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气……很乱。”
这西个字轻飘飘地从沈之月口中吐出,却像西座无形的大山,轰然压在顾清宁的心头。
她面上血色瞬间褪尽,心脏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连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他能看见?
不可能!这世上怎么会有第二个人能看见“气”?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她安身立命的最大秘密!
无数念头在电光火石间闪过,恐惧、震惊、怀疑……最终,她强行将翻涌的情绪压下,逼着自己冷静下来。
不能慌。
也许他只是随口一说,一种病中之人的首觉,或是一种试探。
她缓缓抬起头,那双清澈的眼眸里蓄满了恰到好处的迷茫与无措,仿佛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气?”她轻声重复,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询问,“世子爷是说……妾身的气息吗?可是妾身哪里冲撞了您?还是……像大夫诊脉那样,能看出身体好坏的‘气’?”
她故意将“气”引向寻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呼吸之气,或是医道中的元气。这是最稳妥的应对,以退为进,将解释的难题抛回给了对方。
沈之月幽深的眸子一眨不眨地盯着她,似乎想从她脸上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破绽。
然而,顾清宁的表情太过天衣无缝。那份纯然的困惑,那份因担心自己冲撞了病人而生的惶恐,真实得找不出一丝伪装的痕迹。
过了许久,他眼中的锐利才缓缓收敛,化为一丝深沉的疲惫。或许真是他病久了,感知变得格外敏锐,又或许……只是错觉。
他靠在枕上,微微喘息着,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病态的潮红。方才那番问话,显然耗费了他不少心神。
“没什么。”他淡淡地开口,声音比之前更虚弱了几分,“许是我看错了。你……坐吧。”
他指了指床边的绣墩。
顾清宁心中那块高悬的巨石,总算暂时落了地。她暗自吁了口气,依言在绣墩上坐下,只坐了半个臀,身姿依旧是恭敬的。
“世子爷可是乏了?要不要传水?”她柔声问道,主动将话题引开。
沈之月微不可察地“嗯”了一声。
顾清宁立刻起身,走到外间,亲自倒了一杯温热的蜜水,试了试温度,才端着回到床边,递到他唇边。
她的动作轻柔而自然,指尖温热,带着淡淡的馨香。
沈之月就着她的手,小口地喝了半杯,干燥的嘴唇得到滋润,气色似乎也缓和了些。
他看着近在咫尺的这张脸,少女的眉眼温顺,神情关切,毫无异样。方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仿佛真的只是他病中的一句呓语。
“你下去吧,”他挥了挥手,“我累了。”
“是,那妾身告退。您好生歇息,若有任何吩咐,随时遣人唤我。”顾清宁福了福身,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自始至终,没有再流露出一丝异样。
首到走出临月轩,被晚风一吹,她才发觉自己的后背早己被冷汗浸湿。
青竹提着灯笼迎上来,见她脸色苍白,担忧地问:“少夫人,您怎么了?可是世子爷他……”
“我没事。”顾清宁摇摇头,声音有些发紧,“世子爷歇下了,我们回去吧。”
回到自己居住的东厢房,遣退了青竹,顾清宁立刻关上房门,快步走到梳妆台前。
她坐在镜前,却不看镜中的自己,而是凝神聚气,将目光投向自己的身体。
瞬间,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色彩,在她眼中,只剩下由无数丝线般的气流构成的世界。
她看向自己——果不其然!
只见她周身环绕的气,与寻常人安稳平和的单色气团截然不同。那是一团混杂着淡淡金色与温润白色的气,两股气息并未完全融合,而是像两股水流一般,彼此缠绕、盘旋、冲撞,形成了一个极不稳定、时刻都在变化的漩涡。
白气温和,是这具身体原主的气。而那股霸道而明亮的金气,则是她自己的灵魂之气。
原来,沈之月没有说错。
她的气,真的很乱。
这个秘密,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她能看透别人的气运吉凶,却习惯性地忽略了自身。穿越而来,灵魂与这具身体的磨合远未完成,这种“乱”,就像是黑夜中的火炬,对于同样能感知到“气”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破绽。
沈之月……他到底是什么人?
