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赴社申扶获 挫顽破虚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1975之万亿大佬打猎开局 http://www.220book.com/book/MIES/ 章节无错乱精修!
 

办公室里的炭火盆烧得正旺,松木柴在里面“噼啪”轻响,把空气烘得暖融融的。李书记坐在一张掉了漆的旧木桌后,桌上摊着几份申报材料,旁边放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杯沿还沾着点茶渍。他看见我进来,指了指桌前的木凳:“坐,建国,早就听你岳父说,你把村里那间快塌的旧仓库改成了山货厂,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干活,今天正好听听你的实底。”

我把帆布包放在腿上,没急着掏材料,先从最外层拿出用荷叶包着的糯米糕,递了过去:“李书记,这是我爱人昨晚蒸的糯米糕,用的是新收的糯米,您尝尝,农家味,没放糖精。”又拿出那两包红纸裹的蘑菇干,“这是厂里刚烘好的榛蘑,没掺碎的,您要是不嫌弃,带回家给孩子炖鸡汤。”

李书记笑着摆手,却还是接过了糯米糕,放在桌角:“你这小子,跟你岳父一样实在——他当年在部队里,就总给我们带家里种的红薯,说‘实在东西最暖心’。”他指了指我的帆布包,“听说你带了账本和村民的证明?拿出来我看看,别跟之前那几个似的,光说不练。”

我赶紧从帆布包里掏出账本,双手递过去:“李书记,这是厂里1月到3月的收支明细,每一笔都记着,您看——1月份,我们收了张大爷15斤榛蘑,每斤1.2元,比供销社高0.1元,他多赚了1.5元;2月份,雇了李嫂、张婶她们5个村民,负责挑拣、包装,每天5毛钱,一个月20元,李嫂用这钱给孩子买了新课本和橡皮,张婶给老伴抓了药;3月份,我们卖了50斤蘑菇干给县城百货大楼,赚了400元,拿出100元给村民涨了工钱,剩下的用来修了烘干炉的烟囱。”

李书记翻账本的手指顿了顿,指着其中一页红笔圈出的地方:“张婶家这20元,你确定是足额给的?我听说有些小厂会扣村民工钱,说是‘学徒费’。”

“您放心,一分没扣!”我赶紧解释,“张婶家里有个瘫痪的老伴,全靠她一个人撑着,我要是扣她工钱,她连药钱都凑不齐。村里的人都能作证,我这里还有她们按的红手印。”说着,我掏出张大爷写的证明,还有另外西个村民的签字手印,递了过去。

李书记拿起证明,凑到炭火盆边的光线下看,手指轻轻划过上面的红手印:“张大爷我认识,是个实诚人,他的证明错不了。”他又翻到账本最后一页,看见夹在里面的小雪的画,拿起来展开,嘴角一下子弯了:“这是你家孩子画的?画得真实在,烘干炉、工人,还有‘我们都有活干啦’,比那些写得花里胡哨的报表还暖心。”

“是我女儿小雪画的,她每天都去厂里帮忙打包,说要当‘质量监督员’。”说起小雪,我心里软乎乎的,“她总说,爸爸的工厂能让大家都有活干,就是最好的工厂。”

李书记把画小心地夹回账本里,抬头看着我:“建国,公社给扶持资金,不是看谁的名头响,是看谁能真把事做好,能带动村民增收。你这厂虽然小,但每一步都走得实,比那些空喊口号的强多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了两下,秘书走进来,手里拿着个电话听筒:“书记,县物资局的电话,问今年山货收购配额给谁,他们那边有500斤的额度,还能按平价批100斤玉米,说是给带动就业的厂子优先。”

李书记接过听筒,简单说了两句,挂了电话,看向我:“物资局那边有好消息——500斤山货收购配额,还有100斤平价玉米,你厂里现在每月能消化多少山货?玉米用来给工人当口粮够不够?”

我心里一热,这正是工厂扩规模最缺的东西——之前因为山货收得少,烘干炉每天只能开半天,工人午饭也只能喝稀粥,有时候还得靠秀英从家里带红薯。“李书记,我们现在每月能消化300斤山货,500斤的配额够我们用到下个月,还能多雇5个村民;100斤玉米,正好够10个工人吃一个月,不用再让大家饿肚子干活了!”

“好!”李书记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长岭公社手工业扶持资金申请表》,拿起钢笔,在“推荐意见”栏里写了起来,笔锋刚劲:“该企业带动村民就业5人,月增收20元/人,山货收购价高于供销社,群众反映良好,建议给予扶持资金500元及物资局山货配额、平价玉米支持。”写完,他盖上公社的红印章,递到我手里,“你拿着这个,明天去县物资局办手续,就说是我推荐的,他们会优先给你办。”

我接过申请表,指尖触到纸上的墨迹和红印章,忽然想起前世——那年我在东莞开电子厂,为了拿到环保审批,托了三个人,花了两万块“好处费”,最后还是被卡了半个月;现在这张薄薄的纸,没花一分冤枉钱,却带着实实在在的政策温度,比任何“关系费”都珍贵。

“谢谢李书记!”我紧紧攥着申请表,心里满是感激,“要是拿到配额和资金,我一定再招5个困难户,优先招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让大家都能多赚点钱。”

“这就对了。”李书记点点头,刚要再说什么,办公室的门突然“砰”的一声被猛地推开,撞在墙上又弹了回去!

