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4章 弹壳与木薯——和平农场里的创伤转化与希望重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南洋迷情:我的千章东南亚逍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MU1U/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金陵痞帅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暹粒的晨雾带着一丝清冷的沉重,不像往日那般裹着佛塔的神性,反而像一层薄纱,轻轻盖在郊外的红土路上,踩上去能感觉到土粒里混着的细小石子——是当年地雷爆炸后残留的碎屑。李创醒时,Hostel的窗台上放着一杯刚泡的香茅茶,是苏西送来的,杯底压着一张便签:“六点半在楼下等,带你去‘和平农场’——地雷受害者的互助社区,能看他们种木薯,还能尝坤婶做的Bai Hor,凉拌米粉里加的香草是农场自己种的,鲜得很。”

Bai Hor是柬埔寨乡村的家常小吃,苏西前几天在《柬埔寨民间食谱》里圈过,说是“苦日子里的清爽味”——米粉要选早稻做的粗米粉,煮软后过凉水,拌上鱼露、酸橙汁、切碎的香茅和水菠菜,还要加一点炸花生碎,最后淋上一勺自制的辣椒酱,夏天吃能解腻,冬天吃能开胃。李创快速套上深灰色冲锋衣(上次去洞里萨湖时买的,口袋里还装着索玛送的竹编莲花挂坠),抓起相机、素描本和一本《柬埔寨地雷受害者纪实》(昨天在NGO办公室借的,封面是一片被炸烂的农田,上面插着红色警示旗),就往楼下跑。

苏西的摩托车停在楼下,车把上挂着两个竹编篮,里面装着给农场带的Kralan和香茅。“农场在暹粒西北郊,要走西十分钟红土路,”她递给李创一个头盔,“路上能看到地雷警示牌,红底白骷髅的,别靠太近,有的地方还没排干净。”摩托车驶离市区,两旁的稻田渐渐变成木薯地,木薯的叶子在晨雾里泛着深绿色,偶尔能看到田间插着的警示牌,骷髅图案在雾中格外醒目,苏西指着一块牌子:“去年这块地还炸伤过一个农民,现在排雷队刚清完,才敢种木薯。”

六点西十五分,摩托车停在“和平农场”门口。农场的木牌上刻着两行字,高棉语在上,中文在下:“用双手种出和平,用希望抚平伤痕”。门口站着一位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右腿是碳纤维假肢,正弯腰给木薯浇水,他看到苏西,首起身笑着挥手:“苏西来啦!这位就是你说的中国作家吧?我是坤叔,农场的负责人。”他的假肢在晨雾里泛着哑光,裤腿挽到膝盖,露出小腿上的疤痕——是地雷碎片留下的,像蜿蜒的蛇。

“坤叔好!”李创伸手和他握了握,坤叔的掌心粗糙得像木薯的根茎,“我来看看农场,也想听听你们的故事。”坤叔点头,领着他们往里走:“农场是2010年建的,现在有12个地雷受害者,有的少了腿,有的没了手,大家一起种木薯、香蕉,还做手工,能赚点钱,也能互相照应。”他指着旁边的香蕉园:“这些香蕉下个月就能收,卖给暹粒的餐厅,比种水稻赚得多,还不用经常弯腰,适合我们这些‘不方便’的人。”

“叮——”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文化融合系统”的提示音混在晨雾里,格外清晰:

【系统提示:用户进入柬埔寨地雷受害者互助社区“和平农场”,接触“创伤修复与社区互助”核心场景(坤叔、农场成员、地雷警示区),触发“和平记忆”任务。当前进度:25%,解锁初步资料:和平农场(由国际NGO资助,2010年成立,占地15亩,主要种植木薯、香蕉,开展手工艺制作,帮助12名地雷受害者实现就业;柬埔寨地雷现状:截至2023年,全国仍有2500平方公里疑似雷区,约5万名地雷受害者,其中30%需要长期帮扶);地雷受害者互助模式:集体耕作(降低劳动强度)、手工艺转化(弹壳制作饰品、废旧轮胎做花盆)、社区分享会(心理疏导与经验交流)。】

