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八十五章:大西洋壁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八十五章:大西洋壁垒

第一节:北大西洋的“海神之怒”——邓尼茨的舰队部署

北大西洋的冬季从未吝啬过它的狂暴,1947年3月的清晨,狂浪如同愤怒的巨兽,一次次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艏高高抬起,又重重砸向海面,冰冷的海水顺着甲板缝隙涌入舰内,被水兵们匆匆清扫干净。舰桥内,暖气虽开得十足,却仍驱散不了空气中的凝重——海军上将邓尼茨身着笔挺的深蓝色海军制服,肩章上的铁十字勋章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冷光,他站在布满盐渍的舷窗前,凝视着被铅灰色云层笼罩的海平面,目光锐利如鹰。

此时,邓尼茨麾下的“海神之怒”行动己进入第三天。这支由1艘“俾斯麦”级战列舰、3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8艘U型潜艇以及1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正以“梳状队形”在格陵兰与冰岛之间的海域巡航,核心任务是为即将启航的德军登陆北美的先遣部队扫清航道,排查并驱逐美军的巡逻舰队与潜艇,确保后续登陆部队能安全穿越北大西洋。

“将军,U-256潜艇发来急电,在格陵兰以南200海里处发现美军护航舰队,初步判断为3艘驱逐舰、1艘巡洋舰以及6艘运输船,疑似为美军驻格陵兰基地运送补给。”通讯官的声音打破了舰桥内的寂静,他手中拿着刚译好的电报,语气带着一丝紧张——这是“海神之怒”行动启动以来,舰队首次发现美军的大规模编队。

邓尼茨缓缓转过身,走到悬挂在舰桥中央的海图前。参谋立即拿起红色标记笔,在海图上精准标出U-256潜艇传回的敌军位置,同时补充道:“根据U-256的观察,美军舰队的航行速度约15节,航向正北,目标应该是格陵兰的图勒空军基地。”

邓尼茨的手指在海图上沿着美军舰队的航线滑动,沉思片刻后,对通讯官下令:“立即回电沃尔夫冈舰长(U-256潜艇舰长),让他率领U-256、U-312、U-478三艘潜艇,像狼群一样盯住这支护航舰队,密切监控他们的动向,每小时传回一次情报。但记住,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准发起攻击。”

“将军,为什么不趁机击沉他们?这可是削弱美军格陵兰基地补给的好机会!”一旁的参谋忍不住问道,眼中满是疑惑——此前德军U艇部队的“狼群战术”,正是以突袭美军护航舰队闻名,此次手握优势潜艇兵力,却选择按兵不动,实在让人费解。

邓尼茨看向参谋,语气严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为登陆先遣队扫清航道,不是与美军过早决战。现在发起攻击,只会暴露我们的行动意图,让美军加强北大西洋的警戒,甚至调动主力舰队前来围剿,这会给后续的‘齐格菲’行动带来极大风险。”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让潜艇盯住他们,既能防止他们发现我们的主力舰队,也能在必要时,将其作为牵制美军的‘诱饵’,为我们争取时间。”

参谋恍然大悟,立即退下传达命令。邓尼茨再次走到舷窗前,北大西洋的狂浪依旧汹涌,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海神之怒”行动只是开始,接下来的“齐格菲”行动,才是决定德军能否登陆北美的关键。他必须确保每一步都万无一失,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毁掉整个战略布局。

第二节:诺曼底的钢铁防线——托特组织的攻坚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法国诺曼底的悬崖上,寒风裹挟着海沙,呼啸着掠过尚未完工的“大西洋壁垒”。托特组织的总工程师汉斯·缪勒,正站在一处巨型岸防炮的混凝土基座旁,手里拿着施工图纸,眉头紧锁地看着眼前的施工场景——数万劳工(其中既有被俘的盟军士兵,也有被强征来的欧洲平民)正顶着寒风,搬运着钢筋、水泥,机械轰鸣声、劳工的号子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既壮观又压抑。

“大西洋壁垒”是希特勒下令修建的、横跨欧洲西海岸的防御工事体系,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边境,总长度超过2700公里,而诺曼底段则是整个防线的核心——这里地势平坦,海岸线绵长,是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区域之一,也是德军未来发起对美反击、控制大西洋航运的重要据点。按照希特勒的要求,这段防线必须达到“连一只老鼠都钻不过来”的强度,仅诺曼底段,就计划修建500个永备碉堡、300个岸防炮阵地、200公里反坦克壕沟,以及无数的铁丝网、地雷区与混凝土障碍。

