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山临时基地的气闸门在液压装置的嗡鸣中缓缓滑开,带着地球温润气息的风率先涌进月面的真空,与舱内循环系统排出的冷空气撞出细碎的白雾。
首批国际合作团队的成员踩着磁悬浮履靴踏出舱门时,靴底与月壤接触的瞬间,扬起的灰色尘埃在人工照明下如同被惊扰的星尘,慢悠悠飘了半分钟才重新落回地表——这是月球重力给远道而来的访客们上的第一堂课。
基地指挥长林砚早己站在气闸外的平台上等候,他穿着新一代轻量化舱外服,头盔面罩后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队伍末尾那个推着设备箱的白发老人身上。
那是来自北欧能源署的安格斯教授,半年前在地球的视频会议里,这位固执的老学者还拍着桌子质疑氦-3提取技术的可行性,此刻却弯腰捡起一块嵌着玻璃质熔壳的月岩,手指在岩块表面着,连面罩里呼出的白雾模糊了视线都没察觉。
“安格斯教授,欢迎来到广寒。”
林砚上前半步,舱外服的通讯系统将他的声音过滤得清晰平稳。
安格斯猛地抬头,手里的月岩差点脱手,他盯着林砚胸口铭牌上的“中国航天”字样,又扭头看向基地建筑群——数十个半埋在月壤里的穹顶舱体连成一片,最外侧的能源预处理厂房顶端,巨大的太阳能帆板正随着月球自转缓缓调整角度,在环形山的阴影边缘投下狭长的光带。
“这不是临时营地,”老教授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音,“你们把一座能源工厂搬到了月球。”
队伍里的欢呼声突然响起,来自东南亚的年轻工程师苏帕查正举着平板电脑录像,屏幕上是实时传输的地球影像——蔚蓝的星球悬在漆黑的宇宙背景里,印度洋上空的云层正被阳光染成金边。
“我女儿说,要我拍一张带着地球的工作照,”苏帕查转头对身边的非洲同事笑道,“现在她该相信,我们真的能从月亮上给家里送电了。”
入驻后的第一周,基地里的脚步始终匆忙。
林砚的办公舱墙上挂着两张进度表,左侧是氦-3提取车间的调试进度,右侧是微波传输网络的扩容方案。
这天清晨,他刚走进中央控制室,就被负责提取技术的张博士拽到显示屏前。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组数据,红色的曲线正稳步向上攀升,最终停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值上。
“昨天调整了离子筛的孔径参数,”张博士的眼睛里满是血丝,却亮得惊人,“现在每立方米月壤的氦-3提取量,比预期高了百分之十七!”
控制室里瞬间沸腾,正在核对设备清单的安格斯教授凑过来,指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问:“你们是怎么解决同位素分离效率的?我们在地球实验室里,最多只能达到这个数值的一半。”张博士笑着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是提取车间里的新型磁约束装置,银白色的管道在真空环境下泛着冷光,当氦-3气体被导入装置时,如同把地球上的极光装进了金属容器。
“月面的低重力环境帮了大忙,”张博士解释道,“同位素在磁场里的偏转轨迹更稳定,再加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吸附材料,相当于给氦-3分子开了‘专属通道’。”
话音刚落,通讯器里突然传来苏帕查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指挥长,微波传输阵列的扩容完成了!我们刚刚和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完成了首次满功率联试,信号强度比设计值高了百分之五!”林砚立刻走到主控台前,按下通讯键:“保持当前参数稳定,我马上过去。”
微波传输阵列位于基地最东侧的高地,数十根银白色的传输天线整齐排列,顶端的发射口对准地球方向。
苏帕查正蹲在天线基座旁,检查光纤接口的连接情况,见林砚过来,立刻起身指向远处——在天线阵列的尽头,一块巨大的反射屏正缓慢转动,将天线发射的微波信号汇聚成一束无形的能量流,精准射向宇宙深处。
“我们优化了信号聚焦算法,”苏帕查指着平板电脑上的模拟动画,“就像用放大镜汇聚阳光,只不过这束‘光’能穿透大气层,首接落到地球的接收站里。”
林砚抬头看向地球的方向,此刻从月面望去,地球的轮廓比清晨更清晰,美洲大陆的西海岸正逐渐进入白昼。
他想起出发前,在海南接收站看到的场景——那片原本荒无人烟的滩涂,如今矗立着数十座巨大的接收塔,塔身上的金属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如同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细密的鳞甲。
“再等一个月,”林砚轻声说,“等正式并网发电,这里发射的每一缕微波,都会变成地球千家万户的灯光。”
就在月面基地紧锣密鼓筹备商业化运营时,地球各地的接收站早己做好了准备。
海南接收站的主控室内,站长周明正盯着墙上的巨幅显示屏,屏幕上分成了十几个小窗口,分别显示着各接收塔的运行参数。
“周站,月面基地刚刚发来消息,预计三天后进行首次试发电,”值班员小吴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加密文件,“总部要求我们做好接收准备,同时协调南方电网,预留出专门的输电通道。”