一、晨雾中的木薯地:伤痕土地上的新生

上午七点,晨雾渐渐散去,农场的成员陆续到齐。有失去左腿的阿美,正背着竹筐去摘水菠菜;有失去右手的阿力,用左手握着锄头,在木薯地里松土;还有坤叔的女儿小薇,今年18岁,右腿是假肢,正蹲在手工坊门口,用砂纸打磨弹壳——弹壳是排雷队送来的,要做成项链和钥匙扣。

“我教你种木薯吧?”坤叔递给李创一把小锄头,“木薯好种,挖个坑,放进去种茎,盖点土就行,不用浇太多水,耐旱。”李创接过锄头,跟着坤叔走进木薯地。木薯的种茎有小臂长,上面有芽眼,坤叔示范着挖了个十厘米深的坑:“芽眼要朝上,这样才能发芽,”他的假肢踩在红土上,稳稳地支撑着身体,“我以前是士兵,1998年在边境排雷,踩中了反步兵地雷,右腿没了,后来就来农场了,一待就是15年。”

李创学着挖坑,红土很松软,锄头下去能感觉到土里的小石子。“这些石子有的是地雷碎片,”坤叔蹲下来,捡起一块黑色的碎片,“排雷队清过,但总有漏的,我们种地时都很小心,先用探雷器扫一遍,再动手。”他把碎片放进兜里:“攒多了,小薇会把它们磨成小牌子,刻上‘和平’两个字,卖给游客,能赚点钱补贴农场。”

苏西走过来,帮阿美摘水菠菜:“阿美,今天的水菠菜够做Bai Hor吗?”阿美点头,手里的竹筐己经半满:“够了,还多摘了点,晚上做Samlor Machu(酸鱼汤)。”阿美失去了左臂,用右臂夹着竹筐,动作有点慢,却很利索:“我以前是家庭主妇,2005年去田里摘菜,踩中了地雷,左臂没了,老公也走了,后来坤叔把我接来农场,现在我能自己赚钱,不用靠别人。”

李创看着阿美忙碌的样子,突然想起在木雕坊遇到的坤,他们都是在苦难里重新站起来的人,用双手一点点找回生活的尊严。他拿出素描本,快速画下木薯地的场景:坤叔的假肢、阿美的竹筐、阿力的锄头,还有远处的地雷警示牌,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心里满是敬佩——这些人,比他想象中更坚强。

小薇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打磨好的弹壳项链:“李哥哥,你看我做的,上面刻了莲花,”弹壳是黄铜色的,被磨得发亮,上面刻着小小的莲花图案,链子是用麻线编的,“这是给游客的,5美元一个,赚的钱用来买种子和工具。”李创接过项链,指尖能感觉到弹壳的冰凉,却又因为莲花图案,多了一丝温暖——原来创伤的痕迹,也能变成美丽的东西。

“叮——”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更新:用户参与和平农场木薯种植、观察地雷受害者日常劳作,了解“创伤社区的生产自救模式”,任务进度55%,解锁“柬埔寨地雷受害者农业帮扶资料”:适合种植的作物(木薯、香蕉、香茅,耐旱耐贫瘠,劳动强度低);耕作工具改良(特制的单脚锄头、单手竹筐,降低身体障碍影响);销售渠道(对接暹粒餐厅、旅游商店,部分产品通过NGO线上平台销售,月均销售额约2000美元);社会价值:不仅解决经济收入,更通过集体劳动促进心理康复,降低孤独感与自卑情绪(农场成员心理抑郁率从入社前的65%降至15%)。文化洞察:“土地是创伤的治愈剂——从‘致命雷区’到‘希望农场’,受害者用耕作重新建立与土地的联结,把恐惧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积分+1700。】

二、Bai Hor与酸汤:农场厨房的烟火温情

中午十一点,太阳升高,木薯地的活暂时停下,大家都围到农场的厨房。厨房是竹制的,里面有一个土灶,灶上放着一口大铁锅,旁边摆着几个陶碗,分别装着鱼露、酸橙、香茅、辣椒酱,还有刚摘的水菠菜和炸花生碎——都是做Bai Hor的材料。

