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家灯火把中秋的月光揉成暖融融的糖,当饭香裹着月饼甜飘出千家万户的窗,有群人把身影嵌进边关的风雪里——他们踏过南沙的浪、踩过天山的霜,用靴底磨亮界碑上的“中国”,用目光织密边境的网。
这是边防军人的中秋,以坚守为墨,在千里边防线上写就最动人的“团圆”。
圆月里的牵挂:屏幕两端,把思念拉成跨山河的线
天山北麓的风,早把仲秋吹成了初冬的凉。
松拜边防连的营区里,月光像层薄纱盖在哨楼尖上,一级上士吕卓靠在宿舍床边,手机屏幕里的妻女,笑得比窗外的月亮还亮。
“你看咱闺女,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喊爸爸呢!”妻子的声音从屏幕里飘出来,吕卓赶紧把脸凑得更近——照片里穿粉裙子的小丫头,正踮着脚够相框,小手在他的脸上比划着。
他鼻尖一酸,想起归队前的那天:妻女陪他去拍全家福,女儿攥着他的手指不肯松,首到相机“咔嚓”一声,才把那帧笑容定格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等你长大,爸爸带你来边防看月亮,比家里的圆多啦!”他轻声哄着,心里早把对妻女的亏欠,酿成了守护边关的热望。
连队活动室的另一角,中士赵标的手机屏幕里,正映着陕西老家的石榴园。
红透的石榴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妻子刚摘完果子,指尖还沾着石榴汁:“咱日子就像这石榴,籽多甜也多!”她说着,剥了颗籽放进嘴里,甜笑晃得赵标眼睛发烫。
他知道妻子没说的话——国庆中秋凑一块儿,别家都团团圆圆,她却只字没提想念。
“等轮休的战友回来,我就申请休假,咱补过一个最热闹的中秋!”赵标抢在妻子开口前承诺,屏幕里的笑容,瞬间又亮了几分。
庞指导员的办公桌上,一封家书正躺着晒太阳。
信纸被得发皱,妻子的字迹像暖流:“你那边该下雪了,厚衣服提前找出来,别冻着。”
他指尖划过“冻着”两个字,想起昨晚视频时的画面:妻子眼底带着红血丝,说儿子半夜醒了非要听绘本,她抱着孩子熬到天亮。
他当时心疼得说不出话,只能在心里把对家人的愧疚,又加了一重对边关的责任——11个春秋,从新兵到指导员,他在边关送走过11轮中秋月,错过11次家的团圆,却把连队的兵,都当成了自家兄弟。
“我带儿子回娘家,你放心。”
屏幕里的妻子正收拾行李,庞指导员赶紧叮嘱:“证件放包里最外层,下火车记得买盒月饼。”
他早联系好妻子老家的同学接站,怕她带着孩子赶路不方便。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信纸和手机屏幕上,把两个“家”的牵挂,拧成了一根跨山河的线。
舌尖上的团圆:月饼与馕,把家的味道揉进军营。
巡逻队的脚步声刚落,下士刘钰池就从铁皮柜里抱出两盒月饼,莲蓉的甜香瞬间漫满宿舍。
“我妈寄来的广东老字号!”他笑着拆开包装,战友们立刻围了上来——这是刘钰池来连队的第西年,每年中秋,他的月饼都会变成全连的“心头好”。
中士侯向龙咬了一大口,甜得眯起眼睛:“去年中秋我值班,半夜哨位上冻得慌,就见你揣着月饼跑过来,说替我站会儿岗,让我趁热吃。”
风里的寒气还没忘,可刘钰池的笑容比月饼还暖。侯向龙总说,他对莲蓉月饼的执念,藏着小时候的故事:那年在广东打工的父亲中秋回家,带了盒莲蓉月饼,他和弟弟分着吃,甜得能记一辈子。
没想到随口一提的话,竟被刘钰池记了西年。
“吃一口月饼不想家!”看着月饼被战友们抢得精光,刘钰池心里比蜜甜。
他想起西年前的运兵列车上,母亲塞给他的那盒月饼——火车开动时,他咬了一口,甜里裹着不舍;可想到即将奔赴的军营,又甜里掺着向往。如今他才懂,团圆的味道从不是独一份,从家乡到军营,从母亲到战友,传递的温暖,早把军营酿成了另一个家。
炊事班的厨房里,上等兵刘景鹏正跟着班长张秀林揉面团,面粉沾得鼻尖都是白的。
“按你妈的方子来,咱跟她比一比!”
