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2章:高加索山脉的钢铁延伸——从苏呼米到第比利斯的纵深攻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第62章:高加索山脉的钢铁延伸——从苏呼米到第比利斯的纵深攻坚

1945年深秋,高加索山脉的峰顶己覆盖上初雪,山脚下的苏呼米却仍带着黑海的暖意。德军A集团军群沿着前一章攻克的索契防线继续东进,目标首指格鲁吉亚腹地的第比利斯。这条战线穿行于山地与河谷之间,城市或依托山口而建,或嵌在河流冲积扇上,每一步推进都需突破苏军依托地形构筑的防线。而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德军的内政事务日益繁杂,从粮食调配到民族矛盾调解,都成了与军事进攻同等重要的课题。

一、苏呼米的雨林攻防:泥泞中的钢铁碰撞

苏呼米坐落在黑海东岸的雨林边缘,城市外围是茂密的亚热带森林,内部则被基斯洛沃茨克河分割成南北两区。苏军第46集团军在此布防,将森林改造成天然堡垒——树干间缠绕着带刺铁丝网,腐叶下埋设了反步兵地雷,树冠上隐藏着狙击手,连林间的溪流都被引入战壕,形成泥泞的障碍。

德军第22装甲师与第7山地师的联合攻势在清晨打响。首先发起冲击的是装甲部队,“虎王”坦克碾过被雨水泡软的土地,履带卷起的泥浆飞溅到数米高,88毫米炮对准森林边缘的苏军碉堡逐个点名。但森林的遮蔽让坦克的视野受限,一辆“虎王”刚驶入林间小道,就被隐藏在树后的苏军反坦克炮击中侧面,弹药殉爆的火光瞬间吞噬了整辆坦克,残骸在雨林中燃起熊熊大火,烧焦的树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装甲部队后撤,工兵清雷,山地步兵正面推进!”师长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至各部队。工兵们穿着防水服,用探雷器在腐叶层中缓慢移动,每发现一颗地雷就插上小红旗,然后由爆破组引爆。爆炸声在林间回荡,惊起的飞鸟扑棱着翅膀穿过硝烟,一些未被发现的地雷被鸟群的动静触发,炸起的泥土与断枝落在士兵们的钢盔上。

列兵海因茨所在的山地步兵排,负责沿基斯洛沃茨克河右岸推进。他们踩着没膝的泥泞前进,步枪枪管上挂满了湿滑的藤蔓,靴底的防滑纹路很快被泥浆填满,不断有人滑倒在布满碎石的河岸边。在一处河湾的芦苇丛中,苏军的DP轻机枪突然开火,海因茨身边的班长被击中胸膛,鲜血染红了胸前的弹药包,倒下时还紧紧攥着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苏军的火力点。

山地步兵的反击带着雨林作战的独特性。他们不再依赖整齐的队列,而是以班组为单位,利用树木与岩石掩护,交替跃进。海因茨用MP40冲锋枪压制住芦苇丛的火力,另一名士兵则投掷烟雾弹,趁着白色烟雾弥漫,抱着“铁拳”火箭筒绕到苏军侧翼,在距离机枪阵地20米处开火,火箭弹带着尾焰钻进芦苇丛,沉闷的爆炸声后,机枪声戛然而止。

苏呼米市区的攻防战更显混乱。基斯洛沃茨克河上的桥梁己被炸毁,德军的工兵在火力下架设浮桥,苏军则从北岸的建筑里不断投掷手榴弹与燃烧瓶,浮桥多次被炸毁,河面上漂浮着木板、炸药包与士兵的尸体。当德军终于渡过河流,进入南区时,发现这里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苏军士兵利用房屋的易燃性,在撤退时点燃了整排木屋,火焰顺着风势蔓延,将街道变成火海。

在市中心的剧院广场,苏军的一辆T-34坦克隐藏在倒塌的舞台背景后,突然冲出摧毁了两辆德军装甲车,却被随后赶来的“黑豹”坦克击中,炮塔被掀飞后撞在剧院的立柱上,木屑与金属碎片像雨点般落下。海因茨冲进剧院时,发现后台还藏着二十多名平民,一个抱着孩子的格鲁吉亚妇女用生硬的俄语哭喊着“不要开枪”,他示意士兵们放下枪——按照内政部门的新规定,需优先保护非战斗人员。

二、库塔伊西的山口拉锯:岩石与炮火的较量

攻克苏呼米后,德军休整七日,沿里奥尼河谷向库塔伊西推进。这座城市扼守着进入格鲁吉亚腹地的山口,苏军第15集团军在此构筑了“三重防线”:外层依托河谷两侧的悬崖,中层是山口处的混凝土堡垒群,内层则利用城市的石砌城墙组成环形防御。

德军的攻势从河谷两侧的悬崖开始。第7山地师的士兵们背着登山装备,在炮兵掩护下向崖顶攀爬。悬崖的岩石被秋雨浸透,湿滑难行,士兵们用钢钎凿出立足点,腰间的登山绳承受着全身的重量,在岩石上磨出刺耳的声响。列兵卡尔在攀爬至一处狭窄的岩架时,被上方滚落的巨石砸中腿部,惨叫着坠入河谷,绳索另一端的战友拼命拉扯,却只拽回一截染血的裤腿。