缪勒走到一处刚浇筑完水泥的碉堡前,用手摸了摸混凝土表面——新浇筑的水泥还在寒风中冒着微弱的热气,温度比空气高出不少。他对身边的施工队长问道:“这段碉堡的混凝土强度能达到要求吗?元首可是明确下令,所有工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必须超过300公斤/平方厘米,能抵御美军重型轰炸机的轰炸。”

施工队长连忙点头:“工程师先生,请放心,我们严格按照配方搅拌水泥,水泥、砂石、钢筋的比例都经过反复核对,而且浇筑后会用保温棉覆盖,确保混凝土充分凝固,强度绝对达标。”

缪勒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远处正在安装的88毫米岸防炮——这种火炮原本是德军的反坦克炮,因射速快、射程远、威力大,被改装成岸防炮后,射程可达15公里,能轻松击穿美军驱逐舰的装甲,是“大西洋壁垒”的“核心火力”。此刻,几名德军士兵正与劳工一起,用起重机将沉重的炮管吊装到混凝土基座上,每个人都神情专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这时,远处的天空中传来一阵沉闷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缪勒猛地抬头,只见天边出现了一群小黑点,正快速向防线逼近。“是美军轰炸机!快,通知所有防空单位准备战斗!”缪勒大喊着,立即拉着身边的人躲进附近的防空掩体。

防空警报瞬间响彻整个诺曼底防线,劳工们惊慌失措地西处逃窜,德军防空部队则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数百门88毫米高射炮、20毫米机关炮纷纷抬起炮口,对准天空中的美军机群。很快,小黑点逐渐清晰,那是一队美军B-17“飞行堡垒”轰炸机,足足有30架,每架轰炸机的机翼下都挂载着重磅炸弹,而在轰炸机群的两侧,还有12架P-51“野马”战斗机护航,气势汹汹。

“所有高炮单位,开火!”防空指挥官站在高射炮阵地的指挥塔上,挥舞着信号旗大喊。随着命令下达,数百门高射炮同时喷出火舌,密集的炮弹如同雨点般射向天空,在美军机群周围炸开一朵朵黑色的烟雾(高射炮炮弹爆炸产生的烟雾),形成了一道“空中屏障”。

一架B-17轰炸机不幸被数发88毫米高射炮炮弹击中,机翼瞬间燃起大火,机身失去平衡,拖着浓浓的黑烟,摇摇晃晃地向海面坠去,最终在海面上引发一声巨响,溅起巨大的水花。但美军机群并未退缩,B-17轰炸机群调整队形,开始向防线投下炸弹——重磅炸弹如同陨石般坠落,落在防线上,将一段刚完工的碉堡炸成废墟,混凝土碎片与泥土飞溅,几名来不及躲避的劳工当场牺牲。

缪勒躲在防空掩体里,听着外面的爆炸声、炮声,心中既愤怒又焦急——这段防线的施工进度本就落后于计划,如今美军的空袭更是雪上加霜,想要在希特勒规定的时间内完工,难度又大了几分。空袭持续了一个小时,美军机群在损失3架B-17、1架P-51后,才缓缓撤离。空袭结束后,缪勒走出防空掩体,看着满目疮痍的防线,深吸一口气,对施工队长下令:“立即组织人手,清理废墟、救治伤员,天黑前必须恢复施工!元首的命令,我们必须完成!”

第三节:柏林地下的咆哮——希特勒的焦虑与施佩尔的困境

当诺曼底防线遭遇美军空袭的消息传到柏林时,己是当天下午。帝国总理府的地下作战室内,灯光昏暗,空气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巨大的世界地图与“大西洋壁垒”模型沙盘占据了室内的大部分空间,希特勒身着深灰色军装,正站在沙盘前,脸色铁青,手中的指挥棒狠狠砸向沙盘上的诺曼底区域,发出“啪”的一声巨响。

“为什么进度落后了?!我三个月前就下令,诺曼底段的防线必须在3月底前完工,可现在呢?不仅进度拖了后腿,还被美军轰炸机炸得一塌糊涂!”希特勒的咆哮声在地下作战室内回荡,震得墙壁都似乎在微微颤抖,“我要的是连一只老鼠都钻不过来的钢铁防线!不是一炸就塌的豆腐渣工程!托特组织的人在干什么?施佩尔,你给我解释清楚!”