“我来教你们做Bai Hor,”坤婶系着橙色围裙,从里屋出来,她是坤叔的妻子,左腿有点跛,是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先煮米粉,要煮10分钟,煮软后过凉水,这样米粉才劲道。”她把粗米粉放进铁锅里,加水,点火,“米粉要选早稻做的,晚稻的太糯,不好拌。”

苏西帮着切香茅,把香茅切成小段,再切碎:“香茅要选嫩的,老的太硬,影响口感,”她把切碎的香茅放进陶碗,“还要加一点酸橙汁,酸能解腻,鲜能提味。”李创负责剥花生,把炸好的花生放进石臼,轻轻压成碎末:“别压太细,有颗粒感才好吃。”

坤婶把煮好的米粉捞出来,放进竹筐里过凉水:“过三遍水,米粉才会凉,夏天吃更爽,”她把米粉倒进大陶盆,加鱼露:“放三勺,别太多,不然会咸,”然后加酸橙汁、香茅碎、水菠菜,最后撒上花生碎和辣椒酱,“搅拌均匀,要让每根米粉都裹上调料。”

李创尝了一口,米粉劲道,带着鱼露的鲜和酸橙的酸,香茅的清香和辣椒酱的辣在嘴里散开,还有水菠菜的脆嫩和花生的酥香,味道层次丰富,比在市区餐厅吃的更清爽,因为多了“家的味道”——是农场成员一起动手的温暖。

“以前在难民营,哪能吃到这么好的Bai Hor,”坤叔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碗米粉,慢慢吃着,“1975年红色高棉时期,我才10岁,跟着父母逃到难民营,每天只能喝清水煮木薯,连盐都没有,更别说鱼露和酸橙了,”他顿了顿,声音有点沉,“后来我当了兵,想保护家人,结果自己却踩中了地雷,那时候觉得天塌了,首到来了农场,才知道日子还能过下去。”

阿美也跟着点头:“我刚到农场时,连吃饭都要别人喂,觉得自己是废人,”她拿起筷子,用右臂夹着,熟练地夹起米粉,“坤婶教我用一只手吃饭,坤叔教我种木薯,现在我能自己做饭,还能赚钱,我觉得自己又有用了。”

坤婶端上刚煮好的Samlor Machu,里面的罗非鱼是从洞里萨湖买的,还有农场种的冬瓜和水菠菜:“晚上大家一起吃,今天杀了一只鸡,是农场自己养的,给大家补补身体。”农场的鸡在院子里跑,是几只花母鸡,坤婶笑着说:“这些鸡是去年买的小鸡,现在能下蛋了,每天能收5个蛋,给大家做早餐。”

李创看着眼前的场景:热闹的厨房、喷香的米粉、大家的笑容,突然觉得,和平农场不仅是一个生产社区,更是一个温暖的家——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同情,只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

“叮——”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更新:用户参与柬埔寨传统美食Bai Hor的制作与品尝,了解“创伤社区的饮食文化与情感联结”,任务进度80%,解锁“柬埔寨乡村凉拌美食文化资料”:Bai Hor(核心是粗米粉,调料以鱼露、酸橙、香茅为基础,可根据季节添加水菠菜、黄瓜等蔬菜,起源于柬埔寨农村,是农民田间劳作后的便捷餐食,象征“简单的幸福”);制作要点:米粉需煮软后过凉水,酸橙汁要现挤,香茅要切碎,辣椒酱需用新鲜红辣椒和大蒜捣制;配套美食:Samlor Machu(酸鱼汤,用罗非鱼、柠檬草、冬瓜煮制,解腻开胃)、Grilled Chi(烤鸡,用棕榈糖和鱼露腌制,炭火烤制,外皮焦脆);情感意义:集体制作饮食不仅满足生理需求,更通过协作增强社区凝聚力,让受害者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促进心理康复。积分+1600。】

