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的晨光带着稻田特有的清甜,从磅清扬省的棕榈树梢漫下来,落在红土铺就的村路上。李创醒时,Hostel窗台上的棕榈叶小篮还带着露水,篮里放着一张苏西写的便签,字迹裹着晨雾的柔软:“六点半在村口等,罗婆今天在达岱村小学教棕榈叶编织,能看她用老叶编那伽纹,还能尝阿莲妈做的Banh Cha,烤猪肉片裹着米粉吃,香得能让孩子跑着来上学。”
Banh Cha是柬埔寨农村的“晨校味”,苏西前几天翻《柬埔寨农村饮食志》时用蓝笔勾出:“炭火烤的猪肉是灵魂,选猪颈肉,用鱼露、棕榈糖、蒜末腌整夜,炭火慢烤到外皮焦脆,里层多汁,配着手工压的粗米粉,浇上猪骨熬的高汤,撒一把新鲜的罗勒和豆芽,辣油要现炸,香得能飘半里地。”李创快速套上浅棕色棉T恤(领口别着罗婆提前送的棕榈叶莲花别针,浅绿在晨光里泛着柔润),抓起相机、素描本和一本《柬埔寨棕榈叶编织图谱》(昨天在暹粒老市场旧书摊淘的,里面夹着1960年代农村妇女编织的棕榈叶收纳盒照片),就往楼下跑。
楼下的早餐摊飘着烤香蕉的甜香,阿婆见他跑过,笑着递来一串裹着椰丝的烤香蕉:“达岱村路远,带串垫肚子!”李创接过,指尖能摸到香蕉皮上的焦纹,咬一口——果肉绵密得像云朵,椰丝的脆混着炭火的烟火气,甜得不齁,刚好压下晨间的凉意。
tuk-tuk车驶在通往达岱村的路上,两旁的稻田刚抽穗,嫩绿色的稻穗在晨雾里像海浪。苏西坐在旁边,膝盖上摊着一个竹编篮,里面装着给罗婆带的棕榈叶(选的三年生老叶,韧性好,适合编织)和给孩子们带的笔记本(NGO捐赠的,封面印着吴哥窟图案):“达岱村离暹粒40公里,是磅清扬省最偏的村子之一,”苏西指着窗外掠过的木房,“村里只有一所小学,罗婆是唯一的全职老师,教了30年,既是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奶奶。”
六点西十分,车停在达岱村小学门口。学校是几间架在红土台上的竹屋,屋顶盖着棕榈叶,校门是两根绑着棕榈叶的木柱,上面挂着一块手写木牌,高棉语写着“达岱小学——希望的芽”。罗婆己经在院子里忙活了,她穿着深绿色chut thai,头发用靛蓝色kroma头巾裹着,手里拿着一片棕榈叶,正给几个孩子演示编织的基础折法。她的手上满是老茧,指关节有点变形,是常年握笔和编织磨出来的,“这是小莲,我的孙女,”罗婆指着旁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帮我整理棕榈叶,也是班里的班长。”
“罗婆早!”苏西笑着打招呼,把棕榈叶递过去,“昨天说的老叶,我带来了。”罗婆抬起头,眼睛亮得像稻田里的露水:“刚好缺这个,今天要教孩子们编那伽纹小篮,装文具用,”她指了指院子角落的竹筐,里面堆着刚采的棕榈叶,“新叶太嫩,编了容易断,老叶才经用,就像孩子,要多经历点风雨才结实。”
李创走过去,蹲在罗婆身边,摸了摸她手里的棕榈叶——叶脉粗硬,叶面带着自然的浅褐色纹路,“这要编多久?”“那伽纹要编半小时,”罗婆笑着说,“先折出篮底,再编篮身,最后折那伽的头,一步都不能错,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编坏了几十片叶子,手都折肿了。”她拿起一片老叶,递给李创:“试试?先把叶子对折,找到中间的叶脉,顺着折,别反了。”
“叮——”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文化融合系统”的提示音混在晨雾里,格外清晰:
【系统提示:用户进入磅清扬省达岱村小学,接触“农村教育与棕榈叶编织传承”核心场景(罗婆、小莲、农村学生),触发“希望之芽”任务。当前进度:25%,解锁初步资料:达岱村小学(1993年成立,现有6个年级,87名学生,1名全职教师罗婆,2名兼职志愿者;教学困境:师资不足(平均1名教师负责40+学生)、教材匮乏(70%教材为手写复印)、硬件短缺(无操场、教室漏雨));柬埔寨棕榈叶编织(农村传统工艺,用途含收纳、祭祀、装饰,图案多为那伽、莲花、稻穗,象征平安与丰收);罗婆的双重角色:既是教师,也是编织技艺传承人,2018年发起“编织助学”计划,用编织品售卖收入购买教材(月均收入约300美元,可买50本笔记本、20盒粉笔)。】
