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题,所有的数学建模部分,全部完成了。”周远平静地宣布,“剩下的就是根据这些模型和数据,把论文填充完整,再润色一下排版。方承学长,后面就交给你了。”
整个房间,安静了。
杜梁和方承手里的动作彻底停下,两人大眼瞪小眼,脸上的表情精彩至极。
“不……不是吧?”方承的嘴巴张成了o形,“这才十二个小时啊!哥!后面还有整整六十个小时呢!你就全搞完了?”
这可是国赛!
换做以前,他们团队能在七十二小时内把模型完整地做出来,再把论文勉强写完,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现在倒好,开局十二小时,直接王炸,内核部分全部通关
“牛逼……”杜梁憋了半天,最终只能吐出这两个字。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整个人都瘫在了椅子上。
最大的压力解除了。
剩下的论文工作虽然繁琐,但相比于烧脑的建模,简直不要太轻松。
有六十个小时来打磨一篇论文,这次国奖,稳了!
周远确实累了,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高度消耗。
他起身走到桌边,拿起早就凉透了的盒饭,面不改色地吃了起来。
冰冷的饭菜下肚,反而让他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他没有立刻去休息,而是鬼使神差地,重新打开了比赛的官方网站。
他的目光,落在了b题上。
“‘超导石墨烯充放电’问题的优化研究。”
他点开题目,仔细阅读起来。
这是一个偏向应用科学的题目,要求参赛者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创建数学模型,分析并优化一种新型石墨烯电池的充放电策略,以达到最佳性能。
石墨烯电池……
周远咀嚼着这个词。
他当然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一旦技术成熟,足以掀起一场能源领域的革命。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脑海里,那个被系统标注为“残破的电池文档”的东西。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一个“残破”的文档,又会厉害到什么程度?
怀着一丝好奇,周远下载了b题的全部附件,包括那几百兆的实验数据。
他一边对照着题目给出的数据,一边在脑海中调取那个“残破文档”里的信息。
一个个复杂的分子式,一条条闻所未闻的能量传导路径,在他脑中与眼前的实验数据相互印证。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窗外的天色早已漆黑如墨。
杜梁和方承在完成了论文初稿后,也扛不住疲惫,各自爬上床睡去了。
房间里只剩下周远笔记本计算机屏幕发出的幽幽白光。
他完全沉浸了进去,直到凌晨两点,大脑的疲惫感终于压倒了一切,他再也支撑不住,头一歪,就这么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
第二天,周远是被脖颈处传来的酸痛感给弄醒的。
他迷迷糊糊地抬起头,窗外已经透进了清晨的微光。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小床,杜梁和方承睡得正香,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看来昨晚他们也累得不轻。
周远揉了揉僵硬的脖子,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
屏幕亮起,显示的是他和杜梁、方承的三人小群。
他习惯性地向上滑动,想看看昨天的聊天记录。
滑过自己发的那些结果截图,滑过方承和杜梁的各种惊叹和彩虹屁。
忽然,他看到了比赛刚开始时,杜梁发到群里的一个压缩包。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赛题及附件zip】
下面还有一条消息。全网黑后,我靠讲课震惊学术界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全网黑后,我靠讲课震惊学术界最新章节随便看!
【b题的几个基础模型我也顺手搭了下,万一a题搞不定可以当备用。】
chapter_();
b题的模型?
周远的心头猛地一跳。
他昨晚研究了一夜,对所谓的“常规模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他点开了杜梁发的文档。
手机屏幕上,清淅地显示出了几个基于现有学术理论构建的石墨烯电池模型。
这些模型,正是学术界的主流,也是这次b题的出题基础。
然而,就是这些在当今世界属于前沿科技的模型,在周远的脑海里,却被系统无情地打上了一个标签。
“残破”。
周远拿着手机,呆住了。
一个巨大的冲击,在他的脑海里轰然炸开。
他终于明白了。
系统所说的“残破”,根本不是指文档本身不完整或者已损坏。
它的参照物,不是现今人类的科技水平!
而是那个文档所代表的,一个更高维度的,完整的,未来的终极技术!
在他眼里的前沿科技,在系统眼里,竟然只是“残破”的碎片!
这个认知,让周远浑身的血液都冲上了头顶。
他握着手机,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
周远把键盘往前一推,身体后仰,整个人陷进柔软的椅背里。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却并非空白。
那个神秘的系统,以及系统数据库里那个名为“残破的电池”的文档,再次浮现。
他总觉得,那个自称来自更高文明的系统,对蓝星文明的认知,似乎存在某种微妙的误解。
就象一个习惯了使用核聚变能源的人,突然看到有人在钻木取火,第一反应肯定是“落后”、“原始”。
但它可能没看懂,钻木取火这个行为背后,蕴含着对摩擦生热、能量转化的最朴素的物理学认知。
“残破的电池”……
周远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他有九成把握,这个文档指向的就是石墨烯。
在蓝星当前的科技水平下,石墨烯理论已经相对成熟,但大规模、低成本的制备和应用,始终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如果那个“残破”的文档,仅仅是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突破口……
那也足够了。
只要能将石墨烯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理论用途彻底破解,并拿出可行的理论模型,就足以掀翻整个行业的牌桌。
改变世界格局,有时候并不需要你亲手造出高达,你只需要写出那份对的说明书就行。
……
同一时间。
水木大学,13栋教程楼,301阶梯教室。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严肃到近乎凝固的气氛。
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教授,正用指关节不轻不重地敲击着面前的电子点名册。
他叫杨炎,水木大学数学学院的泰山北斗,以治学严谨、脾气火爆闻名。
他的课,无人敢逃。
但今天,偏偏就有人挑战他的权威。
“李文俊。”
杨炎的声音不高,却清淅地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无人应答。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不自觉地汇聚到屏幕上那个名字上。
李文俊。
一个在大一新生中堪称传奇的名字。
入学时便是省状元,顶着无数光环进来,开学后的几次摸底考试,更是以碾压性的优势把第二名甩得看不见尾灯。
(http://www.220book.com/book/MTT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