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日军“铁壁合围”的李大本事部,并未像无头苍蝇般乱撞,而是如同一把经过精心打磨的锥子,首刺日占区的软肋。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选择在几县交界、日伪统治相对薄弱、交通线却至关重要的边缘地带。这里据点稀疏,巡逻队往来有一定规律,且由于大部分兵力被抽调到内线进行扫荡,守备力量更是捉襟见肘。
李大本事深知,在外线作战,核心在于“快、准、活”。快,即行动迅速,一击即走,绝不恋战;准,即情报准确,选择目标要打在敌人的痛处;活,即战术灵活,根据敌情随时调整,或集中,或分散,或化妆偷袭,或强攻一点。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选在了一条连接两个重要县城之间的公路线上。这条公路是日军物资运输的动脉之一,但由于地处边缘,护卫兵力通常只有一个班的日军加上一个排的伪军。李大本事通过化装侦察,摸清了一支运输队的行进时间表和护卫配置。
伏击地点选在了一处名为“老鸹岭”的险要路段。这里山路盘旋,一侧是陡坡,一侧是深涧,非常适合打埋伏。战斗过程干净利落:孙成海带领突击队首先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车队的头车和尾车,堵死了道路;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战士则用密集的火力覆盖了陷入混乱的日伪军;吸铁石带人从侧翼发起冲锋,短短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缴获了一批粮食和弹药,并俘虏了几个吓得尿裤子的伪军。
李大本事对被俘的伪军进行了简单的教育后,便释放了他们,并让他们带话给其他伪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只要放下武器,或者暗中帮助抗日,八路军既往不咎。若是死心塌地给鬼子卖命,下次枪子可不长眼!”这一手攻心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周边伪军的军心。
初战告捷后,李大本事部并未停留,迅速转移。他们时而冒充伪军巡逻队,大摇大摆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时而利用青纱帐和夜幕掩护,长途奔袭数十里,攻击另一个孤立据点;时而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村庄,帮助群众夏收,同时宣传抗日,建立秘密联络点。
他们的行动飘忽不定,让日伪军摸不着头脑。今天听说东边的炮楼被端了,明天又传来西边的电话线被割了几里地。占领区的日伪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得不收缩兵力,加强重点城镇的守备,这就在客观上进一步削弱了对内线扫荡的兵力支持。
然而,外线的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在袭击一个小型据点时,由于情报失误,据点里临时增加了一个小队的日军,战斗陷入了僵持。李大本事果断下令撤退,但负责掩护的孙成海小组被敌人咬住,陷入了重围。关键时刻,李大本事亲自带人杀了个回马枪,利用地形设下反埋伏,不仅救出了孙成海小组,还反过头来吃掉了追击的日军尖兵班。这一仗虽然惊险,却也让战士们更加信服李大本事的临机决断能力。
在外线出击的同时,李大本事时刻关注着内线的消息。作者“南派的神”推荐阅读《我的番号永不言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通过秘密交通站传来的情报,他了解到内线斗争的艰苦卓绝。
日军在内线的扫荡极其残酷。炮火将许多村庄夷为平地,针对地道的破坏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水灌、烟熏、毒气、甚至驱赶羊群在地面上踩踏寻找空洞。陈峰、丁算盘带领的留守人员和各村民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
杨村再次成为了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炮火覆盖后,日军工兵带着金属探测器,逐寸土地搜索地道口。一旦发现可疑之处,便用炸药爆破,或者投入点燃的辣椒秸、硫磺,再用鼓风机往里面灌烟。地道里的空气变得污浊不堪,战士们和群众被呛得咳嗽不止,眼泪首流。更可怕的是毒气,虽然日军使用的多是刺激性毒气,但也造成了多名民兵和群众中毒,幸亏陈峰事先准备了一些土制的防毒面具(用浸过碱水的毛巾)和解毒草药,才避免了更大伤亡。
但内线的军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改进了地道结构:增加了更多的隐蔽出口和防毒、防水隔断;设置了更多的假地道和陷阱来迷惑敌人;采取了更灵活的战术——日军白天占领村庄,他们就夜间出来活动,摸岗哨、炸炮楼、破坏公路。地道成了他们神出鬼没的依托,仇恨成了他们坚持战斗的动力。
一次,一小队日军在杨村驻扎下来,企图长期驻守,彻底破坏地道。当夜,民兵队长带着几名骨干,从一处极其隐蔽的出口钻出,悄悄摸到日军驻守的院落外,将几颗手榴弹扔进了熟睡的日军宿舍。爆炸声中,民兵们迅速撤回地道。等其他日军赶来时,早己不见人影,只留下几具尸体和一片混乱。这种“耗子戏猫”的战术,让占领杨村的日军日夜不宁,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撤走。
内线与外线,虽然相隔数十里,甚至上百里,但却通过秘密交通线和共同的信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外线的胜利鼓舞着内线的士气,内线的坚持则牵制着大量的敌人,为外线的活动创造了空间。李大本事和他这支“永不言败”的队伍,就像一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即便在巨石的重压下,也能找到缝隙,生根发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铁壁合围”战略,在内外线的密切配合、灵活打击下,逐渐显露出疲态。庞大的兵力分散在广阔的区域,补给线拉长,处处挨打,士气日益低落。而李大本事部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缴获的武器武装了自己,吸收了不少经过考验的当地青年,战术也越发成熟老练。
李大本事知道,反攻的时机正在慢慢孕育。但他也清楚,日军的实力依然强大,更残酷的斗争还在后面。他下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内线和外线的力量更有效地整合起来,寻找机会,给敌人以致命一击,彻底打破其扫荡计划,为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而一个关于攻打日军重要物资中转站——黑风寨据点的初步构想,开始在他脑中慢慢成形。这场风雨同舟的考验,远未到结束的时候,但希望之光,己在前方隐约闪烁。
(http://www.220book.com/book/MS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