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战事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终于在前朝炸响。皇帝在朝会上宣布,突厥骑兵大举南下,己连破两座边城,守将殉国,北疆告急!朝堂之上,顿时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以兵部尚书和几位武将勋贵为首的主战派,力主调集重兵,痛击来犯之敌,扬大周国威;而以吏部侍郎(贤妃之父)、户部尚书及部分文臣为首的主和派,则强调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主张遣使和谈,以金银岁币换取边境安宁。
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休,皇帝脸色阴沉,未做最终决断,但己下令调遣京畿附近的部分军队北上增援。战争的阴云,瞬间笼罩了整个京城。
前朝的波澜,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了后宫。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宫廷,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和诡异。
周天瑜身处太医院静心苑,虽远离风暴中心,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股压抑的变化。前来探望或送东西的各宫太监宫女,行色匆匆,脸上少了往日的客套笑容,多了几分凝重和揣测。连王嬷嬷都变得异常沉默,每日除了例行公事,很少开口,似乎在观望风向。
周天瑜知道,这是关键时刻。贤妃一党绝不会放过这个浑水摸鱼的机会。他们主和的政治立场,与他们在后宫铲除异己的行动,很可能是相辅相成的。或许,他们想借战事紧张、皇帝无暇他顾之机,在后宫掀起更大的风浪,甚至……对她这个“碍眼”的公主,做最后的了断?
她必须比他们更快!
她再次通过鹿台石马,给周景轩送去密信,核心只有两点:一、不惜代价,动用安国公府的力量,查清贤妃之父吏部侍郎在“主和”背后的真实意图和联络网,尤其是与军中将领或边关大吏有无暗中往来;二、严密监视长春宫,尤其是贤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渠道,寻找可能发动攻击的迹象。
同时,她自己也加紧了行动。她以“康复需活动筋骨”为由,每日在太医院花园散步的时间更长,路线也更灵活,开始有意识地接近一些在太医院当值的低阶医官、药童甚至杂役,通过闲聊赏赐等方式,不动声色地打探消息。她需要编织自己的信息网,哪怕再微小。
这天,她在花园里“偶遇”了正在晾晒药材的姜德禄。姜德禄见到她,恭敬行礼,目光一如既往的沉稳。
“姜公公近日可好?”周天瑜示意他起身,语气随意。
“劳殿下挂念,奴才一切安好。”姜德禄垂手答道。
“北境战事吃紧,听说内府监也要赶制一批军械?”周天瑜看似无意地提起。
姜德禄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殿下消息灵通。确有此事,工部催得紧,日夜赶工。只是……军械用料、工艺,皆有严格规制,近来却有些……不合规制的要求,令人费解。”
不合规定的要求?周天瑜心中一动,追问道:“哦?是何要求?”
姜德禄犹豫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例如,制式弩箭的箭镞,要求多用熟铁而非精钢,虽节省成本,但破甲之力大减。又比如,部分皮甲要求以次等皮革充数……此等军械送往边关,恐……”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己经很明显。
周天瑜的心沉了下去。如果姜德禄所言属实,那这就是天大的事!有人在军需上做手脚,以次充好!这不仅仅是贪腐,这是在动摇国本,是在拿前线将士的性命开玩笑!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是户部为了省钱?还是……有更阴险的目的,比如故意让前线战事不利,以证明“主和”的正确性?贤妃的父亲,吏部侍郎,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消息太重要了!必须立刻告诉景轩!
她强压住内心的震惊,对姜德禄道:“公公恪尽职守,本王知晓了。此事关系重大,公公还需谨慎。”
“奴才明白。”姜德禄躬身道。
回到静心苑,周天瑜立刻写下密信,将姜德禄透露的军械问题详细写明,强调此事可能关联朝堂党争,让景轩通过安国公府的关系,务必暗中查证。
然而,就在她准备将密信送入鹿台暗格的当晚,静心苑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喧哗声!紧接着,是王嬷嬷惊慌失措的喊声:“殿下!殿下!不好了!长春宫……长春宫走水了!”
周天瑜猛地站起身,手中的密信差点掉落。
长春宫走水(失火)?在这个节骨眼上?是意外,还是……有人故意纵火,制造混乱,趁机行事?
她迅速将密信藏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无论这是不是阴谋,她都必须应对。
“走,出去看看!”她沉声道,带着翠微走出殿门。
只见远处长春宫方向,夜空被映红了一片,隐约可见火光闪烁,人声鼎沸,整个后宫都被惊动了。
混乱,己经开始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MK2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