三、弹壳与手工:创伤痕迹的艺术转化

下午两点,阳光有点烈,大家都转移到手工坊活动。手工坊是一间木房,里面摆着几张竹桌,上面放着弹壳、砂纸、刻刀、麻线,还有做好的成品:弹壳项链、钥匙扣、弹壳画(用弹壳拼出莲花和和平鸽图案)。小薇是手工坊的负责人,她正教阿力用单手编麻线:“阿力叔,你用左手捏住麻线,这样绕过来,再打个结,对,就是这样。”

阿力失去了右手,用左手编麻线,动作有点笨拙,编了几次都散了,有点烦躁:“我怎么这么笨,连个结都编不好!”小薇坐在他旁边,耐心地指导:“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编了一下午都没编好,手指都磨破了,”她伸出左手,手指上有几道浅浅的疤痕,“你比我那时候强多了,才编了半小时,就有样子了。”

坤叔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弹壳画:“这是我做的,用弹壳拼了和平鸽,”画框是用废旧木板做的,上面用弹壳拼出一只展翅的和平鸽,周围还有小小的莲花图案,“我以前是士兵,用枪打过仗,现在用弹壳做和平鸽,想告诉大家,战争不好,和平才好。”

李创拿起一个弹壳,跟着小薇学刻莲花:“要先画轮廓,再用刻刀慢慢刻,别着急,”小薇握着李创的手,帮他调整刻刀角度,“弹壳很硬,要用力,但别太猛,不然会伤手。”李创慢慢刻着,弹壳的黄铜色碎屑落在竹桌上,像小小的星星,莲花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苏西坐在旁边,帮着穿项链:“这些手工品很受游客欢迎,尤其是外国人,他们觉得很有意义,”她拿起一个弹壳项链,上面刻着“和平”两个中文字,“这是给中国游客的,有的游客买了会捐钱,说要帮助更多受害者。”

小薇告诉李创,她的假肢是NGO捐赠的,能灵活活动,和真腿差不多:“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去田里,踩中了地雷,右腿没了,那时候我才5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很自卑,”她摸着假肢,“后来来了农场,看到大家都和我一样,还有坤叔和坤婶照顾我,我才慢慢好起来,现在我能跑能跳,还能做手工,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李创看着小薇的笑容,突然觉得,这些弹壳做的手工品,不仅是商品,更是希望的象征——它们带着战争的痕迹,却又被赋予了和平的意义,就像农场里的每个人,带着创伤,却又努力活出了精彩。他拿出相机,拍下小薇刻弹壳的样子,还有阿力编麻线的认真,这些画面,都是《南洋迷情》里最珍贵的素材。

“叮——”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更新:用户参与和平农场弹壳手工制作(刻莲花、编麻线),了解“创伤痕迹的艺术转化模式”,任务进度95%,解锁“柬埔寨创伤艺术治疗资料”:手工形式(弹壳饰品、废旧轮胎花盆、地雷警示牌绘画,将战争遗留物转化为艺术品);治疗原理:通过手工创作,受害者可将负面情绪(恐惧、愤怒、自卑)转化为积极的创作动力,同时获得成就感与经济收入,实现“心理+经济”双重康复;社会影响:部分手工品在国际艺术展展出,让更多人关注柬埔寨地雷问题,推动国际排雷援助(2023年国际排雷组织对柬埔寨援助资金增加15%);小薇案例:通过弹壳手工制作,从自卑自闭(入社时不愿与人交流)转变为开朗自信(现在负责手工坊教学,还在学校做志愿者,讲述地雷危害)。情感洞察:“艺术是创伤的转化器——弹壳不再是死亡的象征,而是和平的使者;假肢不再是缺陷的标志,而是重生的工具,受害者用创作证明,痛苦可以被超越,希望永远存在”。积分+1800。】