王老三像一头发疯的野猪般闯了进来,头发凌乱,眼睛赤红,手里死死攥着那张己经皱巴巴、还沾着点血迹的“县劳模”奖状。他根本不顾秘书的阻拦,首接冲到李书记桌前,奖状“啪”地一声拍在桌上,震得搪瓷杯都晃了几下。

“李书记!您不能这么偏心眼!”他扯着嗓子嚎叫,唾沫星子喷到了账本上,“我是县里评的劳模!是上了红榜的!他陈建国算个什么东西?一个赌鬼!二流子!谁不知道他以前输得连裤子都当掉了?现在装什么大尾巴狼?他开工厂?指不定背地里怎么克扣工钱、怎么糊弄乡亲们呢!”

李书记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像结了一层寒霜。他慢慢站起身,目光如刀般盯着王老三,声音不高却带着骇人的威严:“王老三,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王老三被李书记的气势慑了一下,但仍旧梗着脖子,指着我的鼻子继续泼脏水:“我说他以前就是个赌鬼!现在办厂也肯定不干净!李书记您可别被他骗了!谁知道他那账本是真是假?那些手印是不是他逼着村民按的?”

“够了!”李书记猛地一掌拍在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连炭火盆里的火星都溅起来几点。他胸口剧烈起伏,显然气极了。

“王老三!你给我睁大眼睛看清楚!”李书记一把抓起桌上的账本,几乎戳到王老三脸上,“这是陈建国一笔一笔记下来的!收谁的山货,付了多少钱,雇了谁干活,发了多少工钱,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后面还附着村民的签字手印!你告诉我,这怎么作假?!”

他又拿起张大爷的证明,手指用力地点着上面的字:“你再看看这个!张大爷快七十的人了,一辈子没说过谎!他证明建国收山货比供销社高出一毛钱!你呢?”李书记猛地转向王老三,目光锐利如鹰,“你的申报材料上说带动二十人就业,我派人去核实了,满打满算就三个!你还拖欠着人家半个月的工钱!你说你收山货是为村民着想,可你实际收购价压得比供销社还低五分钱!你这叫为村民着想?你这叫吸乡亲们的血!”

王老三的脸唰一下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还想狡辩:“我…我那都是暂时的…我是想等厂子办大了,以后肯定…”

“没有以后!”李书记厉声打断他,声音震得屋顶仿佛都在颤,“政策扶持不是给你画大饼、让你拿去吹牛骗人的!是给那些真正脚踏实地、为乡亲们办实事的人的!你顶着个‘劳模’的名头,干的都是些什么勾当?虚报人数,压价收购,拖欠工钱!你这是在给‘劳模’这两个字抹黑!是在给公社脸上抹黑!”

李书记越说越气,拿起桌上那张皱巴巴的奖状,痛心疾首地抖动着:“看看!看看这个!县里给你这个奖状,是鼓励你带头致富,不是让你把它当成招摇撞骗的护身符!王老三,你太让我失望了!你也对不起县里对你的信任!”

王老三被骂得彻底没了气焰,额头上的冷汗涔涔往下淌,攥着奖状的手抖得厉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张了几次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最终在死一般的寂静和李书记严厉的目光注视下,像只斗败了的瘌皮狗,灰溜溜地抓起他的奖状,连滚带爬地逃出了办公室,连头都没敢回。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李书记深吸了几口气,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带着余怒和些许疲惫。他沉默了一会儿,才对我摆摆手,语气缓和了下来:“建国,让你见笑了。踏实的,别被这种歪风邪气影响了。公社支持你这样的实干家。”

从公社出来时,阳光己经洒满了大院,我手里攥着申请表和500元扶持资金的批条,帆布包里的蘑菇干和糯米糕还带着灶火的余温。路过县物资局时,我特意拐了进去,办事的同志看见申请表上的红印章,笑着说:“你就是陈建国同志吧?李书记昨天还跟我们打电话,说你这厂办得接地气,能带动村民。500斤山货配额这月就给你留着,玉米下周就能拉走,到时候首接找我就行。”

回家的路上,路过村西的老槐树下,看见张大爷正带着几个村民修农具,他们看见我手里的批条,都围了过来。“建国,拿到扶持了?”张大爷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我家那小子刚跟我说,想去你厂里学烘干技术,你看行不?”

“当然行!”我笑着说,“下周玉米拉回来,咱就扩招5个工人,优先招家里困难的,您家小子要是想来,首接跟我说。山货配额也拿到了,以后收山货还按1.2元一斤,比供销社高0.1元,大家有多少就卖多少!”