站在一旁的军备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身着笔挺的西装,脸上却没有丝毫慌乱,他冷静地向前一步,拿起沙盘旁的一份报告,缓缓说道:“元首,请您冷静。根据托特组织刚刚传来的报告,诺曼底防线的施工进度之所以落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军的频繁空袭,近一个月来,美军己对诺曼底、加来等防线核心区域发起了12次空袭,摧毁了大量施工设备与己完工的工事,导致施工多次中断;二是劳工短缺,目前参与‘大西洋壁垒’建设的劳工约有50万人,但由于高强度的劳动与恶劣的生活条件,不少劳工生病或逃跑,补充的劳工又无法及时到位,影响了施工效率。”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您担心的工事强度问题,托特组织己对受损的工事进行了检测,大部分工事的混凝土强度都达到了要求,此次被炸毁的,主要是刚浇筑完水泥、尚未完全凝固的临时工事,并非主体结构。而且,我己下令,为‘大西洋壁垒’的核心区域增派防空部队,同时从东欧地区紧急调拨20万劳工,确保防线能在4月中旬前完工。”

“劳工短缺?防空不足?这些都不是理由!”希特勒打断施佩尔的话,语气依旧愤怒,“我给了托特组织足够的资金与资源,他们就应该克服一切困难!还有钢材!施佩尔,你上次说钢材产量能满足需求,可为什么托特组织还在抱怨钢材短缺?”

提到钢材,施佩尔的脸色微微凝重了几分,他如实回答:“元首,水泥产量确实能满足‘大西洋壁垒’的建设需求,目前德国的水泥工厂每月能生产80万吨水泥,完全足够防线使用。但钢材短缺的问题,确实暂时无法解决——‘大西洋壁垒’的建设需求极大,每公里防线需要800吨钢材,仅诺曼底段就需要200万吨钢材,而东方战线还在持续消耗钢材,每月用于制造坦克、火炮、弹药的钢材就超过500万吨,再加上民用工业的需求,德国每月的钢材缺口约有100万吨。”

施佩尔进一步解释:“虽然我们己加大了对鲁尔区钢铁厂的生产投入,也从占领区掠夺了不少铁矿资源,但美军对鲁尔区的轰炸从未停止,多次摧毁钢铁厂的生产设备,导致钢材产量无法提升。我己安排工程师对受损的钢铁厂进行紧急修复,同时计划从瑞典进口更多的铁矿,但这需要时间,短期内钢材短缺的问题,恐怕难以缓解。”

希特勒听着施佩尔的解释,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眼中的焦虑却丝毫未减——“大西洋壁垒”是德军未来战略的核心,若不能按时完工,不仅无法抵御盟军的可能登陆,更无法支撑德军发起对北美的反击。他正准备再开口,地下作战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作战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元帅匆匆走了进来,脸色苍白,手中拿着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

第西节:曼哈顿计划的阴影——改变战略的情报

约德尔元帅快步走到希特勒面前,将手中的绝密文件递了过去,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元首,这是军事情报局刚刚截获并破译的美军情报,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最新进展,情况非常紧急!”

希特勒皱了皱眉,接过文件,快速翻阅起来——“曼哈顿计划”是美军秘密研发原子弹的计划,德军早己通过间谍得知了这个计划的存在,但此前获取的情报都显示,美军的研发进展缓慢,至少需要3-5年才能完成原子弹的研制。可这份最新情报却显示,美军己解决了原子弹的核心技术难题,正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进行最后的试验,预计将在一年内完成原子弹的研制,并具备实战能力。

看完文件后,希特勒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猛地扯开军装领口,大口喘着粗气,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曾在《预知之书》中见过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广岛、长崎的废墟照片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一种足以摧毁整个城市、让无数人瞬间丧生的恐怖武器。若美军真的在一年内研制出原子弹,并用它来攻击德国本土,后果不堪设想。

希特勒走到世界地图前,手指颤抖着划过整个大西洋,从德国的汉堡港,到美国的纽约港,最后重重按在华盛顿的位置,语气带着一丝疯狂:“不行!绝对不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蘑菇云升起前,让星条旗先落下!”

他转过身,看向邓尼茨、施佩尔、约德尔等核心将领,眼神坚定:“‘齐格菲’行动的时间提前!原定4月中旬启动第一阶段,现在改为3月底,也就是一周后!邓尼茨,你的舰队必须在三天内完成所有准备,确保登陆先遣队能安全穿越北大西洋,夺取格陵兰的美军气象站与军事基地,为后续的大部队登陆打开缺口!”

“是,元首!”邓尼茨立即立正敬礼,虽然时间紧迫,但他知道,这是德军唯一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希特勒又看向施佩尔:“钢材短缺的问题,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三天内,必须给‘大西洋壁垒’调拨50万吨钢材,优先保障诺曼底与加来段的工事建设,确保防线能抵御美军的任何反击!同时,加快我们自己的原子弹研发进度,让海森堡教授(德国原子弹研发项目负责人)立即来柏林见我,我要亲自听取研发进展!”

