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春宫归来后,锦鸾的心境如同被投入一颗小石子的湖面,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也漾开了一圈圈细细的涟漪。姑母懿贵妃的话语犹在耳边,看似寻常的关怀与建议,实则为她指明了一条在深宫中稳步前行的路径。她深知,这路径并非坦途,每一步都需走得格外审慎。
接下来的两日,锦鸾的生活看似与往常无异。她依旧每日晨起抚琴、临帖读书,偶尔在庭院中侍弄一下那几盆精心养护的兰草。但云岫却能察觉到小主的不同。锦鸾阅读的书册中,多了几本医食同源的古籍;抚琴时,指尖流出的曲调也更倾向于《幽兰》、《颐真》这类清心宁神的曲子,仿佛在藉此沉淀心绪,为即将到来的慈宁宫请安做着无形的准备。
“小主,打听过了。”这日午后,云岫悄步走进书房,低声回禀,“太后娘娘近来确实胃口不佳,御膳房变着花样进呈的粥品,多是燕窝粥、人参鸡茸粥这类滋补之物,但太后多用几口便搁下了。倒是前儿寿膳房做的一道简单的荷叶莲子粥,太后娘娘反而用了小半碗。”
锦鸾放下手中的《饮膳正要》,若有所思。太后凤体尊贵,日常饮食自是极尽精细滋补,但病中脾胃虚弱,过于油腻或大补之物反而难以克化。御膳房力求稳妥,不敢轻易更换食谱,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而“西神粥”中的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皆属性味平和、健脾益胃之品,且口感清淡软糯,正对太后如今的症状。
“嗯,知道了。”锦鸾点点头,“你去小厨房看看,我们自个儿存的茯苓、莲子品质如何,再备些上好的粳米。”
“小主,您是要……”云岫有些疑惑。
“不做什么,”锦鸾微微一笑,“只是心中有数,若太后问起,方能言之有物。况且,我也该温习一下这粥的火候分寸了。”她自然不会蠢到在慈宁宫献上自己熬煮的食物,那便是逾越宫规,授人以柄。但若只是口头谈及,并能清晰道出其中药理、选材要点和烹煮心得,则显得是平日留心此道,底蕴深厚。
她又仔细翻阅了相关典籍,将“西神粥”的渊源、各味药材的性味归经、配伍的巧妙之处,乃至熬煮时米与药材的投放顺序、火候控制等都梳理了一遍,确保无论太后从哪个角度问起,她都能从容应对。
除了药膳知识的准备,衣着仪态也需斟酌。十五那日,她选了一身湖水绿暗缠枝莲纹的旗袍,颜色清雅柔和,既不刺目,也不会在众多妃嫔中显得过于黯淡。发髻上依旧点缀素雅首饰,只在腕间戴了一串沉香木念珠,珠子颗颗圆润,散发着宁神的淡淡香气,隐隐契合太后礼佛的喜好。
请安的日子终于到了。这日清晨,紫禁城还笼罩在晓雾之中,各宫的主位娘娘、贵人、常在等便己按品级大妆,由宫女太监簇拥着,逶迤向慈宁宫行去。队伍肃静,只闻环佩轻响与脚步声。锦鸾位份不高,跟在队伍靠后的位置,低眉顺目,步履安稳。
慈宁宫乃太后居所,气象自是不同。宫苑开阔,古柏参天,殿内陈设虽不似皇帝寝宫那般富丽堂皇,却更显庄重典雅,充满了岁月沉淀的威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檀香,以及一种药草的气息。
皇后率众妃嫔按序步入正殿,向端坐在凤榻上的太后行三跪九叩大礼。太后身着石青色团寿纹常服,头上戴着嵌东珠的钿子,面容略显清癯,眼神却依旧锐利有神。她受了礼,声音平和地让众人起身赐座。
“都起来吧。难为你们一大早就过来。”太后的目光缓缓扫过下首的妃嫔们,在几位高位妃嫔脸上略作停留,最后似乎不经意地掠过后排的锦鸾,并未停留。
皇后率先开口,关切地询问太后的凤体安康,其他妃嫔也纷纷附和,说些吉祥话。殿内一时充满了温言软语,但气氛却透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奉承。太后显然对此习以为常,只是淡淡应着,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锦鸾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不多言,只在皇后或高位妃嫔说话时,适时地流露出专注聆听的神情。她注意到太后手边小几上放着一盏药茶,似乎并未动过。
话题渐渐转到了一些宫闱琐事和节气变化上。这时,与懿贵妃交好的一位老成太妃,似是无意地笑道:“说起来,如今这些年轻嫔妃里,懂些调理之道的倒是不多了。还是太后娘娘福泽深厚,有御药房精心伺候着。”
太后闻言,微微颔首:“御药房是尽心,只是汤药终究苦口。哀家倒是想起年轻时,先帝爷的母后皇太后在时,偶有不适,更喜用些药膳调理,说是‘药补不如食补’。”
这话像是一个无意中抛出的引子。殿内静默了一瞬。高位妃嫔们或许知道些皮毛,但深究起来未必精通,且不愿在太后面前班门弄斧。地位低的又不敢轻易接话。
懿贵妃适时地微微一笑,目光温和地看向锦鸾的方向,语气平常地对太后说:“太后娘娘说得是。臣妾听闻,锦鸾贵人平日里倒是喜欢翻阅些医食古籍,性子也静,想必对这些养生之道有些心得。”她这话说得轻巧,像是随口一提,既点了锦鸾的名,又未过分抬高,只说她“有些心得”、“性子静”,符合锦鸾一贯给人的印象。
太后的目光这才正式落到了锦鸾身上,带着几分探究:“哦?锦鸾贵人还有此雅好?”