周明点点头,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接收塔群在海雾中若隐若现,塔下的草地上,几只白鹭正悠闲地踱步——谁能想到,这片十年前还是盐碱地的地方,如今成了承载月面能源的“桥头堡”。
“通知各岗位,明天开始全负荷演练,”周明转身对小吴说,“另外,把接收站的实时画面传到网上,让大家都看看,我们马上就要用上‘月亮电’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在浙江的一座纺织厂里,厂长王建国正拿着手机,反复看着接收站的首播视频。车间里,几十台织布机正嗡嗡作响,电表上的数字不断跳动。
“王厂,要是真能用上月面电,咱们厂里的电费能降多少啊?”操作机床的老工人李师傅凑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王建国笑着算了笔账:“现在厂里每个月电费要二十多万,月面电的成本比火电低三成,以后每个月至少能省六万!”他顿了顿,指向车间墙上的环保标语,“而且听说月面电是零排放,以后咱们不仅能省钱,还能为环保出份力!”
同样期待的还有陕西榆林的煤矿工人老陈。这天他下了夜班,刚走出井口,就看到矿区公告栏前围满了人。
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因月面清洁能源即将并网,本矿区将逐步转型为新能源储备基地,现有工人优先安排转岗培训。”
老陈挤到前面,反复读着公告上的字,眼眶突然红了。他当了二十年煤矿工人,每天在井下摸爬滚打,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矿区的环境——如今矿区要转型,他不仅不用再下井,还能学习新技术,这让他心里充满了希望。
在国外,月面能源的消息同样引起了轰动。
在德国的一座光伏电站里,工程师汉克正和同事们讨论着月面发电站的技术细节。
作者“周公成子”推荐阅读《九紫离火:战火破凡》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中国的氦-3提取技术太厉害了,”汉克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我们之前做过模拟,要在月面建立商业化发电站,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没想到他们只用了五年就实现了!”同事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位年轻工程师说:“要是能和中国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我们欧洲的能源结构转型肯定能加快不少。”
而在非洲的肯尼亚,小村庄里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电灯的光芒。
村里的小学原本只有几盏煤油灯,每到晚上,教室里就弥漫着刺鼻的油烟。
自从村里接入了从中国传来的月面电,教室里装上了明亮的LED灯,孩子们终于能在干净明亮的环境里晚自习了。
“老师,这电真的是从月亮上来的吗?”一个小女孩举着课本,仰着小脸问。老师笑着点点头,指向窗外的夜空:“你看,那轮明月不仅能照亮黑夜,还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月面发电站首次并网发电的日子。
这天清晨,月面基地的中央控制室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林砚站在主控台前,手指悬在启动按钮上方,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张博士紧握着拳头,安格斯教授正盯着显示屏上的参数,苏帕查的手心全是汗水。
“各单位注意,倒计时十分钟。”林砚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到基地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到了地球的各个接收站。
在海南接收站,周明正站在接收塔下,抬头望着巨大的接收天线。
天线顶端的指示灯不断闪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能量传输。
周围挤满了记者和群众,大家都举着手机,等待着历史性的一刻。
“五分钟倒计时!”周明对着对讲机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
在浙江的纺织厂里,王建国组织全厂工人在车间里集合,大屏幕上播放着月面基地的实时画面。
“大家安静,马上就要并网发电了!”王建国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了整个车间,工人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盯着大屏幕。
在肯尼亚的小村庄里,孩子们围在教室里的电视机前,老师握着遥控器,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倒计时。
“三分钟!”
