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车灯在校园内的小范围成功,其涟漪效应并未随着首批产品的售罄而停止,反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唐七七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是在系内乃至校内,唐七七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不再仅仅是那个成绩优异的“学霸”,或者动手能力强的“竞赛获奖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备社会价值产品的“实践者”典范。这种形象的转变,带来的最首接变化就是,她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得到的反馈更加深入和具有启发性,老师们似乎更愿意与她探讨一些超越课本的、更具前瞻性的想法。
这天下午,电路分析课的陈教授,那位一向严肃的老学究,课后特意将唐七七留了下来。
“唐七七同学,你那个车灯的项目,做得不错。”陈教授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依旧是平板的,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得的嘉许,“不局限于书本,能想到解决实际问题,这很好。”
“谢谢陈教授。”唐七七恭敬地回答。
“嗯。”陈教授沉吟了一下,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薄薄的、打着“内部资料”字样的文件递给她,“这里有一些关于国外在低压高效照明领域的一些最新动态和思路,虽然不涉及具体技术机密,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你拿去看看,注意保密。”
唐七七心中一震,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件。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几页纸,更是陈教授对她能力和潜力的高度认可,是一种学术上的接纳和引导。这份资料的价值,远超那五十元的技术资料费。
几乎在同一时间,她接到了李辅导员的通知,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正在筹备一个“学生科技服务社”,旨在组织有特长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校内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团委的老师点名希望唐七七能作为骨干成员加入,并负责电子技术应用这一块的工作。
这又是一个将她推向更广阔平台的机会。加入服务社,意味着她将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校内外的实际需求,面临更多样化的挑战,也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当然,这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唐七七没有立刻答应,她需要权衡。学业是根本,不能放松;“启明”项目的后续可能需要关注;位面农场的打理和系统任务也需要时间;还有与顾程旭的通信……她的时间似乎越来越不够用。
然而,她也深知,这些机遇如同阶梯,能帮助她走向更高的地方。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如何取舍。
晚上,她给顾程旭写信,详细讲述了近期发生的这些事情,包括成功的喜悦,也包括面临选择的困惑。在信的末尾,她写道:“……知识的世界仿佛刚刚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大门,门后道路纵横,每一条都充满诱惑。我知道无法尽览,需择一而深耕。然何为最优之选,尚需思量。盼君安好,亦盼指点迷津。”
将信寄出,她心中稍安。无论是否能有答案,倾诉本身就能带来力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MRA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