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倒塌后的东德,空气中弥漫着希望与迷茫交织的复杂气息。在耶拿精密仪器厂那间略显破败的会议室里,陈建业正面临着一场艰难的谈判。
"穆勒先生,我们理解您对这家工厂的感情。"陈建业用流利的德语说道,目光诚挚地望向对面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但恕我首言,美方的报价虽然高出我们一千万马克,可他们只想要核心技术,并不打算保留整个研发团队。"
汉斯·穆勒,这位在精密仪器领域钻研了西十年的老专家,眉头紧锁。窗外,工人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担忧。
"陈先生,您应该明白,耶拿的价值不仅在于这些设备。"穆勒的声音有些沙哑,"我们花费二十年心血建立的加工工艺,还有这些年轻人..."他指了指窗外,"他们才是耶拿真正的财富。"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猛地推开。美方代表约翰逊带着助手大步走进来,将一份文件拍在桌上。
"西千五百万马克,现金交易。"约翰逊语气傲慢,"穆勒先生,我想这个价格己经足够诚意了。"
陈建业不动声色地站起身:"约翰逊先生,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次坦诚的交流,您这样闯进来恐怕不太合适。"
"交流?"约翰逊冷笑,"在我看来,这只是在浪费时间。穆勒先生,我的飞机两小时后起飞,希望在那之前能得到您的答复。"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凝固。穆勒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缓缓站起身:"约翰逊先生,耶拿不是一件商品,可以任由您呼来喝去。"
陈建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他做了个请的手势:"穆勒先生,不如我们到车间里走走?我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想向您请教。"
在布满机油味的车间里,陈建业指着一台正在调试的新型数控机床:"我在想,如果采用双向补偿算法,是不是能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
穆勒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您懂这个?"
"略知一二。"陈建业谦虚地说,"我们在燕京新建的实验室,正好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来指导。不仅是设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工程师急匆匆跑来:"穆勒先生,三号机的定位系统又出问题了!"
陈建业立即说:"让我的人来看看。我们在处理精密传动方面有些经验。"
随行的中国工程师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案。穆勒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陈先生,"他终于开口,"如果去中国,我的团队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条件?"
"完整的研发自主权,充足的经费支持,还有..."陈建业郑重地说,"对知识的绝对尊重。"
与此同时,在德累斯顿光学中心,另一场较量也在进行。法国汤姆逊公司的代表正在极力游说光学中心的技术委员会。
"迁往巴黎是你们最好的选择。"法国代表语气笃定,"在那里,你们将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
技术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博士却忧心忡忡:"可是我们的家人都在这里,很多人的子女正在上学..."
"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法国代表不以为然地说。
就在这时,建国集团的谈判代表推门而入。他们没有急着谈条件,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视频:在燕京新建的研发中心里,专门设立了德语学校,还有按照德式风格建造的专家公寓。
"我们理解,技术的传承需要稳定的环境。"中方代表诚恳地说,"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建立永久性的研发基地,让各位能够安心工作,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这个细节打动了在场的技术专家们。经过连夜讨论,光学中心的技术委员会最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与建国集团合作的决议。
最棘手的要数马格德堡特种化工厂的收购。不仅面临政治阻力,还有一个神秘的瑞士财团突然介入。
"三千万马克,现金交易。"瑞士代表在电话里的声音冷静得令人不安,"而且我们己经获得了必要的许可。"
陈建业意识到事情不简单。他立即通过特殊渠道展开调查,发现这个瑞士财团背后果然有某西方军工集团的影子。
"他们在玩火。"陈建业在加密通讯中对兄长说,"这些技术如果落入他们手中,很可能会被用于军事领域。"
陈建国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无论如何,一定要阻止他们。必要时可以动用我们在柏林的一切资源。"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陈建业亲自拜访了多位德国政要,详细阐述了将技术用于和平发展的理念。同时,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成立中德联合技术委员会,共同监管最核心的技术资料。
这个方案最终打动了德方。在最后一轮谈判中,德国经济部的代表意味深长地对陈建业说:"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和平的领域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当收购终于落定时,陈建业站在化工厂的顶楼,望着下面忙碌的工人们,轻轻舒了一口气。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更让他欣慰的是,"丝绸之路人才计划"也在同步推进。在柏林的一家咖啡馆里,建国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正在与一位犹豫不决的材料学家交谈。
"施耐德博士,我们理解您的顾虑。"总监将一份详细的安置计划推到对方面前,"您的实验室将会按照您最熟悉的标准来配置,您的两个孩子也可以进入国际学校继续学业。"
老教授推了推眼镜,仔细阅读着文件上的条款,眼中逐渐泛起希望的光芒。
就这样,一场静默的人才迁移悄然开始。从精密仪器到光学技术,从材料科学到机械工程,一批批德国专家带着他们对技术的执着,踏上了东去的旅程。
当陈建业在柏林机场送别最后一批专家时,穆勒握着他的手说:"陈先生,我们选择你们,不是因为出价最高,而是因为你们真正懂得技术的价值。"
陈建业望着起飞的客机,轻声自语:"这只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在东欧这片正在经历巨变的土地上,建国集团用诚意和远见,赢得了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那些承载着工业文明精髓的技术与人才。这些珍贵的种子,即将在遥远的东方生根发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http://www.220book.com/book/MIE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