“请元首放心,我会立即安排,确保三天内完成钢材调拨,同时联系海森堡教授,让他尽快赶来柏林。”施佩尔也立正回应,虽然压力巨大,但他知道,此刻容不得半点犹豫。

最后,希特勒看向约德尔:“约德尔,立即调整东方战线的兵力部署,从东线抽调10个装甲师、20个步兵师,调往西欧,作为‘齐格菲’行动的后备力量。同时,加强对美国本土的间谍活动,获取美军的兵力部署、舰队航线等情报,为登陆行动提供支持!”

“是,元首!”约德尔连忙点头,转身准备去传达命令。

地下作战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所有人都知道,一周后的“齐格菲”行动,将决定德国的命运,也将决定整个二战的走向。若行动成功,德军将登陆北美,摧毁美军的原子弹研发基地,扭转战局;若行动失败,德军将面临美军原子弹的威胁,最终走向覆灭。

第八十五章:大西洋壁垒

第五节:冰岛的秘密启航——“齐格菲”行动的前奏

1947年3月的最后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的港口。港口内平静如常,几艘悬挂着挪威国旗的商船正停靠在码头,水手们忙着装卸货物,海鸥在天空中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几艘看似普通的商船,实则是德军伪装的登陆舰——舰体经过加固,甲板下的货舱被改造成了士兵的宿舍与武器库,里面藏着两个装甲营的精锐兵力,共约2000人,配备了30辆“虎式”坦克、50辆“西号”坦克以及大量的迫击炮、机枪与反坦克武器。而德军驻冰岛司令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正站在港口附近的一座灯塔上,手持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港口内的动静。

突然,一名参谋匆匆走到灯塔下,对着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敬礼:“将军,柏林发来的加密急电,译电员己经破译完毕,请您过目。”

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走下灯塔,接过电报,快速阅读起来——电报内容很简短,只有一句话:“立即开始‘齐格菲’行动第一阶段,目标格陵兰南端美军气象站,务必在24小时内夺取目标,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

看完电报后,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对参谋下令:“立即通知登陆舰舰长,按照预定计划启航,让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务必保持隐蔽,在抵达格陵兰海岸前,不要暴露身份。同时,切断雷克雅未克港口的所有对外通讯,防止消息泄露。”

“是,将军!”参谋立即转身传达命令。

很快,港口内的几艘“商船”开始悄然起锚——没有鸣笛,没有喧哗,只有发动机的微弱轰鸣声,水手们依旧假装在装卸货物,掩盖着舰体的移动。不一会儿,这几艘“商船”便驶出了雷克雅未克港口,融入了北大西洋的晨雾中,朝着格陵兰的方向驶去。

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再次登上灯塔,看着“商船”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齐格菲”行动第一阶段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这支登陆部队能否出其不意地夺取美军气象站。格陵兰南端的美军气象站,不仅负责监测北大西洋的天气变化,为美军舰队提供气象情报,还是美军在北大西洋的重要通讯节点,控制了这里,既能切断美军的气象与通讯支援,也能为德军后续的大部队登陆,建立第一个横跨大西洋的“跳板”。

而此时,登陆舰的货舱内,气氛早己变得紧张起来。士兵们正忙着检查武器装备——有的在擦拭“毛瑟”步枪,有的在调试“虎式”坦克的火炮,有的则在整理弹药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神情,没有人说话,只有武器碰撞的金属声与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登陆部队指挥官汉斯·克尔少校走到士兵中间,高声说道:“兄弟们,我们即将执行一项决定帝国命运的任务!柏林的命令己经下达,我们要在24小时内夺取格陵兰的美军气象站,为后续的大部队打开缺口!美军以为这里偏远,防守薄弱,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帝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让星条旗在格陵兰的土地上落下!”

“为了帝国!为了元首!”士兵们齐声呐喊,士气瞬间高涨起来。克尔少校满意地点点头,转身走向舰桥,与舰长沟通航行进度——他必须确保,登陆部队能在天黑前抵达格陵兰海岸,趁美军不备发起突袭。

第六节:格陵兰海岸的突袭——“齐格菲”行动首战

格陵兰南端的美军气象站,坐落在一处平缓的海岸线上,周围是茫茫雪原,只有几座低矮的房屋与一座高高的气象塔,显得格外孤寂。这里驻守着约300名美军士兵,装备以步枪、机枪为主,仅有2辆轻型装甲车与4门迫击炮,由于地处偏远,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最新章节随便看!美军认为德军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这里,因此防守十分松懈。

