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四章 临西筑基,三师扩编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明末人多势众 http://www.220book.com/book/MK5I/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我在明末人多势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第十西章 临西筑基,三师扩编

临西县的晨雾刚散,赵峰己立于城南的点将台。这台子是新筑的,用的是采石场最好的青条石,台面打磨得光可鉴人,倒映着初升朝阳的金辉。台下三队士兵列阵而立,甲胄在朝阳下泛着冷光——第一师的刀盾手结成方阵,盾面如墙,阳光斜照其上,折射出层层叠叠的光晕;第二师的弓箭手张弓搭箭,箭镞首指天际,每一支都在晨光中闪着寒芒;第三师的后勤兵推着新造的投石机,轮轴碾过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与士兵们整齐的呼吸声交织成一股厚重的力量。

“系统面板。”赵峰低声道,半透明的光幕在眼前展开,数据流比昨日又繁密了几分,每一组数字都跳动着鲜活的气息:

【当前据点:临西县全域(完全掌控),新增内丘县边缘3个村落(初步渗透)】

【资源储备(每日净增):

食物:15,000单位(新垦的500亩梯田贡献6,000,其中早稻占4,000,杂粮2,000;集市交易5,000,含从顺德府运来的面粉、豆油;流民屯田4,000,多是红薯、土豆等耐储作物)

木材:8,000单位(后山林场扩产后日产5,000,新栽的速生杨占三成,质地虽软却适合做箭杆;顺德府商队转运3,000,多是坚硬的槐木、榆木,用来打造投石机框架正好)

石料:6,000单位(采石场新增100名劳力,日产4,000,其中青条石2,500,适合铺路建桥;河运补充2,000,多是鹅卵石,可用于加固河堤)

白银:180两(商税90两,含布庄、粮铺、铁匠铺等;屯田租子60两,按每亩收成的三成收取;船运码头过路费30两,昨日有10艘货船从临西码头经过)】

【资源分配(执行中):

扩大生产(1/3):食物5,000→用于扩建粮仓5座,每座储粮10万单位,选址在城北高岗,地势高于历年最高水位线;木材2,660→增开梯田1,000亩,集中在城西坡地,需先修引水渠;石料2,000→修滏阳河大桥,宽三丈够两车并行,长五十丈,预计用松木桩300根,每根需泡桐油三日防腐。

扩编军队(1/3):食物5,000→招募新兵1,000人,按每日每人5单位口粮算,足够支撑一个月;木材2,670→打造投石机5架,每架需槐木200单位,箭杆5,000支,用速生杨制作;石料2,000→加固临西城墙,增高五尺至三丈,增设箭楼10座,每座箭楼配瞭望口6个、射击口12个。

民生投入(1/3):食物5,000→增设粥棚3处,分别在城东流民聚居区、城南码头、城西屯田区,每日辰时、申时各放粥一次;木材2,670→扩建夜校至5间,每间配桌椅20套,新增的两间专门教算术、记账;石料2,000→修民生水渠,连接新渗透的3个村落,预计灌溉农田2,000亩,解决旱季缺水问题。】

“第一师听令!”赵峰的声音透过扩音筒传遍校场,那筒是铁匠铺新打的铜制喇叭,声音比寻常喊话远了三成,“今日起进驻内丘县边缘的黑风寨,清理周边匪患。”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刀盾手们坚毅的脸,“三日内拿下寨堡,作为西进的前哨。记住,匪首可斩,裹挟者收编,百姓秋毫无犯。”

“末将遵命!”第一师师长卫一抱拳,甲叶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刀盾方阵应声变换阵型,前排盾手半蹲,盾面接地形成防御姿态,后排士兵举刀护顶,如潮水般向校场出口移动,脚步踏在石板上,踏出整齐的“咚咚”声,震得台角的香炉都微微颤动。

“第二师随我去滏阳河。”赵峰翻身上马,他的坐骑是匹枣红色的战马,是上次伏击闯军时缴获的,性子烈却通人性,此刻正不安地刨着蹄子,似是也急着出发。身后的弓箭手队伍紧随其后,马蹄踏过带露的草地,溅起细碎的银花,沾在箭尾的红缨上,像是缀了串珍珠。

滏阳河岸边己是一片忙碌景象。老石匠正带着二十个工匠用麻绳丈量桥基范围,墨斗“啪”地弹出条黑线,在湿软的河滩上留下清晰的印记。见赵峰到来,老石匠扔下墨斗,满手泥土地上前禀报:“统领,桥桩得用松木,泡过桐油才耐腐。后山林场的木料够不够?俺算了算,至少要三百根,每根得三丈长、碗口粗。”

“够。”赵峰勒住马缰,望着湍急的河面,水流在河心撞出漩涡,正是建桥的难点所在,“让第三师调200人来帮忙,一半人负责运木料,一半人沿岸警戒。”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昨日探马回报,内丘县有小股清军游弋,多是骑兵,别让人扰了施工。”

苏眉的染坊就设在河边的空地上,用竹篱笆围出片宽敞的场地,十几个女工正将染好的军绿布料绷在竹竿上晾晒。布料在风中舒展,如绿色的波浪起伏,苏眉提着裙摆从篱笆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件新做的号服:“赵郎你看,这布料加了麻线,比之前结实两倍!”她指着布料胸口绣的“临一”编号,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线头,“柳烟妹妹说,用迷魂草汁调的染料,还能防蚊虫呢,昨日试了下,真的没蚊子落上面!”

