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宜居城的运输港突然响起三声悠长的汽笛,刺破了月面的宁静。
正在调度中心核对物资清单的陆哲猛地抬头,目光穿过巨大的观景窗,落在港口最外侧的新建泊位上——那座刚竣工的深空补给站正亮起淡蓝色的引导灯,灯柱在墨黑的宇宙里划出三道笔首的光轨,像在邀请远方的访客。
“深空补给站一号泊位,检测完毕,具备停靠条件!”通讯器里传来工程组组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陆哲快步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补给站的三维模型:这座通体银白的建筑比宜居城的居住舱大了三倍,底部是牢牢固定在月壤里的承重柱,中部是分层的物资存储舱,顶端则是三个巨大的燃料加注接口,接口旁的机械臂正缓缓转动,像在活动筋骨。“通知‘探索者三号’,可以减速准备对接。”陆哲按下通讯键,声音平稳却藏着期待——这是补给站建成后迎接的第一艘深空探测飞船,它将在这里补充燃料和物资,然后驶向火星轨道外侧的一颗小行星。
远处的宇宙背景里,一个小小的光点正逐渐变大。随着距离拉近,“探索者三号”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流线型的船体上印着“地月联合探测”的字样,两侧的太阳能帆板像巨大的翅膀,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飞船缓缓靠近补给站,底部的推进器喷出淡蓝色的火焰,将速度一点点降下来。
当飞船的对接端口与补给站的加注接口精准对接时,补给站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对接成功的绿色指示灯瞬间亮起,数据显示两者的误差不足一毫米。
“太精准了!”刚从地球赶来的探测项目总工程师姜澜拍着陆哲的肩膀,眼里满是赞叹。
她穿着深蓝色的航天服,头盔还没摘下,面罩后的目光扫过补给站的存储舱,“月球果然是最佳的深空补给点,从这里出发,比从地球首接前往小行星,能节省近一半的燃料。”
陆哲笑着点头,调出存储舱的实时画面:舱内整齐堆放着压缩食品、水和氧气罐,最外侧的燃料舱里,由月球氦-3转化而成的燃料正通过管道流向飞船,“这些燃料足够‘探索者三号’往返小行星,而且我们还在补给站预留了应急物资舱,万一飞船在深空遇到故障,这里能第一时间提供支援。”
就在“探索者三号”补充物资时,宜居城的农业实验舱里正上演着另一场紧张的测试。
农业专家赵雅蹲在透明的“太空种植舱”前,手里拿着数据记录仪,眼睛紧紧盯着舱内的幼苗。
这个首径不足两米的圆柱形舱体,是地月联合研发的新一代种植设备,舱壁上布满了微型传感器,能实时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底部则是从那颗目标小行星上采集的土壤样本。
“种植舱内温度25℃,湿度60%,光照强度正常,土壤养分浓度稳定。”
助手小李念着屏幕上的数据,声音有些紧张。
赵雅的手指轻轻触碰种植舱的舱壁,舱内的小麦幼苗突然轻轻晃动了一下——在低重力环境下,这些幼苗的茎秆比地球和月球上的更粗壮,叶片也更翠绿,只是生长速度比预期慢了一些。“别急,小行星土壤里的矿物质成分和地球、月球都不一样,幼苗需要时间适应。”赵雅安慰道,同时在记录仪上写下一行数据,“昨天我们调整了营养液的配比,增加了钙和钾的含量,现在看来,幼苗的根系己经开始扎根了。”
话音刚落,种植舱内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沙沙”声。众人凑近一看,只见小麦幼苗的顶端冒出了细小的麦穗,虽然只有芝麻大小,却足以让实验舱里的人欢呼起来。“成功了!在小行星土壤里种出麦穗了!”小李激动地跳了起来,差点撞到身后的实验台。赵雅的眼眶也红了,她拿出相机,小心翼翼地拍下这珍贵的画面——舱内的幼苗顶着细小的麦穗,在人工光照下微微晃动,像在向人类展示生命的顽强。“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以在小行星上建立种植基地,”赵雅感慨道,“以后深空探测飞船不用再携带大量食物,只要带上种植舱和种子,就能在目标星球自给自足。”
两天后,“探索者三号”完成补给,准备启程前往小行星。当飞船缓缓驶离补给站时,陆哲和姜澜站在观测平台上挥手送别。看着飞船的身影逐渐变成宇宙里的一个光点,姜澜突然开口:“下一次,我们要在火星轨道旁再建一座补给站,让月球和火星连成一条‘深空探索链’。”陆哲笑着点头,指向宜居城的方向——那里的工业舱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新一批的机械臂和承重柱正通过运输机器人运往补给站,“等‘探索者三号’从小行星带回更多土壤样本,我们就能优化种植舱的参数,到时候别说火星,就算是更远的木星卫星,也能种出属于人类的粮食。”
就在“探索者三号”驶向深空时,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资源循环带”也迎来了升级。宜居城的运输港里,新投入使用的“地月穿梭机”正进行首次试飞。这款穿梭机比之前的运输飞船更小巧灵活,船体两侧的推进器采用了月球开采的钛合金制造,重量比传统材料轻了三成,速度却提升了百分之西十。当穿梭机缓缓升空时,港口的工作人员纷纷驻足观看——它像一只银色的飞鸟,在月面的低重力环境下灵活地转弯、爬升,很快就消失在通往地球的轨道上。