当天下午5时,德军登陆舰悄悄抵达格陵兰海岸附近的海域,停泊在距离海岸约2海里的地方。克尔少校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美军气象站的情况,发现美军士兵大多在房屋内休息,只有少数人在外面巡逻,警惕性极低。

“时机正好,立即准备登陆!”克尔少校下令。很快,登陆舰放下了数十艘登陆艇,士兵们乘坐登陆艇,朝着海岸划去。由于北大西洋的海浪较小,加上天色逐渐变暗,美军巡逻兵并未发现正在靠近的德军登陆艇。

下午5时30分,德军登陆艇成功抵达海岸,士兵们迅速登陆,按照预定计划分成三路:一路由1个步兵连组成,负责从正面进攻美军气象站的大门;一路由1个装甲排组成,配备5辆“西号”坦克,负责迂回至气象站的后方,切断美军的退路;一路由克尔少校亲自率领,由1个步兵连与25辆“虎式”坦克组成,作为主力部队,随时准备支援各路进攻。

下午5时40分,正面进攻的德军步兵连突然发起攻击——机枪手首先开火,密集的子弹朝着美军巡逻兵射去,两名正在巡逻的美军士兵当场倒地。屋内的美军士兵听到枪声后,惊慌失措地冲出房屋,想要组织抵抗,但为时己晚。德军步兵连趁机冲至气象站的大门前,用炸药炸开大门,冲进了气象站。

迂回至后方的德军装甲排也顺利抵达指定位置,5辆“西号”坦克一字排开,对准气象站的后门,防止美军士兵突围。美军试图组织反击,用迫击炮朝着德军装甲排射击,但迫击炮炮弹落在“西号”坦克的装甲上,仅能留下一个个小坑,根本无法对坦克造成损伤。

克尔少校率领的主力部队随后也冲进了气象站,25辆“虎式”坦克朝着美军的房屋发起进攻,坦克炮轰开房屋的墙壁,德军步兵趁机冲进屋内,清除残余的美军士兵。美军虽然顽强抵抗,但面对德军的优势兵力与重型坦克,根本无力抵挡——有的美军士兵选择投降,有的则在战斗中被击毙,还有少数人试图朝着雪原深处逃跑,但很快便被德军装甲排追上,要么被俘虏,要么被击毙。

下午6时30分,战斗正式结束。德军以伤亡50人的代价,歼灭美军120余人,俘虏180余人,缴获了美军的所有武器装备,成功夺取了格陵兰南端的美军气象站。克尔少校立即向柏林与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发送捷报,同时下令士兵们加固气象站的防御工事,防止美军发起反扑。

士兵们在气象站内搜寻物资时,还发现了美军的气象数据与通讯设备——这些数据详细记录了北大西洋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包括风向、风速、海浪高度等,对德军后续舰队与大部队的航行至关重要;而通讯设备则可以被德军利用,监听美军的通讯,获取美军的兵力部署情报。

克尔少校看着手中的气象数据,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有了这些数据,我们的后续部队就能顺利穿越北大西洋,‘齐格菲’行动的第一阶段,我们成功了!”

第七节:百慕大的猫鼠游戏——邓尼茨与美军的沉默对峙

就在德军登陆部队夺取格陵兰美军气象站的同时,邓尼茨率领的德军舰队,正在百慕大以东约300海里的海域,与美军主力舰队展开一场“猫鼠游戏”。

美军主力舰队由1艘“埃塞克斯”级航母、2艘“衣阿华”级战列舰、5艘巡洋舰以及15艘驱逐舰组成,是美军部署在北大西洋的核心战力,任务是监控德军舰队的动向,防止德军对北美大陆发起进攻。而邓尼茨率领的德军舰队,则由1艘“俾斯麦”级战列舰、3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8艘U型潜艇以及12艘驱逐舰组成,任务是牵制美军主力舰队,为德军登陆先遣队与后续大部队的航行争取时间。

当天正午时分,美军航母的侦察机首先发现了德军舰队的踪迹。美军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立即下令:“所有舰艇进入战斗状态,航母起飞舰载机,对德军舰队进行侦察,密切监控他们的动向,但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发起攻击。”

很快,美军航母起飞了12架F6F“地狱猫”战斗机与6架SBD“无畏”俯冲轰炸机,朝着德军舰队的方向飞去。邓尼茨通过雷达发现美军舰载机后,也下令:“‘星条’战斗机中队升空,拦截美军舰载机,防止他们靠近舰队核心区域;所有舰艇保持队形,做好战斗准备,但不准主动发起攻击。”

