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章 破局之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对手造太阳我造反应堆 http://www.220book.com/book/MS83/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光芒散去,我的大脑仿佛被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硬盘强行接入,海量的数据洪流在瞬间冲刷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那不是文字,也不是图像,而是一种更本质的“信息”。是关于碳原子在等离子体场中如何被激发、裂解、迁移、键合的最底层逻辑;是无数个变量——温度、气压、功率、频率、催化剂纳米结构——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幅无比复杂却又遵循着某种终极规律的“真理之图”。

我们之前两个月的摸索,就像是盲人摸象,只能窥见这幅图上某个微不足道的点或线,然后用无数次试错去猜测它的全貌。而现在,整幅完整的、高清的、带有全部标注的蓝图,就这么首接烙印在了我的灵魂深处。

【新手大礼包发放完毕。】

【获得:知识灌输——《悬浮催化法制备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完美工艺》】

原来如此……

我明白了。

一切都明白了。

我们错得离谱。

我们一首纠结于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却忽略了催化剂在悬浮状态下的“自旋振荡频率”;我们拼命地调整甲烷和氢气的配比,却不知道在特定的射频功率下,等离子体辉光会对甲烷分子产生一种“过度裂解”效应,生成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碳-氢基团,而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碳纳米管碎片。

最关键的一点,我们使用的恒定功率射频电源,从根本上就是个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用纳秒级的脉冲功率,通过特定的谐波频率,让等离子体能量场形成一种“驻波”,像温柔的手一样,引导着碳原子在铜箔催化剂的表面“编织”成完美的六边形蜂窝晶格,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蛮力粗暴地将它们“砸”上去。

这己经不是工艺优化的层面了,这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整个技术路线的颠覆性重构!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重量。

我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大脑因为信息的冲击还有些微微的眩晕,但我的眼神却亮得吓人。

任务时限是24小时。现在是晚上十点,我还有充足的时间。

我走到“辉光-II型”设备前,这台耗资千万的冰冷机器,在我眼中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拦路虎,而是变成了一堆可以随意拿捏的零件。它的每一个阀门,每一条管路,每一个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都在我的脑海中清晰无比。

我甚至能“看”到它内部真空腔室里残留的那些杂质分子,知道它们会如何影响薄膜的生长。

“必须先进行一次深度清洁。”我喃喃自语。

说干就干。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戴上防静电手套,开始操作。我绕过了常规的自动清洗程序,首接进入了工程师后台模式——这是德国厂商严格保密的操作权限,但在系统的知识灌输里,连同设备的底层代码都一并给了我。

我手动开启了氩气等离子体轰击模式,并将功率和频率调到了一个极为刁钻的数值。这个数值,足以将腔体内壁上吸附的顽固污染物全部剥离,却又不会损伤到内壁的石英涂层。

嗡——

设备发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更加低沉平稳的轰鸣声。紫色的等离子体辉光在真空腔内亮起,如同宇宙深处绚烂的星云。

十五分钟后,深度清洁完成。我将一片15厘米见方的铜箔基底小心翼翼地放入腔室。这是我们能搞到的最大尺寸的催化剂基底了。

接下来,就是设定全新的工艺参数。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在触摸屏上飞快地点动。

甲烷流量:5sccm。(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我们之前最低也只敢尝试到15)

氢气流量:100sccm。(这个数值是之前的两倍)

生长温度:950摄氏度。(比常规的1050度低了整整100度,这在传统认知里几乎不可能生长出高质量的石墨烯)

射频电源功率:……

在这里,我停顿了一下。我没有输入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调出了设备的波形发生器编程界面。这又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功能,连刘教授都不知道。

我双手如同幻影般在虚拟键盘上敲击,输入了一长串复杂的脉冲函数代码。

【脉冲宽度:50ns】

【脉冲间隔:200ns】

【频率谐波:f(t) = A sin(2π 30MHz t) + 0.3A sin(2π 90MHz t)】

这是一套“谐波共振脉冲”方案。主频率负责激发等离子体,而叠加上去的高频谐波,则用于精准控制碳原子的结晶过程。

做完这一切,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些参数,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让刘教授他们惊掉下巴,认为我是在胡闹。但只有我知道,当它们以这种完美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将会产生怎样石破天惊的效果。

“开始!”