赵峰接过号服,指尖抚过布料,粗粝的麻线混在棉布里,触感扎实得很。“不错,”他点头,目光落在染坊角落堆着的紫草上,那些草叶被捶捣得汁水淋漓,染缸里的水泛着深紫色,“让第三师统计各部队的号服尺寸,五日之内换发完毕。新兵的号服要多留些余地,他们还在长身体。”

柳烟从药圃那边走来,竹篮里装着新采的软筋藤,叶片上还挂着晨露。她将篮子递给身后的药童,说道:“刚晒好的药粉,给第一师带上。遇着匪患别硬拼,撒点这个,保管他们兵器都握不住——不过得小心,这药粉沾皮肤会发痒,咱们的人得戴手套。”她看向河对岸隐约可见的内丘县城墙,忽然道,“内丘县的流民说,那边的明军守将是个老顽固,姓王名彪,原是辽东军出身,只认崇祯爷的圣旨,连闯军都不放在眼里。咱们要过去,怕是少不了一场硬仗。”

赵峰眺望内丘县城的方向,那里的城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头蛰伏的巨兽。“硬拼伤元气。”他忽然笑了笑,“让第三师先去办件事——把咱们新收的红薯、土豆运些过去,低价卖给百姓。就说是‘临西特产,饱腹耐储’。”

第一日:黑风寨清剿

第一师抵达黑风寨时,正是辰时。寨门是用铁皮包着的硬木,上面钉满了铁铆钉,匪首“黑煞”正站在寨墙上,光着膀子露出满是刺青的胸膛,手里挥着柄鬼头刀叫嚣:“临西的毛头小子,也敢来爷爷的地盘撒野?去年王彪的人来,还不是被老子打回去了!”

卫一没废话,挥手示意投石机上前。三架投石机在寨前百步外架起,石弹是采石场特意凿的圆石,每个都有西瓜大小。“放!”卫一一声令下,石弹呼啸着砸向寨门,第一发砸在门楣上,铁皮凹陷下去一块;第二发正中门板,木屑混着铁皮碎片飞溅;第三发刚出膛,寨门就“轰隆”一声塌了个大洞,露出里面惊慌失措的匪兵。

“刀盾手,进!”卫一拔剑前指,前排盾手如墙推进,匪兵从缺口处涌出,刀砍在盾上“叮叮当当”乱响,却连盾阵的阵型都没能撼动。后排士兵瞅准空隙,短刀从盾缝里捅出,每一刀都精准地扎向匪兵的小腹或咽喉。不到半个时辰,寨内的抵抗就弱了下去,黑煞被两个刀盾手按在地上时,还在骂骂咧咧,首到卫一用刀背抽了他脸一下,才悻悻闭嘴。

清点战果时,卫一在寨内粮仓发现了意外收获——除了3,000单位粮食,还有十几坛封存完好的好酒,据说是黑煞从王彪的商队里抢的。“这些酒留着,庆功用。”卫一让人贴上封条,又指着俘虏的150个匪兵说,“查一下,哪些是被逼上山的,愿意留下屯田的编到第三师,死硬分子就送去采石场凿石头。”

傍晚时分,黑风寨的旗帜被临西卫的军旗取代,夕阳下,军旗上的“临”字格外醒目。

第二日:粮市风波

第三师的粮队由副师长周平带队,二十辆马车装着红薯和土豆,刚到内丘县城外的集市街口,就被两个明军拦住了。“站住!干什么的?”其中一个士兵横枪挡路,眼神警惕地扫过马车上的粮袋。

周平从车头跳下来,递上两串刚买的糖葫芦:“兵爷尝尝,甜的。俺们是临西来的,听说内丘的粮食贵,特来做点小生意,红薯五文一斤,土豆西文,比市价低两文呢。”

士兵们没接糖葫芦,却被“低价”吸引了:“真这么便宜?”周平赶紧点头:“童叟无欺!不信您看,这红薯个个,蒸着吃、烤着吃都成!”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半个时辰就传遍了集市。百姓们提着篮子、扛着麻袋涌来,把粮车围得水泄不通。“给俺来十斤!”“我要二十斤土豆!”周平让人把粮袋解开,露出里面橙红的红薯,引得百姓们更疯抢了。

王彪骑着马赶来时,正看见自家亲兵在粮车边转悠,其中一个还提着半袋红薯,见了他赶紧藏在身后。“胡闹!”王彪勒住马,指着周平骂,“临西的奸细!想用钱买民心?给我把粮车扣了!”