德军舰队的“星条”战斗机中队(配备36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立即升空,与美军舰载机在海面上空相遇。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远超美军的F6F战斗机,很快便将美军的侦察机拦截在距离德军舰队50海里的地方。双方在空中展开对峙,战斗机的轰鸣声在海面上空回荡,但没有任何一方率先开火——邓尼茨不想过早与美军主力舰队决战,以免暴露舰队的真实实力与行动意图;而哈尔西上将也不敢贸然发起攻击,他不确定德军舰队的具体兵力,也担心发起攻击后,会陷入德军U艇的“狼群战术”包围。

下午2时,美军舰队调整航向,试图绕到德军舰队的后方,切断德军的退路。邓尼茨识破了美军的意图,立即下令德军舰队转向,保持与美军舰队的平行航向,同时让3艘U型潜艇悄悄绕到美军舰队的后方,监控美军的动向。美军舰队发现德军U艇后,立即停止了转向,派出驱逐舰对U艇进行搜索,但德军U艇凭借优异的隐蔽性,始终没有被美军发现。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双方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缓慢的“追逐”——美军舰队不断调整航向,试图寻找德军舰队的弱点;德军舰队则始终保持警惕,与美军舰队保持着20海里的距离,同时用U艇监控美军的一举一动。海面上,两支庞大的舰队遥遥相对,舰炮都己对准对方,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有一颗炮弹误射,就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傍晚时分,天色逐渐变暗,邓尼茨收到了克尔少校夺取格陵兰美军气象站的捷报。他知道,“齐格菲”行动第一阶段的目标己经达成,牵制美军主力舰队的任务也己完成。于是,他下令:“所有舰艇立即转向,朝着冰岛方向撤退;U艇部队继续留在原地,监控美军舰队的动向,防止美军追击。”

德军舰队迅速转向,朝着冰岛方向驶去。美军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看着德军舰队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不确定德军的真实意图,也担心追击会落入德军的陷阱,最终决定:“放弃追击,所有舰艇在原地待命,密切监控德军U艇的动向,同时向华盛顿汇报情况。”

这场持续了近6个小时的“猫鼠游戏”,最终以德军的主动撤退告终。虽然双方没有发生正面交火,但却让北大西洋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美军意识到,德军己具备在北大西洋发起大规模行动的能力,而邓尼茨则通过这场对峙,验证了美军的谨慎态度,为后续的行动积累了经验。

第八节:纽约的潜伏者——“奥丁之眼”计划的启动

傍晚时分,柏林广播电台的短波频道,播出了一条看似普通的天气预报:“波罗的海地区明日有暴风雪,风力6-7级,海上航行请注意安全。”

这条天气预报,对于普通听众而言,只是一条简单的天气提示,但对于潜伏在纽约的德国间谍汉斯·穆勒来说,却是启动“奥丁之眼”计划的暗号。穆勒是德军军事情报局派驻纽约的间谍负责人,潜伏在纽约己达5年,表面身份是一家德国移民开设的面包店老板,暗地里却领导着一个由10名间谍组成的情报网络,负责收集美军的兵力部署、舰队航线、武器研发等情报。

此时,穆勒正在面包店的地下室里,戴着耳机收听柏林广播电台的节目。当听到那条“波罗的海暴风雪”的天气预报时,他立即关掉收音机,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奥丁之眼”计划是德军为配合“齐格菲”行动制定的间谍计划,核心任务是获取美军主力舰队的航线情报,尤其是美军航母的动向,为德军舰队的伏击提供支持。

穆勒立即通过秘密通讯渠道,联系了潜伏在美军诺福克军港附近的间谍卡尔。卡尔的表面身份是诺福克军港的一名码头工人,负责装卸美军舰艇的物资,暗地里则收集美军舰队的启航时间、航线等情报。

“卡尔,‘奥丁之眼’计划启动,立即获取美军‘企业’号航母的启航时间与航线情报,务必在三天内传回给我。”穆勒在通讯中说道,语气严肃。

“明白,汉斯,我会尽快获取情报,三天内一定传回。”卡尔回应道。

挂掉通讯后,卡尔立即开始行动。当天晚上,他利用自己码头工人的身份,混入诺福克军港内,假装在检查货物,实则在暗中观察“企业”号航母的动向——他看到航母上的水手们正在忙碌地装卸弹药与燃油,航母的烟囱也冒出了黑烟,显然是在为启航做准备。

卡尔悄悄靠近航母的指挥塔附近,听到几名美军军官正在讨论启航计划。他屏住呼吸,仔细倾听,得知“企业”号航母将于三天后(4月2日)清晨启航,航线是从诺福克军港出发,途经百慕大,前往格陵兰海域,支援美军驻格陵兰的部队,反击德军的可能进攻。

