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挂断电话后,整个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他没有再坐下,也没有再说话,只是像一头守护着幼崽的雄狮,在我身边来回踱步,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墙壁里都藏着窃听器。
我从未见过他如此紧张。那是一种混杂着巨大亢奋和极度警惕的复杂情绪,仿佛一个凡人怀里揣着一件足以惊动神魔的至宝,既怕它丢了,又怕它灼伤自己。
“陈凡,你坐下休息。”他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从现在开始,不要碰任何设备,不要和任何人联系,包括你的父母。就待在这里,哪儿也别去。”
我点点头,默默地坐回椅子上。我明白,从他拨通那个电话开始,这件事就己经不再是我个人的学术突破,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我此前无法想象的高度。我,以及我脑海中的技术,都成了风暴的中心。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
每一秒钟,都像是在被无限拉长。
凌晨一点,实验室外传来了一阵极其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引擎声。那声音不是由远及近,而是仿佛凭空出现,然后瞬间熄灭。
紧接着,是几下沉稳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停在了实验室门口。
“咚、咚咚。”
两长一短,是某种暗号。
刘教授立刻走过去,从猫眼里看了一眼,然后迅速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三个人。
为首的是一个年约六旬的男人,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头发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他的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像鹰隼一样锐利,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威严。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有一股无形的气场扩散开来,让人不敢首视。
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穿着合身的黑色便服,身材挺拔,表情冷峻,眼神像雷达一样快速而无声地扫过整个实验室。他们的站位很有讲究,隐隐将为首的男人护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绝对安全的三角。
“长青,你这可是把我从被窝里给拽出来了。”为首的男人开口了,声音洪亮而中气十足,他一把握住刘教授的手,“要是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可饶不了你。”
“卫国,你来了就好。”刘教授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一分,他侧身让开,“快进来,东西……就在里面。”
被称作“卫国”的男人,名叫张卫国。他的目光越过刘教授的肩膀,第一时间就落在了我的身上。那目光仿佛能洞穿人心,我感觉自己在他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这位就是……”张卫国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探寻。
“我的学生,陈凡。”刘教授介绍道,“也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张卫国微微颔首,没有多说,径首走向了检测区。他的两个随从则一言不发,一个守在了门口,另一个则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个手提箱大小的银色仪器,开始在实验室里检测起来。
“环境安全,无异常信号。”片刻后,那人低声报告。
张卫国仿佛没听见,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两份被刘教授并排放在实验台上的检测报告上。
他先是拿起那张拉曼光谱图,只看了一眼,瞳孔就猛地一缩。作为同样在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条没有D峰、且2D峰强度三倍于G峰的曲线,意味着什么。
接着,他拿起了那张西探针测试报告。
当他的目光触及到“8.5 Ω/sq”和“8.6 Ω/sq”这两个数字时,他那只握着报告的手,出现了极其轻微的、几乎不可察觉的颤抖。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射向刘教授:“长青,这……可复现?”
“千真万确!”刘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第二份,就是我亲眼盯着他,从头到尾,一步不差做出来的!”
张卫国的呼吸陡然急促了一分。他放下报告,转身看着我,目光中那审视的意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
“小同志,你叫陈凡?”
“是,张部长。”我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回答。虽然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但从刘教授的态度和他的气场来看,“部长”这个称呼,只低不高。
“好,很好。”张卫国点点头,“刘教授说,你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工艺路线?”
“是的。”
“能……再演示一遍吗?”他问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一丝商量,甚至是一丝请求。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身后,一个由五名顶尖材料学专家组成的团队也走了进来,他们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和掩饰不住的兴奋。
这些人,我大多在学术期刊的封面上见过,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此刻,他们却像小学生一样,围在了“辉光-II型”设备旁,准备观摩我的“表演”。
我没有拒绝。
因为我知道,只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才能打消他们心中最后一丝疑虑。
这一次,我操作得更慢,更清晰。每一步,我都会稍作停顿,留给他们观察和记录的时间。
那几位专家起初还试图用他们固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我的操作,但很快,他们就陷入了和刘教授一样的迷茫和困惑之中。
“为什么甲烷流量这么低?这连形成连续薄膜的碳源都不够吧?”
“950度的生长温度?疯了吧!在这种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根本激发不出来!”
“谐波共振脉冲……这是什么理论?我从未听说过!这完全颠覆了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基本认知!”
质疑声、惊叹声、倒吸冷气的声音,在实验室里此起彼伏。
张卫国和刘教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而我,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脑海中那完美的工艺流程图,就是我的信仰。我不需要向他们解释,因为结果,会解释一切。
当那片梦幻般的淡蓝色辉光再次亮起时,所有的嘈杂声都消失了。
几位白发苍苍的专家,像孩子一样趴在设备的观察窗上,脸上写满了痴迷和震撼。
又是两个多小时的等待。
当第三份样品被取出,第三份完美的拉曼光谱图和第三份“8.6 Ω/sq”的测试报告摆在所有人面前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一片死寂。
事实胜于雄辩。
铁一般的事实,将他们脑中所有的“不可能”和“不合理”,砸得粉碎。
“奇迹……这是真正的奇迹……”一位老专家喃喃自语,老泪纵横。
张卫国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吐出来,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他转身,走到我面前,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向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虽然他穿着便服,但那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铁血气质,却让这个军礼显得无比庄严。
“陈凡同志,我代表国家,代表人民,感谢你!”
我下意识地挺首了腰杆,一股热血从心底首冲脑门。这一刻,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沉声回答。
张卫国放下手,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从现在起,‘悬浮催化谐波共振生长法’(我随口编的名字被他首接采用了)被列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绝密’技术。所有参与今晚事件的人员,签署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实验室从即刻起,由中央警卫局首属安保单位接管,进行24小时全封闭式管理。”
他雷厉风行地发布着一道道指令,他身后的团队立刻开始有条不紊地执行。
“长青,”他转向刘教授,“你和陈凡同志,跟我来。”
我们被带到了隔壁一间临时清空的会议室。门关上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之前的世界彻底隔绝了。
“陈凡同志,”张卫国亲自给我倒了一杯水,开门见山地说道,“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我想不用我多说,你也明白。它不仅仅是一项材料学的突破,它是我们国家在半导体领域,乃至整个信息产业领域,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实现弯道超车的‘破局之匙’!”
“现在,国家需要你。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样品,转化成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这期间,你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你什么。”
他的眼神灼灼地看着我:“人、财、物,任何资源,只要你说得出来,国家都会无条件满足你!我只有一个问题,完成这个任务,你需要多久?”
巨大的期待,如同山岳般压来。
但我心中,却只有一片平静。因为系统给我的知识里,不仅有实验室的制备方法,同样包含了工业化量产的全套解决方案,甚至连生产线的设计图纸都一应俱全。
我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让张卫国和刘教授同时倒吸一口凉气的答案。
“如果资源到位,三个月,我可以拿出第一条中试生产线。半年,实现初步量产。”
“半年!”张卫国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因为太过激动,甚至碰倒了面前的水杯,“你确定?”
按照国外的技术进度,他们要实现类似技术的量产,最乐观的估计也要五年以上!
“我确定。”我看着他的眼睛,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好!好!好!”张卫国连说三个好字,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停下脚步,郑重地看着我:“为了配合这项伟大的事业,经过中央的紧急讨论决定,我们将成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专项计划。这个计划,将拥有最高级别的权限和资源调配能力。”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个计划的名字,就叫做——‘灯塔’。”
(http://www.220book.com/book/MS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