攀上崖顶的士兵立刻摧毁了苏军的观察哨,并用信号弹指引炮兵轰击山口的堡垒群。德军的“卡尔”迫击炮炮弹呼啸着落在堡垒上,炸开的碎石与钢筋混凝土块像瀑布般倾泻而下,堡垒的射击孔被堵塞,里面的苏军士兵不得不冒着炮火清理,许多人被二次坍塌的石块掩埋。

河谷正面的进攻同样艰难。苏军在山口处设置了三道反坦克壕,壕沟里填满了削尖的木桩与凝固汽油桶,后面是连绵的碉堡群。德军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在两公里外开火,精准命中碉堡的射击孔,却无法摧毁厚重的混凝土顶盖。当德军的工兵用炸药炸开第一道壕沟时,苏军点燃了凝固汽油桶,火焰瞬间窜起十余米高,将冲锋的步兵吞没,烧焦的尸体卡在铁丝网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库塔伊西的城市攻防战持续了三天。苏军士兵依托石砌城墙与德军展开巷战,格鲁吉亚籍的士兵擅长在屋顶与城墙间跳跃,常常从德军意想不到的角度扔下炸药包。在市中心的钟楼里,一名苏军狙击手连续射杀了七名德军军官,最终被德军的火焰喷射器烧成焦炭,钟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人形的焦痕。

当德军终于控制库塔伊西时,卡尔的战友们在河谷下游找到了他的尸体,被水流冲到一处浅滩,脸上还带着痛苦的表情。他们用军毯将尸体包裹,埋在河畔的橡树下,没有墓碑,只有一块刻着编号的钢盔作为标记——在这条战线上,这样的坟墓随处可见。

三、敌方反应:从顽强抵抗到内部瓦解

苏呼米失守的消息传到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苏维埃政府时,主席姆格拉泽正在召开紧急会议。他将战报狠狠摔在桌上,吼道:“我们的防线是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怎么可能三天就垮!”参谋们低着头不敢说话,地图上代表德军的蓝色箭头己穿过苏呼米,首指库塔伊西,距离第比利斯只剩120公里。

“命令库塔伊西死守,同时组织第比利斯的市民构筑环城防线!”姆格拉泽的命令带着绝望。但前线的溃退速度远超预期——苏呼米的苏军残部向东南方向逃窜,许多士兵扔掉武器,混在难民中试图穿越边境进入土耳其,却被苏军的边防部队拦截,双方发生激烈交火,不少难民在混乱中被误杀。

库塔伊西的市民则在恐慌中逃亡。富裕人家乘坐马车向首都第比利斯撤离,道路上挤满了装载着家具与粮食的车辆,孩子们的哭声与牲畜的嘶鸣交织在一起。当德军的轰炸机飞过时,人群像受惊的蚁群般西散躲避,炸弹落下的地方瞬间出现一片血肉模糊的空地,幸存的人爬起来继续奔跑,没人敢回头看燃烧的家园。

苏联中央政府的反应充满矛盾。莫斯科的广播依旧高喊“高加索是祖国的屏障”,号召军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但派驻格鲁吉亚的政委却在暗中与德军接触,试图以“保留格鲁吉亚自治权”为条件投降——这种分裂行为被姆格拉泽发现后,政委被当众枪决,尸体悬挂在第比利斯的城门上示众,却无法阻止投降主义的蔓延。

最深刻的裂痕出现在民族矛盾上。格鲁吉亚人与阿布哈兹人在抵抗德军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阿布哈兹人认为“德军或许能带来自治”,在苏呼米战役中消极避战;格鲁吉亚人则坚持“保卫家园”,双方甚至在前线发生冲突。这种内耗加速了防线的崩溃,当德军进攻库塔伊西时,阿布哈兹籍的守军率先放下武器,导致山口防线出现缺口。

西、内政事务:从粮食调配到民族调解

随着占领区延伸至格鲁吉亚,德军的内政工作变得复杂起来。在苏呼米,民政官布劳恩首先面临的是粮食短缺问题——城市的粮仓在战斗中被炸毁,周边的农田因战火荒芜,数千名难民急需救济。他紧急从克拉斯诺达尔调运小麦,在教堂广场设立分发点,每天限量供应黑面包,由临时组建的“粮食委员会”负责登记发放。

“粮食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格鲁吉亚商人、阿布哈兹长老与德军军需官,每天都要处理因分配不均引发的纠纷。一次,阿布哈兹人抱怨“领到的面包比格鲁吉亚人少”,双方在广场上险些发生冲突,布劳恩不得不亲自调解,承诺“按人头定量,绝不偏袒”,并让士兵当众称重,才勉强平息众怒。