张秀林笑着把月饼模具递过去,刘景鹏赶紧点头——去年中秋他还在新兵连,心心念念母亲做的月饼,母亲就把配方一条一条发给了他。现在他要亲手做月饼,拍给母亲看,告诉她“在部队也能尝到家的味”。
厨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蒙古族护边员草克图抱着布袋走进来,热气裹着烤馕香扑了满脸:“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布袋里,撒满芝麻的烤馕还冒着热气,几桶奶茶香得勾人。
他身后的儿子阿音格,早就挽起袖子凑到面盆前:“张班长,我还学过做月饼呢!”
去年中秋的画面突然冒出来:刚大学毕业的阿音格跟着父亲来军营,盯着月饼模具好奇得不行,非要跟着学。
两人一个揉面一个压模,阿音格笨手笨脚把月饼捏成了“小胖子”,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如今他也成了护边员,跟着父亲巡边,跟着官兵过节,早把连队当成了家。“草原上过节,就是大家一起做吃的!”阿音格一边擀面皮一边说,厨房里的笑声,比奶茶还暖。
巡逻中的月光:界碑旁的脚步,踩出最踏实的团圆
中秋前的最后一次联合巡逻,庞指导员带着队伍出发时,月光刚好把山路铺成了银毯。
中士邸鹏辉走在队伍中间,枪握得稳稳的,这条巡逻路他走了七年,哪里有暗坑、哪里的灌木丛密,闭着眼都能说出来。
夜风裹着寒气吹过来,邸鹏辉紧了紧衣领,口袋里的手机震了震——是妻子的留言:“天冷加衣,别硬扛。”他嘴角弯了弯,结婚刚半年,妻子的“爱心留言”成了他巡边的动力。每次走在难走的路段,只要想起妻子的话,脚步就会轻几分、稳几分。
“前面有深水坑!跟着我的脚印走!”草克图突然开口,抢在庞指导员前面走到队伍最前头。
前段时间下过雨,灌木丛长得比人还高,暗坑藏在草里,稍不注意就会崴脚。他手里的木棍敲着地面,“咚咚”的声响在夜里传得老远,像在给队伍引路。
半小时后,391号界碑终于出现在月光里。
“中国”两个字被月光照得发亮,庞指导员掏出干净的布,蹲下身细细擦拭,连笔画里的尘土都没放过。
吕卓站在界碑旁,突然想起女儿——等她长大,一定要带她来这里,告诉她“爸爸守着界碑,就是守着你和妈妈的团圆”。
归营的路上,月亮始终悬在头顶,像个跟着队伍走的灯笼。上等兵刘景鹏走在队尾,抬头望着月亮,耳边仿佛又响起母亲的语音:“你说边关的月亮特别亮,我每次看月亮,就像看见你了。”他脚步轻快了些,心里想着:此刻母亲肯定也在看月亮,这就是最棒的“隔空团圆”。
回到营区时,天快亮了,炊事班的灯却亮着。
张秀林端着热粥走出来,粥香裹着暖意扑过来:“趁热喝,暖身子!”他还从蒸箱里拿出刚加热的自制月饼,分给每个人:“提前过中秋!吃饱了不想家!”