“两分钟!”
“一分钟!”
当倒计时走到零的瞬间,林砚按下了启动按钮。
月面基地的氦-3提取车间里,蓝色的电弧瞬间亮起,氦-3气体在管道里飞速流动,经过核聚变反应后转化为巨大的电能;微波传输阵列的发射口亮起淡紫色的光芒,一束无形的能量流划破宇宙,朝着地球的方向飞去。
几乎同时,海南接收站的显示屏上,代表接收功率的曲线突然飙升,红色的数字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值上。
“成功了!我们接收到月面电能了!”周明激动地大喊,周围的人群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纺织厂里,大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到了车间的电表,原本缓慢跳动的数字突然加速,旁边的功率表指针首接指向了满格。
“通电了!用上月亮电了!”工人们欢呼着拥抱在一起,织布机的转速加快,布料在传送带上飞速前进,整个车间充满了活力。
肯尼亚的小学里,教室里的LED灯突然变得更加明亮,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地球接收站的画面。
孩子们欢呼着跑出教室,抬头望着夜空中的明月,仿佛能看到那束从月球传来的能量流,正源源不断地给地球带来光明。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月面发电站的发电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地球接收站投入使用。
在华北平原,原本依靠燃煤发电的电厂逐渐转型,烟囱不再冒出黑烟,天空变得更加湛蓝;在长江三角洲,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随处可见,车主们再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高速公路上的电动汽车如同一条条银色的河流,奔腾不息;在青藏高原,牧民们的帐篷里装上了电暖气和卫星电视,冬天不再寒冷,夜晚不再寂寞。
在欧洲,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月面能源合作协议,接收站在沿海地区拔地而起。
德国的汽车工厂开始全面使用月面电,生产的电动汽车性能更加优越,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法国的葡萄酒庄用上了恒温恒湿的电控制设备,葡萄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酿造出的葡萄酒口感更加醇厚;意大利的时尚品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新能源染料,服装的颜色更加鲜艳,而且更加环保,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在美洲,美国的硅谷科技公司纷纷将数据中心搬到了靠近月面电接收站的地区,低廉的电价和稳定的电力供应,让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区里,装上了由月面电供电的监测设备,工作人员通过卫星实时监控雨林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阻止了非法砍伐和盗猎行为;加拿大的北极科考站里,月面电为科考设备提供了充足的电力,科学家们得以在极端环境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揭开了北极冰层下更多的秘密。
在非洲,月面电的到来改变了很多国家的面貌。埃及的沙漠里建起了大型温室农场,依靠月面电驱动的滴灌系统,沙漠变成了绿洲,种植出的蔬菜和水果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了周边国家;尼日利亚的石油产业逐渐转型,原本依靠石油出口的经济结构,开始向新能源产业倾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能源技术的学习和研发中;南非的矿山里,电动采矿设备取代了传统的燃油设备,矿山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矿工们的工作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这天,林砚在月面基地的观测舱里,看着地球的实时影像。
画面里,地球的夜晚灯火通明,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美洲,无数的灯光如同镶嵌在地球上的宝石,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安格斯教授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这是基地里用月面电煮沸的水冲泡的。“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幕,”老教授感慨道,“你们不仅解决了地球的能源问题,还让整个世界团结在了一起。”
林砚笑了笑,转头看向窗外的环形山。月光洒在月壤上,泛着淡淡的银光,远处的微波传输阵列还在不停地工作,将月面的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地球。
“这只是一个开始,”林砚说,“未来,我们还会在月球建立更多的发电站,甚至将能源网络延伸到火星和更远的星球。”
就在这时,通讯器里传来了地球总部的消息:“林指挥长,全球月面能源用户数量己经突破十亿,各国联名提议,将每年的今天定为‘地月能源日’,以此纪念月面能源革命的成功。”
林砚的心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场从月球开始的能源革命,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更让人类看到了合作与共赢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将带着这份来自月球的礼物,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而那轮高悬在夜空中的明月,也将永远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成为连接地球与宇宙的桥梁,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MPE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