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北归砺刃 幽州棋局
离开酸枣联军大营,刘恒没有半分留恋。那场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的闹剧,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乱世,虚名远不如实利可靠。真正的根基,永远在自己的地盘上。
北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沿途盗匪蜂起,溃兵为患,更有一些得知刘恒携有缴获、企图杀人越货的地方豪强。然而,这些乌合之众在刘恒这支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且士气正旺的精锐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几场干净利落的反劫掠战斗之后,“幽州刘”的旗号成了沿途宵小绝不敢触碰的禁忌。
更重要的是,刘恒在酸枣“少年英雄”、“击破徐荣”的事迹早己传开,沿途郡县的中下层官吏和军将,对其颇有好感甚至崇拜,往往提供方便甚至率部来投。刘恒择其精壮者收编,队伍反而略有扩大。
当他终于率军重返幽州地界时,发现情况比他离开时更为复杂。
幽州牧刘虞对刘恒的归来表示了欢迎,对他酸枣立功之事大加赞赏,但眉宇间忧色更重。原因无他,公孙瓒与冀州牧袁绍的矛盾己彻底激化,大战一触即发。
原来,在刘恒南下期间,公孙瓒以讨董为名,不断向南扩张势力,与袁绍发生了多次冲突。界桥之战己然爆发(历史上界桥之战发生于191年,此处稍作艺术调整)!公孙瓒赖以成名的“白马义从”在界桥遭遇袁绍部下麹义率领的先登死士和强弩阵,遭遇惨败,大将严纲战死,白马义从损失惨重。公孙瓒被迫退回幽州,但实力犹存,与袁绍隔河对峙,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
刘虞本就厌恶公孙瓒的穷兵黩武,此刻更担心幽州被拖入与袁绍的全面战争深渊,生灵涂炭。他试图以州牧的身份调解、制约公孙瓒,但手握重兵的公孙瓒岂会轻易就范?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刘恒的归来,带着酸枣立功的声望和一支能战的生力军,立刻成了幽州内部权力天平上的一块重要砝码。无论是刘虞还是公孙瓒,都急于拉拢他。
刘虞第一时间召见刘恒,厚加赏赐,并暗示希望刘恒能站在自己一边,以“保境安民”的大义,共同制约公孙瓒的军事冒险。
几乎同时,公孙瓒的使者 also 快马赶到,带来重礼和许诺,希望与刘恒“携手共进”,一同对付袁绍,瓜分冀州,并暗示事成之后,幽州之地可与刘恒“共分之”。
面对双方的拉拢,刘恒保持了极大的冷静和战略定力。他深知,此刻绝不能轻易选边站。
对于刘虞,他表现得极其恭顺,满口“谨遵牧守教诲”、“保境安民乃第一要务”,承诺会严守防区,不主动挑衅,并再次送上大批粮草军械作为“贡赋”,赢得了刘虞的进一步信任和依赖。
对于公孙瓒,他则虚与委蛇,称赞其“抗击国贼(指袁绍?公孙瓒视袁绍为敌)之勇”,表示理解其处境,并“遗憾”地表示自己刚经历大战,兵疲粮匮,且需遵从刘幽州号令,暂时无法首接出兵相助,但愿意在粮草和情报上进行有限度的支持,保持“友好”。
他巧妙地扮演了一个“服从州牧、理解将军”的中间角色,左右逢源,实则两边都不真正得罪,也两边都不完全投入。
他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利用这宝贵的战略间隙,疯狂消化吸收酸枣之行的收获,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力量!
回到龙门亭根据地,刘恒立刻展开了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建设,堪称“北归砺刃”。
**一、 军事深化:从精锐到体系**
* **扩军与编练:** 兵力稳步扩充至五千人,实行更加严格的“府兵制”雏形: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分给土地(军功田),减免赋税,使其与根据地利益深度绑定。训练更加体系化,强调各兵种(步兵、弩兵、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
* **技术碾压:** “将作营”规模再次扩大,分为军械、农具、船舶(为未来谋划)等分坊。在刘恒的指点下,郑浑成功试炼出了第一批“炒钢”(灌钢法雏形),虽然产量极低,成本高昂,但打造出的兵器韧性和锋利度再上一个台阶!新型的“神机弩”(雷公弩改进型)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尝试三弓床弩的研制。甚至秘密成立了“火器研究组”,专门改进黑火药配方和爆炸装置。
* **情报升级:** “听风营”职能扩大,不仅收集情报,还开始尝试进行简单的舆论宣传和渗透策反。重点监控公孙瓒、袁绍、刘虞三方的动向,甚至尝试向中原和辽东地区派遣坐探。
**二、 内政夯实:从富足到强盛**
* **农业革命2.0:** 大力推广新式曲辕犁(刘恒根据记忆描述,工匠试验打造),深耕和效率大幅提升。兴修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挖掘陂塘,建造翻车(筒车),抗旱防涝能力增强。引进并推广耐寒的黍、麦品种,尝试两年三熟制。
* **工匠激励:** 颁布《工律》,明确规定工匠等级、待遇和奖励机制。对于有重大技术革新者,给予重奖甚至授爵。吸引了大批各地流亡工匠前来投奔。
* **教育启蒙:** 扩大“蒙学”规模,强制要求军中所有队率以上军官和工匠子弟入学。教学内容除了识字算数,增加基础几何、物理常识(杠杆、滑轮等)、地理图识,核心是灌输“忠诚、务实、创新”的理念。刘恒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简单的教材。
* **商业网络:** 组建更庞大的官方商队“平准营”,不仅与塞外部落贸易,也开始渗透进入青州、徐州,用优质的铁器、纸张(小规模试验生产)、药材换取粮食、布匹、海盐等战略物资。
**三、 人才汇聚:从流落到归心**
酸枣之行的名声效应持续发酵。越来越多不满中原混战、或怀才不遇的士人、工匠、甚至低阶武将前来幽州投奔。刘恒求贤若渴,由卢逊主持,建立了一套简单的考核选拔制度,量才录用。虽然暂时还吸引不到顶级的谋士猛将,但中层管理和技术人才得到了极大补充,统治体系日趋完善。
短短一年时间,刘恒的根据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口繁盛,仓廪充实,军力强盛,技术领先,俨然成了混乱北方一个秩序井然、充满活力的“世外桃源”。
然而,幽州的平静是短暂的。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刘虞无法容忍公孙瓒不断挑衅袁绍、将幽州拖入战火的行为,决定先发制人,集结州郡兵,准备讨伐公孙瓒!他自然想到了刘恒这支“忠于”自己的力量,派人持手令,要求刘恒率军前来汇合,共讨公孙瓒。
与此同时,公孙瓒也得到了消息,派使者紧急前来,以“清君侧”为名,要求刘恒与他联手,共击“昏聩无能、纵容袁绍”的刘虞,许诺事成之后,共分幽州。
抉择的时刻,终于到了。
是站在“大义”名分、但军事孱弱的刘虞一边?还是站在实力强悍、但名声不佳的公孙瓒一边?
议事厅内,所有核心成员的目光都聚焦在刘恒身上。
刘恒看着案上两份截然不同的命令,沉默良久。
他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冷静而锐利的光芒。
“刘幽州仁德,然非乱世之主。公孙瓒暴虐,终难容于天下。”
“幽州,需要一个新的主人。”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龙门亭的位置。
“传令全军,集结待命。”
“但不是去蓟城,也不是去右北平。”
“我们的目标,是这里——”
他的手指猛地向上一划,落在了渔阳郡与公孙瓒老巢右北平郡交界的一处战略要地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该我们登场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MOH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