庞指导员咬了口月饼,甜香在嘴里散开。他走到瞭望塔下抬头望,月亮还挂在天上,比刚才更圆了。风还在吹,可他一点都不觉得冷——守着这方边关,守着界碑上的“中国”,就是守着千万个家的团圆。
群山不语:643级台阶上,藏着最动人的奔赴
南部战区的边防连驻地,秋风吹得树叶沙沙响,一级上士张杰站在哨位上,望着远山出神。
月光落在他的脸上,把刚毅的轮廓揉得柔和了些——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他又要在屏幕里和家人“团圆”了。
2012年冬天,张杰背着背包来到西南边陲,密林里的小路走了10多年,界碑旁的草青了又黄,他从懵懂新兵长成了边防老兵。
都说边防军人的心拴着两条线,一条连边关,一条系着家,张杰的线,一头拴着界碑,一头拴着妻子和儿子小沐晨。
“爸爸,中秋要教我做月饼!不然我不理你了!”前几天儿子在电话里的“命令”,还在耳边响着。
张杰笑着答应了,那是他家乡的规矩——中秋必做月饼,一家人围着面盆揉面,甜香裹着笑声,是最踏实的幸福。可前不久,他得知战友的妻子预产期提前,当即把休假名额让了出去:“你先回去陪嫂子,我这边能行。”
“班长,让嫂子带小沐晨来队探亲啊!”下哨路上,上等兵简鹏程的话点醒了他。
连队刚修缮了家属房,设施齐全,刚好能接妻儿来边关过节。
张杰当天就给妻子李洪佼打了电话,几天后,她真的带着儿子来了。
连队路口的风里,张杰早早等在那里,看见妻儿从车上下来,赶紧跑过去接过行李。小沐晨在妈妈怀里睡得香甜,李洪佼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眼里却闪着光——不足千里的路,她换乘了三种交通工具,走了近10个小时,可看到张杰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散了。
“嫂子好!”突然响起的问候吓了李洪佼一跳,抬头望去,官兵们整齐地站在营区门口,黝黑的脸上都是笑。原来张杰报告后,指导员就组织了欢迎仪式,想给她个惊喜。
小沐晨被笑声吵醒,趴在张杰肩上,伸手和官兵们击掌,咯咯的笑声飘得老远。
崭新的家属房里,电视、沙发、微波炉一应俱全,茶几上的野花是张杰一大早采的,还带着露水。
李洪佼眼眶一热,当晚就钻进炊事班,给官兵们做家乡菜——她懂边关的苦,想用一顿热饭,给这群守边的孩子添点暖。
巡逻那天,张杰带着妻子爬主峰阵地的台阶。
643级台阶,是官兵们每天执勤的路,刚爬到半山腰,天下起了小雨,湿滑的台阶让李洪佼不小心扭伤了脚。
张杰二话不说背起她,一步步往上爬:“平时巡边,扛着装备也得爬,这点不算啥。”李洪佼趴在他背上,听着他粗重的呼吸,贴着他发烫的后背说:“600多级台阶,是你的坚守,也是我的守望。家里有我,你安心守防。”
小雨停了,阳光照在界碑上,张杰把一条红绳手链戴在妻子手腕上。
李洪佼拍了张手链的特写,发在朋友圈:“所有奔赴都有意义,这里有我日夜思念的他。”
中秋那天,张杰准备好食材,兑现对儿子的承诺。小沐晨戴着小手套,学着爸爸的样子揉面,面团却总从指缝漏出来。
张杰笑着补面团,补着补着,月饼就变成了圆嘟嘟的“胖娃娃”,惹得李洪佼笑出了眼泪。
晚上,一家三口把“胖娃娃”月饼分给战友,小沐晨举着印有五角星的月饼递到张杰嘴边:“爸爸吃,甜!”
皓月当空,家属房的笑声飘出窗外,落在界碑上,落在巡逻路上。
对于张杰一家来说,这个中秋的月亮,比家乡的更圆;边关的甜,比月饼更浓——因为守着边,就是守着家;守着界碑,就是守着千万个团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九紫离火:战火破凡(http://www.220book.com/book/MPE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