一、棕榈叶编织:指尖的传承与历史
上午七点,晨雾渐渐散去,更多孩子背着破旧的书包来上学。有的孩子光着脚,裤脚沾着红土;有的孩子手里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午饭——大多是糯米团和腌黄瓜;小莲帮着罗婆分发棕榈叶,每片叶子都剪得整整齐齐,“要把硬边剪掉,不然会划到手,”小莲抬起头,露出缺了一颗门牙的笑容,“奶奶说,编织和写字一样,要细心,不然做不好。”
罗婆开始教基础折法:“先把棕榈叶对折,压出折痕,这是篮底的基础,”她的手指灵活地翻动叶子,“然后把两边向上折,形成篮身,每折一下要压紧,不然会松,”她顿了顿,看向孩子们,“就像你们读书,每节课都要认真听,不然知识会‘松’掉。”
李创跟着学,棕榈叶有点硬,折了几次都没压出清晰的折痕,罗婆从身后轻轻扶住他的手:“手腕别太用力,用指腹的劲,”她的掌心粗糙得像棕榈叶的叶脉,却很温暖,“你看,这样折,折痕就清楚了,编出来的篮子才方正。”李创跟着调整,终于折出像样的篮底,小莲在旁边拍手:“李哥哥折得真好,比我第一次折的圆篮子好看!”
院子里的孩子们渐渐分成小组,有的跟着罗婆学编那伽头,有的跟着小莲整理叶子,还有几个年纪小的,用彩笔在棕榈叶上画莲花。罗婆拿出一个旧的棕榈叶那伽篮,篮身上的那伽纹路清晰,头部还编出了眼睛:“这是我妈妈教我编的,”罗婆摸着篮子,“1975年红色高棉时期,学校停了,我妈妈就用棕榈叶编篮子,藏粮食和课本,怕被他们搜走,”她顿了顿,声音轻下来,“后来妈妈被抓去做苦工,没回来,我就带着这个篮子,等和平了,再教孩子们编,也算替妈妈传手艺。”
苏西帮着给孩子们分发笔记本,有的孩子拿到新本子,舍不得写字,只在封面摸来摸去。“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苏西小声对李创说,“父母去泰国打工,几年才回来一次,罗婆不仅教他们读书,还管他们的午饭,有时候自己贴钱买米,”她指了指教室角落的陶锅,“里面是罗婆早上煮的糯米饭,给没带午饭的孩子吃。”
李创拿出素描本,快速画下院子里的场景:罗婆编那伽篮的侧影、小莲帮孩子整理叶子的手、孩子们拿着新本子的笑脸,还有那个旧的棕榈叶那伽篮,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心里满是触动——这些指尖的编织,藏着比手艺更珍贵的东西,是记忆,是希望,是代际的传承。
“叮——”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更新:用户参与达岱村棕榈叶编织教学(学习编篮底、协助指导孩子),了解“农村传统工艺与教育传承”的关联,任务进度55%,解锁“柬埔寨棕榈叶编织与农村教育深度资料”:编织教学融入课堂(罗婆将编织纳入“手工课”,每周2节,既传承工艺,又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学生注意力集中度从60%提升至90%);编织品用途(基础款:小篮(装文具)、书签(印课文重点);进阶款:那伽挂饰、莲花摆件(卖给暹粒游客,收入用于助学);2023年共售卖编织品320件,收入960美元,购买教材150本、粉笔80盒、校服20套);工艺特点(工具简单:仅需剪刀、竹针;材料易得:棕榈叶在农村随处可见,无需成本;图案寓意:那伽象征守护(保护孩子)、莲花象征纯洁(希望孩子心灵纯净)、稻穗象征丰收(期盼孩子学有所成));罗婆的教学理念:“手艺和知识一样,都要‘扎深根’——棕榈叶要选老叶,孩子要打基础,根扎得深,才能长结实”。文化洞察:“棕榈叶是农村的‘纸与笔’——编织不仅是手艺,更是罗婆传递知识、记忆与希望的载体,一片叶子,编出的是篮子,藏的是对孩子的期盼,对历史的守护”。积分+1700。】