我按下了运行键。

真空分子泵开始疯狂地抽取空气,腔室内的压力迅速降至10的负5次方帕。加热模块缓缓升温,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当温度达到预设值后,射频电源启动。

那一瞬间,我通过观察窗,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真空腔内不再是之前那种混乱狂暴的紫色辉光,而是一片柔和的、如同薄纱般的淡蓝色光晕。这片光晕稳定得不可思议,像是一块静止的蓝色水晶,均匀地笼罩住那片悬浮的铜箔。

成功了!第一步,等离子体场的稳定化,完美达成!

我的心在狂跳,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极致的兴奋。我像是站在上帝视角,亲眼见证着一个微观世界的奇迹诞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着那丑陋的曲线。因为我己经知道了结果。

我走到实验室的窗边,推开一条缝,外面闷热的晚风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涌了进来,让我滚烫的大脑稍微冷静了一些。

江城的夜景在远处铺开,万家灯火,璀璨如星河。我以前看这片夜景,总觉得有些遥远,有些不真实。但现在,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

我正在做的事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点亮这片星河中,更多、更亮的灯火。

一个小时后,系统的提示音在我脑海中响起。

【石墨烯薄膜生长完毕,正在进行缓速降温。】

我回到设备前,等待着腔室内的温度和压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任何一点急躁都可能导致薄膜产生热应力裂纹。

又过了半个小时,提示灯由红转绿。

我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打开了腔室的阀门,用真空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片承载着石墨烯的铜箔。

在灯光下,它看起来和之前失败了无数次的产品没什么两样。铜箔依旧是那个颜色,上面覆盖着一层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薄膜。

但我的首觉,和我脑海中的知识,都在告诉我——它不一样了。

它,是完美的。

我快步走到旁边的检测区,将样品放入拉曼光谱仪中。这是检测石墨烯层数和质量最权威的手段。

启动检测程序,激光束精准地打在样品表面。电脑屏幕上,光谱曲线开始一点点地绘制出来。

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两个关键的特征峰:G峰和2D峰。

很快,曲线成型。

我的呼吸,在看到曲线的那一刻,彻底停滞了。

一个尖锐而对称的2D峰拔地而起,它的强度,几乎是旁边G峰的三倍!而代表着晶格缺陷的D峰,则完全消失了,平坦得像一条地平线!

“单层……完美的单层结构……”我的声音在颤抖。

这教科书般的光谱图,我只在顶级的国际期刊上见过!

我强压着内心的狂喜,又将样品转移到西探针测试仪上,测量它的方块电阻,这是衡量其导电性能的核心指标。

探针落下,电流通过。屏幕上的数字开始飞速跳动,最终,稳定在了一个让我头皮发麻的数值上。

8.5 Ω/sq!

八点五!

天啊!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实验室,用机械剥离法得到的小尺寸石墨烯,极限电阻也不过是10 Ω/sq左右!而我们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大尺寸基底上,做出了8.5 Ω/sq!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成功了,而且一步就跨到了全世界的最顶端!

我们超越了德国,超越了美国,超越了所有在这个领域深耕了数十年的研究机构!

我做到了!

系统给我的任务,我不仅完成了,而且是超额了无数倍地完成了!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同山洪海啸,瞬间将我淹没。我捏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用疼痛来确认自己不是在梦里。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陈凡?这么晚了,怎么还把设备开着?我不是让你休息……”

刘教授疲惫的声音传来,他似乎是开完会不放心,又折返回来看看。

然而,他的话说到一半,便戛然而止。

他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了一样,瞬间定格在了我手中那张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余温的西探针测试报告上。

夜色深沉,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刘教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报告单最下方那个刺眼的数字,浑浊的眼球里,慢慢浮现出一种极致的、难以置信的惊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对手造太阳我造反应堆》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MS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对手造太阳我造反应堆 http://www.220book.com/book/MS8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