“太好了!”村民们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嫂笑着说:“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要是厂里能扩招,他也想过来干,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推开家门时,院坝里飘着野鸡汤的香味,小雪正趴在石桌上画“新工厂图”,看见我,她立刻蹦着跑过来,小手里还拿着支蜡笔:“爸爸,书记爷爷同意了吗?我的画他喜欢吗?”

我把她抱起来,指着批条上的红印章:“喜欢!书记爷爷说,咱能盖新的烘干炉,还能让更多叔叔阿姨来上班,以后小雪的‘质量监督员’要管更多人啦!”

秀英从灶间跑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围裙上沾着点鸡汤的油星:“咋样?没跟人吵架吧?王老三没找事?”

我把500元钱递过去,又掏出物资局的配额单:“没吵架,还拿到了500元扶持资金,500斤山货配额,100斤玉米,下周就能拉回来。”

她的手一下子顿住了,锅铲“当啷”掉在石桌上,眼泪慢慢涌了出来,却笑着说:“以前你连跟村干部说话都不敢,现在却能为家里、为村里争这么多好处……我就知道,你真的变了。”

晚饭时,锅里的野鸡汤飘着新晒的蘑菇香,小雪捧着碗,跟我们说:“明天我要去工厂跟张奶奶说,咱们要盖新烘干炉了,还要招新工人,让大家都高兴高兴!”秀英往我碗里夹了块鸡肉:“你明天去拉玉米,我跟李嫂她们说好了,让她们来帮忙卸车,顺便看看新工人的岗位咋安排。”

收拾碗筷时,秀英忽然从背后抱住我,下巴抵在我背上,声音软乎乎的:“建国,以前我总怕你又变回以前的样子,怕你再去赌、再去喝酒,现在我不怕了——你心里装着这个家,装着村里的人,这样的你,比啥都可靠。”

我转过身,擦掉她眼角的泪,握住她的手:“以前是我浑,不懂‘踏实’俩字咋写,让你受了太多委屈。现在我才知道,靠政策、靠实在、靠身边的人,比啥都强。以后咱们一起,把厂办大,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晚上躺在床上,小雪己经睡熟了,小手里还攥着那幅“新工厂图”;秀英靠在我身边,手里拿着工厂的新规划表,用红笔圈出“新烘干炉”的位置:“500元扶持资金,300元用来修新烘干炉,100元买新的竹筛,剩下100元给工人做新工装;山货配额拿到后,每月能多烘200斤蘑菇,利润能再涨三成,年底就能给小雪买个新布娃娃了。”

我摸了摸她的头,在心里默念:“系统,下一步该怎么做?”

【系统提示:1. 本周内联系公社农机站,协助改造新烘干炉(可申请农机站免费技术支持,降低成本);2. 落实新工人招聘,优先录用贫困家庭(可凭招聘名单申请公社“就业补贴”,每人每月补贴5元);3. 与县物资局签订长期供应协议,锁定未来6个月山货配额与玉米供应;4. 王老三因虚报材料被公社约谈,短期无竞争力,但需警惕其联合其他村民散布谣言,可通过“公开收支明细”“邀请村民参观工厂”应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规划表上,将那红笔圈出的“新烘干炉”几个字映照得格外清晰。我的指尖轻轻抚过纸面,仿佛能触碰到秀英方才留下的温度。这一刻,前世那段惨痛记忆不由分说地涌上心头——那时在东莞,我盲目扩张电子厂,不懂政策,不接地气,更不听人劝,最终资金链断裂,机器被搬空,工人散去,只剩我一人在废弃厂房中对着一堆废铁发呆。

而眼前这张纸,不一样。它不只是一张规划表,更是秀英熬夜算出来的数字,是小雪用蜡笔认真描画的未来,是张大爷颤巍巍按下的手印,是李书记盖下的那个沉甸甸的红章。它从泥土里长出来,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和家人的信任。

我忽然明白了:这辈子要走的这条路,不是什么高深的“政治博弈”,更不是钻营取巧、巴结逢迎。它就是在政策指引下,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换支持。让乡亲们碗里多一块肉,让孩子脸上多一分笑,让秀英的眉头彻底舒展——这才是最实在的担当。

“明天先去农机站请人看烘干炉的场地,再跟李书记说招聘的事。”我轻声跟秀英说,“等新炉开了,咱们就把村里的老人都请过来,煮锅玉米粥,让大家都尝尝政策的甜,尝尝踏实日子的甜。”

她往我身边靠了靠,声音软得像月光:“好,我明天一早就去准备玉米,让大家都知道,跟着你干,有奔头,有盼头。”

月光下,帆布包里的申请表还泛着淡淡的墨香,上面的红印章像一颗定心丸,不仅稳住了工厂的扩张路,更稳住了一家人的心。这一世的“商业帝国”,不用靠投机取巧,不用靠钻营关系,靠的是政策的东风,靠的是身边人的信任,靠的是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的踏实——这样的路,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作者“墨白归鸿”推荐阅读《重生1975之万亿大佬打猎开局》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IE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1975之万亿大佬打猎开局 http://www.220book.com/book/MIE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