二、Banh Cha:炭火里的农村晨味
中午十一点,太阳升高,编织课暂时停下,阿莲妈提着竹篮走进学校。竹篮里装着烤好的猪肉片、煮好的粗米粉、熬好的猪骨汤,还有新鲜的罗勒、豆芽和炸好的辣椒油——都是做Banh Cha的材料。“孩子们饿了吧?快过来吃!”阿莲妈笑着招呼,她是小莲的妈妈,在村里开了个小食摊,每天中午都来学校给孩子们送吃的,“罗婆教孩子辛苦,我多烤了点猪肉,大家都尝尝。”
阿莲妈把竹篮放在院子的石桌上,先拿出烤猪肉片——肉片切得薄厚均匀,外皮泛着焦红,还滴着油珠:“猪肉要选颈肉,肥瘦相间,”她拿起一片,递给李创,“腌的时候要放三勺鱼露、两勺棕榈糖,还要加蒜末,腌一整晚,炭火烤的时候要翻面,不然会糊。”李创咬了一口,外皮焦脆,咬下去能听到“咔嚓”声,里面的肉多汁,鱼露的鲜和棕榈糖的甜在嘴里散开,一点都不腻。
接着是粗米粉,阿莲妈把米粉倒进竹筐,用温水冲了冲:“米粉要前一晚泡好,早上煮10分钟,过一遍温水,才劲道,”她指着旁边的陶锅,“汤是用猪骨熬的,加了香茅和南姜,熬了三个小时,鲜得很。”她给每个孩子盛了一碗米粉,浇上高汤,再放上几片烤猪肉,撒一把罗勒和豆芽,最后淋上一点辣椒油:“能吃辣的多放,不能吃的少放,别呛着。”
李创端着碗,坐在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吃。米粉劲道,裹着鲜美的高汤,烤猪肉的香混着罗勒的清香,辣椒油的辣恰到好处,刺激着味蕾,却不烧胃。小莲坐在他旁边,吃得满脸是汗:“李哥哥,我妈妈做的Banh Cha最好吃,比暹粒的还香!”她夹了一片猪肉给李创,“你多吃点,下午还要帮我们改画呢。”
罗婆坐在石桌旁,慢慢吃着,看着孩子们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以前村里没吃的,孩子们上课都饿肚子,”她顿了顿,“后来阿莲妈开了食摊,每天来送吃的,有时候不要钱,她说‘孩子吃饱了,才能学好’,”罗婆看向阿莲妈,“她是个好妈妈,也是个好村民。”
阿莲妈听到,笑着摆手:“我也是罗婆教出来的,小时候家里穷,罗婆给我垫学费,给我送吃的,现在我能帮点忙,是应该的,”她拿起一块烤猪肉,递给罗婆,“您多吃点,下午还要上课呢。”
李创看着眼前的场景:石桌上的Banh Cha冒着热气,孩子们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罗婆和阿莲妈的互相照顾,突然觉得,这碗米粉里装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农村人的温情——没有华丽的食材,却有最真诚的心意,一口下去,暖的不仅是胃,还有心。他拿出相机,拍下阿莲妈递猪肉的样子、孩子们吃米粉的笑脸,这些画面,是《南洋迷情》里最接地气的素材。
下午一点,孩子们午休,李创帮着罗婆整理教室。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旧的,有的桌面裂了缝,用竹片钉着;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画的是吴哥窟、稻田和棕榈树;黑板是木板刷的黑漆,上面还留着早上教的高棉语单词。“这黑板用了十年,”罗婆摸着黑板,“以前是泥墙,用木炭写字,后来NGO捐了黑漆,才刷成这样,”她指着墙角的旧书架,“上面的书都是捐的,有的缺页了,孩子们还当宝贝一样。”
苏西帮着修补旧课本,把缺页的地方用胶带粘好:“我回去和NGO说,再捐点课本和桌椅,”她顿了顿,“还可以联系暹粒的学校,搞个结对子,让城里的孩子捐点书过来。”罗婆点头:“太好了,孩子们早就想有新课本了,上次看到城里孩子的彩色课本,眼睛都亮了。”