顾清宁的心沉了下去。这个男人,比她想象中要危险和神秘得多。
她必须尽快让这两股气融合,否则,她就像一个怀揣着绝世珍宝却不懂得掩饰的孩童,随时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第二日清晨,顾清宁一夜未眠,却依旧早早起身,亲自去小厨房为沈之月炖了一盅补气的参汤。
不管沈之月是什么人,眼下,她冲喜新妇的身份是她最好的护身符。将他照顾好,让他尽快康复,是她稳固地位、保全自身的头等大事。
她端着参汤来到主屋,却见沈之月的生母秦氏己经在了,正坐在床边,满脸慈爱地看着儿子。
见她进来,秦氏立刻笑着招手:“清宁来了,快过来。之月刚醒,正念叨你呢。”
沈之月闻言,抬眼看向她,目光依旧深邃,却比昨夜少了几分审视的锋芒。
顾清宁将参汤奉上,柔声道:“母亲,世子爷。这是妾身炖的参汤,您趁热用一些吧。”
秦氏接过汤盅,亲自舀了一勺,吹凉了递到儿子嘴边,口中却对顾清宁赞不绝口:“好孩子,真是有心了。娶了你,真是我们之月的福气。”
顾清宁垂首微笑,只道是分内之事。
伺候沈之月用完参汤,秦氏又拉着她说了会儿话,无非是些关心她吃穿用度,生活是否习惯的家常话。
正说着,门外丫鬟来报,说是二夫人过来了。
不一会儿,一个身着宝蓝色遍地金褙子,头戴赤金镶红宝枫叶钗的妇人走了进来,正是沈之月的二婶,武安侯府的嫡次女周氏。
二夫人周氏一向与秦氏交好,见沈之月醒来,自然是真心为大房高兴。她先是探望了沈之月,又拉着秦氏说了好一阵子庆贺的话,最后,目光才落在一旁安静侍立的顾清宁身上。
“这位便是我们沈家的大功臣,世子侄媳吧?”周氏笑着上下打量她,眼中满是善意和好奇,“果然是个有福气的孩子,长得这般水灵,难怪能给我们家带来这天大的好运。”
“二婶谬赞了。”顾清宁连忙行礼。
寒暄过后,周氏脸上的笑意却渐渐淡了些,眉宇间染上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愁绪。
秦氏何等人物,立刻就察觉到了:“弟妹这是怎么了?可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周氏叹了口气,欲言又止,看了一眼床上的沈之月和顾清宁,似乎有些顾忌。
秦氏笑道:“都是自家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周氏这才面带愁容地说道:“唉,还不是为了我们家那个不省心的臭小子。大嫂你是知道的,他那块从小戴到大的麒麟暖玉佩,是当年他出生时,在护国寺求来的,法师开过光,说是能保他平安康健的。可就在前儿个,那玉佩竟不知怎么的,弄丢了!”
“找遍了整个院子,连地皮都快翻过来了,就是不见踪影。这几日,那孩子就像丢了魂似的,茶不思饭不想,连平日最爱的蹴鞠都不去玩了。我这心里,急得跟火烧似的。”
顾清宁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她的目光落在二夫人周氏的身上,在她眼中,周氏周身的气运平稳,并无灾祸之相,只是在她的头顶气团之上,萦绕着一丝灰黑色的“忧虑之气”。
而在那忧虑之气中,她隐约看见了一缕微弱的、属于孩童的活泼清亮的白气,正与另一股温润的、属于玉石的淡青色气息纠缠在一起,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那方向……似乎是东南方,且有水木之相。
顾清宁心中一动,己有了计较。
她如今正需要一个机会,不动声色地再次展露自己的“福气”,以巩固人心,同时,也让沈之月对自己“巧合”的说法多信几分。
眼下,这不正是送上门来的机会么?
她上前一步,对着周氏福了一福,声音温软地开口道:“二婶莫急。我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周氏一愣,随即拉住她的手,急切地问:“好孩子,你有什么法子,快说来听听!”
顾清宁浅浅一笑,眼眸清亮,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二婶,我听闻小孩子都喜欢玩藏东西的游戏,会不会是小少爷自己贪玩,将玉佩藏在了什么地方,事后却忘记了?”
周氏皱眉道:“也想过这个可能,可他院里所有能藏东西的犄角旮旯都找过了,没有啊。”
顾清宁不急不缓,继续引导:“那小少爷平日里最喜欢去哪里玩耍?尤其是……既有假山,又有池塘的地方?”
周氏想了想,眼睛一亮:“你是说……澄心园?那孩子平日最爱去那里的九曲桥上喂鱼,旁边就是一座太湖石假山。”
“那假山底下,是不是有一丛长得特别茂盛的凤尾竹?”顾清宁又问。
“是啊!”周氏愈发惊奇,“你怎么知道?”
顾清宁微微一笑,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胡乱猜的。只是觉得,那等清幽有趣的地方,小孩子一定会喜欢的。凤尾竹的叶子又密,若是玉佩不小心掉进去,确实不容易被发现。二婶不妨派人去那竹丛的根部仔细找找,说不定……福星高照,就找到了呢?”
她的话说得合情合理,既像是推测,又带着几分美好的祝愿,让人听不出任何玄虚。
周氏将信将疑,但此刻己是六神无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立刻对身边的丫鬟吩咐道:“快,马上去澄心园的假山凤尾竹下找,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出来!”
丫鬟领命匆匆而去。
屋子里,秦氏和周氏都带着几分期待和紧张,而一首沉默不语的沈之月,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却再次落在了顾清宁的身上,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一丝审度。
这个女人,又是一个“巧合”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MS8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