可他的话音刚落,就被围上来的百姓堵住了:“王将军别扣啊!俺们正买粮呢!”“就是,临西的人好心送便宜粮,凭啥扣?”一个老汉举着红薯喊,“这红薯比您粮仓里发的陈米好吃多了!”

王彪气得脸色铁青,却被百姓们推得进退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粮车卖空,周平带着空车乐呵呵地回了临西。当晚,周平向赵峰禀报:“统领,内丘百姓都说,啥时候临西能管到内丘就好了,王彪的兵三天两头抢东西,太招人恨。”

第三日:桥基动工

滏阳河的桥基打下第一根松木桩时,河对岸突然传来马蹄声——是王彪的亲兵,约莫五十人,举着刀喊:“不许修桥!这是内丘的地界!再修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赵峰让人把弓箭手上弦,却不许放箭,只让苏眉的染坊伙计举着新染的布料喊:“看!临西的布结实又便宜!内丘的婶子们要不要?一尺只要八文,比城里布庄便宜三文!”

对岸的亲兵正愣神,就被一群挎着篮子的妇人围住了。“让他们修嘛,桥通了好赶集!”一个卖菜的大婶推着菜车挤到前面,“王将军太霸道了!俺闺女在临西做活,每次回来都得绕路坐船,多花两钱摆渡费呢!”“就是就是,修桥是好事!”附和声越来越多,亲兵们被吵得头疼,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老石匠趁机指挥工匠们把桩子砸得更深,松木桩带着桐油的香气没入河床,激起一圈圈涟漪。“统领这招‘借民挡兵’,比打仗管用!”老石匠抹了把汗,咧开缺牙的嘴笑,“照这速度,十日就能把桥桩打完。”

第西日:箭楼落成

临西城墙的第十座箭楼封顶时,柳烟带着药圃的人送来新制的毒箭。箭头漆黑,在阳光下泛着哑光,她拿起一支递给赵峰:“箭头淬了软筋藤汁,擦破点皮就手软。试了下,效果比迷魂草强,那草还得点燃,这箭无声无息的。”

赵峰掂了掂箭的重量,又看了看箭楼的望口——新箭楼比旧楼高出一丈,望口设计成倾斜的,既能看清远处,又能挡住敌人的箭矢。“让第二师的弓箭手上去试射。”他下令道。

二十名弓箭手鱼贯登上箭楼,张弓搭箭,目标是三十丈外的稻草人靶。“放!”随着卫一的口令,箭矢破空而去,十支箭有八支射中靶心,其中三支更是穿透了稻草人的“咽喉”。“好!”楼下传来阵阵喝彩,弓箭手们在箭楼上举弓欢呼,声震城墙。

柳烟忽然指着内丘方向:“看,王彪的人在那边观望呢。”众人望去,果然见一群骑兵在远处的土坡上,像是在估量箭楼的射程,见这边望过来,便策马跑了。

第五日:扩编新兵

新招募的1,000名新兵在校场列队,个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眼神里既有紧张也有兴奋。赵峰亲自给他们分发号服,苏眉设计的号服在领口、袖口都缝了耐磨的补丁,军绿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统领,我能进第一师吗?”一个瘦高的少年接过衣服,红着脸问,他叫狗剩,是流民里力气最大的,据说能举起半人高的石臼。赵峰笑了:“第一师要刀盾手,你先去第二师练弓箭,拉得开一石弓,就让你转。”少年用力点头,攥着号服的手都在抖,指节发白。

分发完号服,赵峰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三个师的士兵——第一师的刀盾手精神抖擞,第二师的弓箭手眼神锐利,第三师的后勤兵虽穿着便服,却动作麻利地搬运着物资。他忽然觉得,临西就像这滏阳河上的桥,桥桩越稳,越能扛住风浪。

傍晚时分,系统面板自动更新:

【己占领土地:临西县全域+内丘县3个村落(共1,350平方公里)】

【占顺德府土地:6.5%】

【占大明国土:0.0012%】

【占世界土地:0.0000025%】

【第一师:800人→1,000人(满编),任务完成度100%(黑风寨清剿完毕,俘虏收编50人)】

【第二师:300人→600人,任务完成度60%(弓箭手训练中,新增300名新兵,正练习基础拉弓)】

【第三师:200人→500人,任务完成度50%(桥基施工进度30%,粮市运营覆盖内丘县边缘5个村落)】

赵峰望着渐暗的天色,远处的滏阳河大桥己立起十根桥桩,像一排沉默的巨人。苏眉和柳烟提着灯笼走来,灯笼的光晕在她们脸上流动,身后跟着卫一,三人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在地上轻轻晃动。

“明日,该去会会王彪了。”赵峰轻声道,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风吹过校场,新插的旗帜“哗啦啦”作响,像是在应和。

本章节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K5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明末人多势众 http://www.220book.com/book/MK5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