“叮——”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系统更新:用户参与柬埔寨农村美食Banh Cha的制作与品尝,了解“农村饮食与社区互助”的关联,任务进度80%,解锁“柬埔寨农村饮食文化资料”:Banh Cha农村做法(区别于暹粒街头:猪肉用炭火烤(而非煎),更具烟火气;米粉用粗粉(而非细粉),更耐饿;高汤加猪骨(而非鸡肉),农村猪骨易得);饮食意义(阿莲妈的Banh Cha是“助学餐”,每天免费给10名贫困生提供,2023年累计提供1800份;“Banh Cha聚餐”(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村民轮流带食材,一起做饭,既是社区聚会,也是给孩子的“奖励餐”,增强社区凝聚力);食材来源(猪肉来自村里的散养猪(不喂饲料,肉质更嫩)、米粉是阿莲妈自己磨的(早稻磨粉,手工压制)、香草采自村边的菜园(罗勒、豆芽都是有机的));社会价值(饮食成为社区互助的纽带:阿莲妈带动3名村民一起做食摊,优先雇佣贫困家庭妇女,每人月收入约300美元,既解决就业,又保障孩子饮食)。积分+1600。】
三、课堂与画纸:农村孩子的希望与梦想
下午两点,上课铃响(是用铁铃敲的,挂在教室门口的木柱上),孩子们快速坐好,拿出旧笔记本。这节课是“美术课”,罗婆让孩子们画“自己的梦想”。小莲第一个举手:“我想当老师,像奶奶一样,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她拿起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穿着chut thai的老师,身边围着一群孩子,背景是稻田和棕榈树。
一个叫阿明的小男孩,画了一艘大船:“我想当渔民,去洞里萨湖捕鱼,赚很多钱,给妈妈治病!”他的妈妈得了重病,爸爸在泰国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奶奶。罗婆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阿明真孝顺,好好读书,以后不仅能捕鱼,还能当船长,带更多人捕鱼。”
李创坐在教室后面,看着孩子们画画,有的画吴哥窟,说想当导游;有的画医生,说想给村民看病;有的画棕榈树,说想编出最漂亮的那伽篮。他拿出素描本,快速画下孩子们画画的样子,笔尖在纸上滑动时,突然觉得,这些孩子的梦想,像稻田里的芽,虽然小,却充满了力量。
苏西帮着罗婆批改之前的作业,有的孩子用铅笔写字,有的用圆珠笔,还有的用彩色笔,字迹歪歪扭扭,却很认真。“这个孩子叫阿福,”苏西指着一本作业,“他爸爸在泰国打工,一年没回来,他写的作文里说‘想爸爸,想让爸爸看我得的小红花’,”苏西顿了顿,声音有点轻,“农村的孩子不容易,懂事得早。”
下课前,罗婆让孩子们把画好的“梦想”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整面墙都贴满了,像一片彩色的花海。“这些画,我会好好保存,”罗婆对孩子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回来看看,是不是实现了梦想,要是没实现,也没关系,奶奶还在这里,陪你们一起努力。”
孩子们放学时,都围着李创和苏西,有的送自己画的画,有的送编好的小棕榈叶书签,小莲送了一个刚编好的莲花小篮:“李哥哥,这个送给你,你写小说的时候,用它装笔,”她笑着说,“奶奶说,莲花象征希望,你写的故事,也要给人希望。”
李创接过小篮,掌心能感觉到棕榈叶的纹路,心里满是温暖。他蹲下来,对小莲说:“我会把你们的故事写进小说,让更多人知道达岱村,知道有罗婆这样的好老师,有你们这样可爱的孩子。”
西、暮色与创作:农村的光与文学的责任
傍晚六点,夕阳把达岱村的稻田染成金黄色,棕榈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给稻田盖了层绿毯。罗婆、小莲和阿莲妈送李创和苏西到村口,阿莲妈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烤好的Banh Cha和编好的棕榈叶小篮:“带回去吃,热一热就行,”她笑着说,“下次再来,我教你烤猪肉,保证比这次的还香。”