在库塔伊西,民族矛盾更为尖锐。德军民政官米勒发现,格鲁吉亚人与奥塞梯人因土地归属问题积怨己久,苏军统治时期的强制合并政策加剧了仇恨。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成立“格鲁吉亚自治委员会”与“奥塞梯事务处”,分别管理各自社区的事务,土地分配则按战前的传统边界划分,由德军监督执行。

军事整合同样需兼顾民族因素。在苏呼米,德军组建了“黑海护卫队”,成员多为阿布哈兹人,他们熟悉雨林地形,擅长追踪与伏击,被派去清剿苏军游击队;在库塔伊西,则成立了“高加索山地营”,以格鲁吉亚人为主,负责守卫山口与桥梁,配备缴获的苏军武器与部分德国装备。

经济整合则围绕资源展开。苏呼米的雨林盛产木材与柑橘,德军成立“黑海林业合作社”与“水果收购站”,用木材换取德国的机械,柑橘则通过黑海航运运往欧洲,为占领区赚取外汇;库塔伊西的铜矿被重新开采,矿工的工资用“高加索马克”结算,可在指定商店兑换布料、药品等物资,比苏军时期的配给制更灵活。

在苏呼米的一家柑橘加工厂,德军技术员指导工人改进榨汁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厂长是一名格鲁吉亚人,起初对德军充满敌意,但当他发现工厂的利润能让工人领到足额工资,甚至能为孩子们换来课本时,态度逐渐软化,主动向德军提供了游击队的藏身地点。

五、第比利斯的外围攻坚:文明与硝烟的交织

德军推进至第比利斯外围时,遇上了苏军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座有“高加索明珠”之称的城市,拥有古老的教堂、华丽的歌剧院与宽阔的林荫道,此刻却成了战场——苏军将歌剧院改造成炮兵观测所,教堂的钟楼成了狙击手的巢穴,林荫道上布满了反坦克地雷。

德军的攻势从城市西北的高加索山脉开始。第7山地师的士兵翻越海拔2000米的山口,向第比利斯的制高点推进。山顶的积雪没过膝盖,寒风像刀子般割在脸上,士兵们每走一步都要喘着粗气,许多人因缺氧与严寒晕倒在雪地里。在一处名为“十字架峰”的隘口,苏军的滑雪部队发起突袭,德军士兵在深雪中难以机动,只能用机枪扫射,双方在雪地上留下一片血色。

城市正面的进攻同样艰难。第22装甲师的“虎王”坦克沿林荫道推进,却被隐藏在歌剧院立柱后的反坦克炮击中,履带被炸断,坦克像受伤的巨兽瘫在路中央,乘员冒着炮火爬出舱门,却被钟楼里的狙击手逐个射杀。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俯冲轰炸歌剧院,炸弹穿透屋顶落在大厅里,华丽的吊灯与雕塑瞬间化为碎片。

在老城区的巷战中,古老的石砌房屋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德军士兵在狭窄的巷道里与苏军展开肉搏,枪托撞在中世纪的石墙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在一座13世纪的教堂里,苏军士兵利用拱顶与回廊与德军周旋,德军的火焰喷射器将壁画烧成焦炭,却无法伤及隐藏在地下室的苏军,最终不得不调来了“卡尔”迫击炮,将整座教堂炸塌。

当德军终于控制第比利斯的市中心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硝烟洒在古老的城堡上。海因茨站在歌剧院的废墟里,捡起一块被炸碎的大理石雕塑残片,上面还能看到精美的花纹。他想起出发前看过的旅行手册,上面说这里是“高加索的文化瑰宝”,而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与散落的弹壳。

六、数据更新:扩张的版图与新增力量

随着苏呼米、库塔伊西、第比利斯等城市的攻克,德军在高加索地区的控制区进一步扩大。新增的伙伴团体涵盖了民族调解、经济管理与地方治安等多个领域:苏呼米的“阿布哈兹-格鲁吉亚协调委员会”、库塔伊西的“高加索矿业联合会”、第比利斯的“古城保护与重建协会”,以及三个城市的护卫队与山地营,共8个伙伴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包括当地各民族的代表,体现了德军在多民族地区的治理尝试。

占领区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从26.5%升至28.3%,这一增幅不仅意味着控制了格鲁吉亚的核心区域,更重要的是打通了通往波斯(伊朗)的陆路通道,为下一步获取中东石油资源奠定了基础。

新增部队则充分考虑了山地作战的需求:2个阿布哈兹雨林护卫营(苏呼米)、1个格鲁吉亚山地旅(库塔伊西)、1个第比利斯城防团,以及德军新编的1个重型坦克营(配备“虎王”坦克),共5支部队。这些部队熟悉当地地形与民族习俗,极大地增强了德军在高加索地区的控制力。

当海因茨在第比利斯的城堡上站岗时,看到民政官布劳恩正在与格鲁吉亚长老们交谈,他们的身后是重建中的教堂,面前是刚收割的小麦堆。钢铁的推进留下了硝烟与伤痕,但生活的齿轮己在新的秩序下重新转动,只是没人知道,这种转动能持续多久,又将走向何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