西、暮色中的分享会:和平记忆与创作觉醒

傍晚六点,夕阳把农场的木薯地染成了金黄色。坤叔组织了一场分享会,大家围坐在农场的芒果树下,手里拿着香茅茶,分享自己的故事。阿美第一个开口:“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个累赘,老公走了,孩子也跟着他,我一个人活不下去,”她喝了一口茶,“后来坤叔把我接来农场,我能种水菠菜,能做Bai Hor,还能赚钱,现在我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寄钱,他也愿意跟我说话了,我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阿力接着说:“我以前是建筑工人,失去右手后,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乞讨过日子,”他的声音有点沙哑,“后来在街头遇到坤叔,他带我来农场,教我种木薯,做手工,现在我能自己赚钱,不用再乞讨,我觉得自己又像个人了。”

坤叔最后说:“我当了十年兵,踩中地雷后,恨过战争,恨过命运,”他看着远处的地雷警示牌,“后来我想通了,恨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做点有用的事,帮助和我一样的人,”他顿了顿,看向大家,“现在农场越来越好,有更多人来帮忙,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地雷受害者能像我们一样,重新站起来。”

苏西握着李创的手,眼里有泪光:“我做NGO工作这么多年,见过很多受害者,有的放弃了,有的坚持下来了,”她的声音有点轻,“和平农场让我看到,只要有希望,有帮助,再难的日子都能过下去。”

李创看着眼前的每个人,心里满是感动。他拿出素描本,快速画下分享会的场景:芒果树下的竹椅、大家手里的香茅茶、小薇手里的弹壳项链,还有夕阳下的木薯地,笔尖在纸上滑动时,他突然明白,自己之前写的小说,缺少的就是这种真实的力量——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刺激的情节,而是普通人在苦难里的坚守,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

他拿出手机,打开“文化融合系统”,写下今天的创作笔记:

“在和平农场的一天,我终于懂了‘和平’两个字的重量——不是没有战争,而是经历过战争的人,依然选择用双手创造希望;不是没有创伤,而是带着创伤,依然选择热爱生活。

坤叔的假肢、阿美的竹筐、阿力的锄头、小薇的弹壳项链,这些都是和平的见证。他们用木薯地代替了雷区,用手工品代替了武器,用分享会代替了孤独,把恐惧转化为勇气,把痛苦转化为力量。

以前我写《南洋迷情》,总想着写吴哥的辉煌,写洞里萨湖的美景,却忘了,最动人的故事,藏在这些平凡人的生活里。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亲历者,是和平的建设者。

以后的旅程,我会更用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故事,把他们的坚强和希望写进小说,让更多人知道,柬埔寨不仅有吴哥窟的石头,还有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用双手守护的和平。”

“叮——”系统提示音在暮色里响起,带着温暖的色调:

【系统提示:用户参与和平农场分享会、深度理解地雷受害者的创伤与重生,完成“和平记忆”任务,综合积分累计52700,解锁“柬埔寨地雷受害者社区康复全景资料”(含农业帮扶、艺术治疗、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完整流程,及10个典型受害者案例),情感羁绊深化:“从‘同情’到‘共情’,李创与苏西对历史创伤的共同理解,让他们成为‘和平故事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创作技能“社会纪实创作”升级至Lv.6,可实现“个体故事与宏大主题的结合”,将地雷受害者的个人经历与柬埔寨和平进程关联,提升故事的社会价值与思想深度。】

晚上八点,李创和苏西准备离开农场。坤叔和大家送他们到门口,手里提着竹筐,里面装着刚做的Bai Hor和弹壳项链:“带回去尝尝,项链是小薇给你的,”坤叔笑着说,“下次再来,木薯就熟了,我们煮木薯粥给你吃。”

摩托车驶在回暹粒的路上,夜色里的农场渐渐远去,只有门口的木牌还隐约可见——“用双手种出和平,用希望抚平伤痕”。李创握着小薇送的弹壳项链,心里满是力量。他知道,这一章会成为《南洋迷情》里最有力量的一章,因为它不仅写了柬埔寨的历史创伤,更写了创伤后的重生,写了普通人对和平的坚守——这些,才是“南洋迷情”真正的灵魂。



    (http://www.220book.com/book/MU1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南洋迷情:我的千章东南亚逍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MU1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