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样机在实验室的成功,给了唐七七极大的信心。但她深知,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与真实的农田相差甚远。土壤的质地、湿度、成分,以及多变的天气,都可能对“地温哨兵”的性能产生影响。她迫切地需要将样机带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测试。
机会很快再次降临。科技服务社计划组织成员,回访之前去过的那个市郊蔬菜生产大队,进行技术回访和进一步的义务劳动。唐七七立刻报名,并小心翼翼地将那个宝贵的“地温哨兵”样机,连同备用元件和工具,妥善打包好。
再次来到蔬菜生产大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作物生长的气息。唐七七找到了上次交谈过的那位年轻技术员,姓赵。她开门见山,拿出了经过实验室测试的“地温哨兵”样机,并展示了测试数据和记录。
“赵技术员,这是我根据上次您提到的需求,尝试做的一个简易的地温报警器。”唐七七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它结构很简单,成本也很低。插到苗床的土里,设定好温度,万一晚上温度降得太低,它就会叫,提醒人起来查看。”
赵技术员好奇地接过那个看起来颇为简陋的装置,翻来覆去地看。“就这么个小东西?真能管事?”他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怀疑。这也难怪,在这个主要依靠经验和感觉进行农业生产的年代,这种带着“电子”标签的小玩意儿,对很多农技员和农民来说,都显得过于新奇和不可靠。
“我们在学校实验室用冰水试过很多次,基本是准的。”唐七七没有过多争辩,而是提出了请求,“能不能……在咱们的一个育苗棚里,找个角落试试?就试几天,看看它在实际地里灵不灵。”
赵技术员看着唐七七诚恳而自信的眼神,又看了看那详细(虽然有些他看不太懂)的测试记录,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成!反正也不占地方。西头那个辣椒育苗棚,正好这两天我看天气不稳,心里也没底,就在那儿试吧!”
唐七七心中一喜,连声道谢。
在赵技术员的带领下,她来到了那个育满了嫩绿辣椒苗的塑料大棚。她选择了一个靠近边缘、被认为更容易受外界低温影响的苗床角落,小心翼翼地将“地温哨兵”的木质探杆插入土壤约五公分深(针对幼苗根系主要分布层),调整好双金属片的设定位置(对应约4摄氏度的报警阈值,辣椒苗比一般蔬菜更怕冷),然后接通了电池。
“这就行了?”赵技术员看着那个毫不起眼的小装置,问道。
“嗯,设定好了。如果晚上这里的地温低于4度,它就会响。”唐七七解释道,心里也有些忐忑。实验室的成功不代表田野的成功,万一在这里失灵或者误报,那对她的项目将是沉重打击。
接下来的两天,成了唐七七有生以来最焦灼的等待之一。她每天都要跟着服务社劳动,但心思却总飘向西头那个育苗棚。她不好意思频繁去查看,只能通过观察天气和向赵技术员侧面打听来获取信息。天气一首晴好,夜间虽有降温,但似乎并未达到临界点,“地温哨兵”一首沉默着。
这沉默,既让她松了口气(说明没误报),又让她有些着急(无法验证其有效性)。
(http://www.220book.com/book/MRA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