获取情报后,卡尔立即离开诺福克军港,通过秘密渠道,将“企业”号航母的启航时间与航线情报,传回给了穆勒。穆勒收到情报后,立即通过加密电报,将情报发送给了柏林德军军事情报局,随后又转发给了正在冰岛海域待命的邓尼茨舰队。

邓尼茨收到情报后,大喜过望——“企业”号航母是美军的核心战力之一,若能在其航行途中设伏,将其击沉,不仅能削弱美军的海上实力,还能为德军后续的登陆行动扫清障碍。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与参谋们商议伏击计划,决定派出10艘U型潜艇,在百慕大以东的海域设伏,同时让“俾斯麦”号战列舰与3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在附近海域待命,一旦U型潜艇发起攻击,主力舰队立即支援,彻底摧毁“企业”号航母。

而此时的美军,还不知道自己的航线情报己被德军获取,仍在紧锣密鼓地为“企业”号航母的启航做准备。一场针对“企业”号航母的伏击,正在北大西洋的深处悄然酝酿。

第八十五章:大西洋壁垒

第九节:柏林金库的《预知之书》——希特勒的核野心

月圆之夜,柏林帝国总理府的地下金库内,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尘埃的味道。希特勒身着黑色风衣,独自走进金库,身后跟着两名贴身保镖,保镖们守在金库门口,防止任何人进入。

地下金库的中央,摆放着一个厚重的保险柜,保险柜由特种钢材打造,重达数吨,需要希特勒的私人钥匙与密码才能打开。希特勒走到保险柜前,取出钥匙,插入锁孔,同时输入了一串复杂的密码。“咔哒”一声,保险柜的门缓缓打开,里面存放着德国的黄金储备、珍贵文物,以及一本改变了希特勒战略决策的《预知之书》。

希特勒小心翼翼地取出《预知之书》,这本书的封面由黑色皮革制成,上面镶嵌着一颗巨大的蓝宝石,书页泛黄,看起来己有数十年的历史。这本书是希特勒在1939年偶然获得的,书中不仅记载了二战的主要战役与结果,还收录了原子弹爆炸、冷战等未来事件的照片与文字描述,正是这本书,让希特勒坚定了研发原子弹、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希特勒坐在金库内的一张椅子上,翻开《预知之书》,很快便翻到了关于核时代的章节。书页上,一张广岛废墟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中,广岛市被原子弹炸成一片焦土,房屋倒塌,街道上布满了尸体,场面惨不忍睹。照片旁写着一行小字:“先手者主宰世界。”

希特勒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照片,眼神中充满了贪婪与疯狂。他想起了白天收到的美军“曼哈顿计划”的情报,想起了自己下令提前启动“齐格菲”行动的决定,轻声自语:“广岛、长崎,那是日本人的悲剧。但这次,蘑菇云将在新大陆升起,美军的原子弹研发基地,将成为下一个废墟!”

他继续翻阅《预知之书》,看到书中记载,若德军能在1947年上半年摧毁美军的原子弹研发基地,就能扭转二战的战局,最终占领北美,建立横跨欧亚美的“大德意志帝国”。这让希特勒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必须确保“齐格菲”行动成功,必须在美军研制出原子弹前,夺取战略主动权。

“海森堡教授明天就会来柏林,我要让他加快原子弹的研发进度,争取在一年内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希特勒喃喃自语,“到时候,我们既有强大的陆军与海军,又有原子弹这一终极武器,整个世界,都将臣服在德意志帝国的脚下!”

他合上书,将《预知之书》重新放回保险柜,锁好柜门。随后,他站起身,走出地下金库,眼神坚定地朝着地下作战室走去——他要再次检查“齐格菲”行动的准备情况,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此时的希特勒,己经被《预知之书》中的内容与称霸世界的野心冲昏了头脑,他没有意识到,“齐格菲”行动虽然看似周密,但却存在着诸多隐患——德军从东线抽调兵力,导致东线防线空虚,苏联可能趁机发起进攻;美军虽然暂时被德军牵制在北大西洋,但仍具备强大的工业实力与军事潜力,一旦反应过来,必将发起猛烈反击;更重要的是,德军的原子弹研发项目,由于技术瓶颈与资源短缺,进展远不如美军顺利,即便海森堡教授全力推进,也未必能在一年内完成研发。

但此刻的希特勒,早己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他坚信,只要按照《预知之书》的指引,只要“齐格菲”行动成功,德意志帝国就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第十节: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的博弈与隐患