罗婆握着李创的手:“谢谢你来村里,孩子们很高兴,”她顿了顿,“要是你的小说能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孩子,我就感激不尽了,他们需要更多人帮一把,才能走得更远。”
苏西靠在李创身边,看着夕阳下的稻田:“我做NGO工作这么久,有时候会觉得累,觉得改变不了什么,”她看着李创,“但今天看到罗婆教了30年书,阿莲妈免费送了5年饭,孩子们眼里的光,我才明白,改变不是一下子的,是一点一点的,像棕榈叶慢慢编织,像稻田慢慢长高,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李创拿出手机,打开“文化融合系统”,写下今天的创作笔记:
“在达岱村的一天,我终于懂了‘希望’是什么样子——是罗婆手上的老茧,每一道都藏着30年的坚守;是小莲编的棕榈叶莲花,每一片都裹着对未来的期盼;是阿莲妈烤的Banh Cha,每一口都带着对孩子的温情;是孩子们墙上的梦想画,每一张都闪着纯真的光。
以前我写东南亚,总喜欢写吴哥的辉煌、海岛的浪漫,却忘了,最动人的故事,藏在农村的竹屋里,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在罗婆这样普通人的手里。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给农村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给这片土地注入希望。
我突然明白,写作不是为了‘爽感’,不是为了‘浪漫’,是为了记录这些被忽略的故事,是为了传递这些微小的希望。达岱村的棕榈叶,编出的不仅是篮子,是孩子的未来;达岱村的Banh Cha,煮出的不仅是米粉,是社区的温情;达岱村的老师和村民,守护的不仅是学校,是农村的光。
以后写《南洋迷情》,我会多写这些‘农村的光’——写罗婆的课堂,写小莲的梦想,写阿莲妈的Banh Cha,因为这些,才是东南亚真正的魂,才是文学真正的责任。我要让读者知道,除了吴哥窟和海滩,东南亚还有这样一群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守护希望。”
“叮——”系统提示音在暮色里响起,带着温暖的色调:
【系统提示:用户完成“希望之芽”任务,综合积分累计80100,解锁“柬埔寨农村教育与传统工艺全景资料库”(含达岱村小学办学资料、棕榈叶编织教程、Banh Cha制作工艺、农村儿童心理调研共28万字资料),情感羁绊深化:“李创与苏西对‘农村教育困境与坚守’的共同见证,让两人的关系从‘精神共鸣’升级为‘价值共生’——他们不再仅是‘观察者’,而是‘希望的传递者’,苏西的NGO工作与李创的创作形成互补,为后续‘历史与现实’章节的情感深化奠定基础”,创作技能“人文纪实创作”升级至Lv.9,可实现“个体故事与农村社会生态的深度融合”,将罗婆、小莲等个体的经历与柬埔寨农村教育现状、传统工艺传承、社区互助关联,让故事兼具“农村的质朴感”与“人文的厚重感”,真正做到“用文学传递希望”。】
晚上八点,tuk-tuk车驶回暹粒,夜色里的达岱村渐渐远去,只有稻田里的萤火虫还在闪着光,像孩子们眼里的希望。李创握着小莲送的棕榈叶莲花篮,手里还提着阿莲妈的Banh Cha,心里满是力量。他知道,这一章会成为《南洋迷情》里最“温暖”的一章——因为它写的不是华丽的风景,不是浪漫的邂逅,而是农村人用爱与坚守写就的故事,这些故事,才是“南洋迷情”真正的灵魂,才是文学真正的温度。
南洋迷情:我的千章东南亚逍遥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南洋迷情:我的千章东南亚逍遥记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U1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