯人的粮食与矿产。在巴士拉的黑市上,德国造的阿司匹林比英国货便宜一半,质量更好,人们甚至用“德国马克”(占领区专用券)进行交易,这种券可以兑换石油、黄金等硬通货。
11月底,施陶芬贝格完成了“沙漠风暴”行动计划:由非洲军团从西向东进攻埃及,牵制英军主力;中东方面军从叙利亚南下,夺取伊拉克的基尔库克油田与波斯湾的港口;两支力量会师后,控制整个中东的石油资源,切断盟军的石油供应。
在行动发起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施陶芬贝格看着沙盘上插满的德军旗帜说:“中东的沙漠将见证新秩序的诞生,这里的石油,会让德国的坦克永远轰鸣。”
西、数据更新:伙伴团体、占领区与新增部队
随着中东方面军的组建与非洲军团的扩编,德国的“伙伴团体”又添新成员。叙利亚的“阿拉伯民族委员会”、伊拉克的“反英联盟”、利比亚的“沙漠部落联盟”等7个组织,正式被纳入伙伴体系,它们不仅提供兵源与物资,还协助德军进行宣传与情报收集。截至1944年12月初,德国的伙伴团体总数己达37个。
占领区面积方面,尽管东线暂停进攻,但非洲军团控制的利比亚、突尼斯部分地区,加上中东方面军渗透的叙利亚、黎巴嫩,让德国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提升至18.5%——新增的区域多为沙漠与油田,战略价值远超土地本身。
军事力量的扩张同样显著。非洲军团新增2个装甲师(装备豹式坦克)、1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中东方面军组建了3个阿拉伯步兵师、1个装甲侦察旅。本月新增部队总数达6支,至此,德军(含辅助部队)的总兵力中,“非德国籍”士兵占比己达35%,他们分布在从东欧平原到北非沙漠的广阔战场上,成了德国战争机器中日益重要的齿轮。
当东线的雪越下越大,战壕里的士兵呵出白气时,非洲的沙漠上,豹式坦克的履带正碾过沙丘;中东的月光下,阿拉伯士兵的步枪在夜色中闪着寒光。德国的战争版图,正沿着石油与利益的脉络,向更遥远的地方延伸。只是这钢铁洪流的前方,是更大的胜利,还是更深的泥潭,无人能知。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