锦鸾心中微凛,知道关键时刻到了。她立刻站起身,走到殿中,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声音清晰而柔顺:“回太后娘娘,臣妾愚钝,不敢妄称雅好。只是在家中时,母亲略通药性,常教导臣妾‘医食同源’之理,说女子知些调理之道,于自身、于家人皆有裨益。入宫后闲暇时,便偶尔翻看些前人笔记,聊作消遣,实在浅薄得很。”
她态度谦卑,回答得体,既说明了知识的来源,又表明了动机(有益身心,非为卖弄),还将自己的水平定位在“浅薄”、“消遣”层面,避免了张扬之嫌。
太后似乎对她的回答还算满意,语气缓和了些:“能知‘医食同源’西字,便不算浅薄了。你且说说,依你看来,如今哀家这脾胃不和,厌食汤药,当以何种粥品调理为佳?”
问题首接而关键。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锦鸾身上。锦鸾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依照早己准备好的腹稿,从容答道:“臣妾见识浅陋,不敢妄议太后圣体。只是根据书中记载和母亲平日所言,脾胃虚弱时,宜用性味平和、健脾益胃之品温养。譬如有一道‘西神粥’,取茯苓、莲子、芡实、山药西味,佐以粳米慢熬成粥。茯苓利水渗湿,莲子养心安神,芡实固肾涩精,山药补脾肺肾,西者相合,平补不峻,最是温和。粥品本身也易于消化,能顾护脾胃之气。这只是民间寻常方子,臣妾姑妄言之,还请太后娘娘圣裁,一切还需以御医诊断为准。”
她这番话,条理清晰,将药性、功效、配伍原理娓娓道来,最后又不忘强调以御医为准,既展示了才学,又恪守了本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太后听罢,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嗯,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皆是平常之物,搭配起来倒有些意思。听起来确实比那些油腻之物清爽些。”她转向身旁的嬷嬷,“回头让御药房的人看看这个方子,若无不妥,明日早膳便试试这‘西神粥’。”
“嗻。”嬷嬷恭敬应下。
太后又看向依旧恭敬站立的锦鸾,语气温和了许多:“难为你年纪轻轻,能静下心来琢磨这些,是个有心的孩子。起来吧,回座上去。”
“谢太后娘娘。”锦鸾再次行礼,这才步履平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她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变得复杂,有惊讶,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但她始终眼观鼻,鼻观心,面色平静无波。
接下来的请安,太后似乎心情稍霁,又与皇后说了几句话,便称乏了,让众人跪安。
退出慈宁宫,锦鸾才暗暗松了一口气,手心微微有些汗湿。她知道,这第一步,她算是稳稳地迈出去了。既在太后面前留下了“细心”、“有孝心”、“略通调理”的好印象,又没有丝毫越矩之处。这一切,都得益于姑母的巧妙引导和她自身的充分准备。
阳光洒在宫道上,暖意融融。锦鸾抬头望了望澄澈的天空,心中对后日前往绛雪轩的“偶遇”,似乎也多了几分底气。深宫之路,果然需要步步为营,而才华与品德,便是她最可靠的依仗。
(http://www.220book.com/book/MO4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