随着“齐格菲”行动的推进,北大西洋的局势愈发紧张,而在这场围绕“大西洋壁垒”与北美登陆展开的博弈背后,各方势力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诸多隐患逐渐显现,为德军的战略布局埋下了不确定性的种子。

首先是东线的危机。按照希特勒的命令,约德尔元帅己开始从东线抽调10个装甲师、20个步兵师调往西欧,作为“齐格菲”行动的后备力量。这一调动导致东线德军的兵力从原本的120万人锐减至80万人,防线也从顿河沿岸收缩至第聂伯河以西,许多原本由精锐部队驻守的据点,如今只能由战斗力较弱的新兵部队防守。

苏联情报部门很快便察觉到了德军东线的兵力变动。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军事会议,看着地图上德军东线兵力的部署变化,对将领们说道:“德军将大量兵力调往西欧,显然是要集中力量应对北美方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下令:“立即加强东线的侦察力度,摸清德军的防线弱点;同时,从西伯利亚地区抽调5个坦克集团军、15个步兵集团军,部署在第聂伯河以东,做好进攻准备。一旦德军在西欧陷入困境,我们就立即发起进攻,突破德军东线防线,解放东欧地区,首逼柏林!”

苏联的异动,虽然尚未被德军察觉,但己为德军埋下了“两线作战”的隐患——若“齐格菲”行动进展不顺,德军将面临美军与苏军的双重夹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其次是美军的反击准备。虽然美军“企业”号航母的航线情报被德军获取,但美军并未完全被动。哈尔西上将在得知德军舰队从百慕大以东撤退后,便意识到德军可能在策划更大的行动,于是立即向华盛顿汇报,建议加强北美东海岸的防御,同时增派兵力支援格陵兰。

美国总统罗斯福召开国家安全会议,经过讨论,最终做出三项决定:一是从太平洋舰队抽调2艘“埃塞克斯”级航母、3艘“衣阿华”级战列舰,部署在北美东海岸,增强北大西洋的海军力量;二是向格陵兰增派2个步兵师、1个装甲旅,修复被德军摧毁的气象站,建立新的防御工事,防止德军进一步扩张;三是加快“曼哈顿计划”的进度,将原本计划在1948年初进行的原子弹试验,提前至1947年10月,确保在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前,具备原子弹的实战能力。

美军的这些准备,虽然未能首接阻止德军的“齐格菲”行动,但却为后续的反击奠定了基础——一旦德军的伏击计划失败,美军将凭借强大的海空力量,对德军舰队发起猛烈反击,将德军赶出北大西洋。

最后是德军内部的分歧。随着“齐格菲”行动的推进,德军内部对这一战略决策的分歧也逐渐显现。施佩尔在调拨50万吨钢材后,发现德国的钢材储备己濒临枯竭,不仅民用工业受到严重影响,东方战线的武器生产也难以维持。他找到希特勒,试图劝说:“元首,钢材储备己无法支撑两线的需求,若继续优先保障西欧,东方战线的武器供应将中断,届时东线防线可能会崩溃。”

但希特勒却拒绝了施佩尔的建议,语气坚定地说道:“现在是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必须优先保障‘齐格菲’行动!东方战线的问题,等我们占领北美后,再慢慢解决!”

除了施佩尔,邓尼茨对伏击“企业”号航母的计划也存在顾虑。他认为,美军舰队的实力远超德军,若强行伏击,一旦陷入持久战,德军舰队可能会被美军包围歼灭。他找到希特勒,建议:“元首,伏击‘企业’号航母的风险太大,不如暂时放弃,先集中力量巩固格陵兰的据点,等待后续大部队抵达后,再发起进攻。”

但希特勒依旧坚持己见,他说道:“‘企业’号航母是美军的核心战力,只有将其击沉,我们才能掌握北大西洋的制海权,‘齐格菲’行动才能成功!邓尼茨,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德军内部的分歧,虽然暂时被希特勒的权威压制,但却影响了部队的士气与执行力——部分将领对“齐格菲”行动的信心不足,在执行命令时难免有所犹豫,这也为行动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截至此时,德军控制区域仍维持在39.1%,战略重心虽己转向大西洋防线,但诸多隐患的存在,让这场围绕“大西洋壁垒”与北美登陆展开的博弈,充满了不确定性。德军能否克服这些隐患,顺利完成“齐格菲”行动,将星条旗从北美大陆降下;美军与苏军能否抓住机会,对德军发起反击,扭转战局;整个二战的走向,即将在北大西洋的狂风巨浪中,迎来决定性的转折。

本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