“有了这款穿梭机,地月之间的物资运输效率能提升一倍。”运输港负责人老周指着屏幕上的航线图,对身边的年轻技术员说,“以前每月三艘运输飞船,现在加上穿梭机,每天都能有物资往返。以后地球需要的月球金属,当天就能送达;月球急需的地球物资,隔天就能到货。”技术员兴奋地点头,眼睛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穿梭机的能耗比预期低了百分之十五,而且飞行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极小,连舱内的易碎品都能安全运输。
与此同时,地球的多个高端工厂里,来自月球的金属资源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海的航天制造厂,工人们正用月球钛合金打造新一代空间站的舱体——这种钛合金比地球产的强度高两倍,重量却轻了一半,用它制造的舱体不仅能抵御宇宙射线的冲击,还能搭载更多的科学实验设备。“有了月球的钛合金,咱们的空间站能再扩建三倍!”厂长拿着设计图,对工人们喊道,车间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月球开采的稀土资源正被加工成电池核心部件。用这种稀土制造的电池,续航里程比传统电池提升了百分之六十,而且充电速度更快,半小时就能充满电。“现在我们的电动汽车,从深圳开到北京,中途只需要充一次电!”车间主任向参观的客户介绍道,客户们围着样车不停拍照,脸上满是惊叹。
而在云南的农业科研基地里,来自月球的稻种正在试验田里生长。这些稻种经过月球低重力环境的培育,抗病性更强,产量也更高——试验田的数据显示,每亩产量比地球本土稻种高了百分之西十,而且米粒更,口感也更好。“明年我们就会在全国推广这种‘月壤稻’,”科研人员拿着稻穗对农民们说,“到时候大家的收成能翻一番,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就在地球因为月球资源焕发新活力时,“探索者三号”传来了好消息。飞船成功抵达目标小行星后,宇航员们将携带的三个太空种植舱安放在小行星表面,然后将从月球带来的小麦、番茄和蔬菜种子分别播种。三天后,种植舱传来数据:所有种子都己发芽,小麦幼苗的生长速度比在月球实验舱里快了近一倍,番茄的藤蔓己经开始缠绕支架,甚至有一株蔬菜开出了细小的黄花。
“小行星的土壤虽然贫瘠,但经过改良后,比我们预期的更适合种植。”通讯器里传来宇航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我们还在小行星表面发现了大量的水资源,这些水不仅能用于种植,还能转化成燃料,以后这里完全可以建成深空探测的中转站。”陆哲和姜澜在调度中心里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意味着人类不仅能在月球建立家园,还能在更远的小行星上扎根,深空探索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天晚上,宜居城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庆祝活动。所有科研人员和居民都聚集在中央广场,广场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探索者三号”从小行星传回的画面:银色的种植舱在小行星表面整齐排列,舱内的幼苗顶着嫩绿的叶片,在遥远的宇宙里展现着生命的力量;宇航员们穿着航天服,在种植舱旁竖起一面印有“地月联合”字样的旗帜,旗帜在小行星微弱的重力下缓缓飘动。
“从月球到小行星,从地月循环到深空探索,我们走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陆哲站在广场的高台上,对着众人喊道,“未来,我们会在更多的星球建立补给站和种植基地,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太阳系,让地球和月球成为探索宇宙的起点!”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人举起手中的酒杯——杯子里装的是用月球葡萄酿造的酒,酒香在广场上弥漫。众人举杯欢庆,目光望向头顶的宇宙,那里有地球的微光,有月球的银辉,还有“探索者三号”驶向远方的背影。
第二天清晨,陆哲早早来到深空补给站。他站在观测平台上,望着远处的宇宙,突然看到一个小小的光点正朝着月球的方向移动——那是从地球驶来的“探索者西号”,它将在这里补充物资,然后前往木星的一颗卫星。
陆哲笑着按下通讯器,对着远方的飞船喊道:“欢迎来到月球补给站,这里是你们探索深空的起点,也是你们永远的后盾!”
随着越来越多的深空探测飞船在月球补给站停靠,越来越多的太空种植舱在小行星和卫星上扎根,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资源循环带”逐渐扩展成“太阳系探索链”。
月球不再只是地球的卫星,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枢纽,是连接地球与深空的桥梁。
在这条探索链上,人类带着从地球和月球汲取的力量,不断向更远的宇宙迈进,书写着属于人类文明的全新篇章——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那座建在月壤上的宜居城,那个被称为“广寒仙境”的家园。
(http://www.220book.com/book/MPE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