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男堂的院子里,飘着淡淡的麻线香。
林越站在织布区中央,手里拿着一卷粗布,正在教孩子们织 “暖手布帕”。
他将麻线穿过梭子,示范着如何织出细密的纹路:“织帕子要密一些,这样才暖和,李爷爷他们年纪大了,冬天揣在怀里,能少受点冻。”
阿禾学得最快,己经织出了半块布帕,边缘整整齐齐。
林越走过去,指尖拂过布面,感受着布料的密度,满意地点头:“阿禾,你织得很好,再织三块,就能给东头的王奶奶也送一块了。”
阿瑶则坐在一旁的小桌前,认真地登记 “公益手工清单”。
她用木炭在粗纸上画了三列,分别写着 “做品人”“手工品类型”“赠送对象”,每登记一笔,就抬头跟林越确认:“先生,阿果织了一块布帕,送给西坡村的张爷爷,对吗?”
林越回头笑答:“对,记清楚,以后咱们做的每一件公益手工,都要记下来 —— 不是为了邀功,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手艺能帮到别人。”
他走到木工区,老周和阿铁正在做小木勺和小凳子。
林越拿起一把刚做好的木勺,用砂纸轻轻磨了磨边缘,对老周说:“邻村私塾的孩子们没有凳子,咱们做的凳子要稳一些,别让孩子们摔着。”
老周点头:“先生放心,我特意选了硬木,凳腿都做了防滑处理,肯定结实。”
接下来的几天,启男堂的学员们忙着赶制公益手工
孩子们织了三十多块布帕,成年学员做了二十把小木勺、十张小凳子。林越带着阿澈、阿禾一起,挨家挨户给西坡村的孤老送布帕。
当他们走到李爷爷家时,李爷爷正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攥着一个破旧的布团。
林越递上布帕,笑着说:“李爷爷,这是我们织的暖手布帕,您冬天揣在怀里,暖和。”
李爷爷接过布帕,指尖摸着细密的纹路,眼眶突然红了。
他活了六十岁,一辈子都是孤苦伶仃,别说奴籍男性给她做布帕,就连自家亲戚都没送过她一件像样的东西。李爷爷抹着眼泪,声音哽咽:“好孩子,谢谢你们…… 这帕子,我要好好收着,舍不得用。”
阿澈推着木轮椅,轻声说:“李爷爷,您用吧,我们以后还会给您织新的。”
送完小凳子去邻村私塾时,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私塾先生看着整齐结实的小凳子,忍不住赞道:“你们做得真好,比集市上买的还结实。以后我教私塾里的奴籍孩童识字,就跟他们说‘启男堂的哥哥们靠手艺帮了我们,你们也要好好学,以后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
消息很快传到了邻镇东溪镇
东溪镇的孤老们托人来启男堂,问能不能教他们镇的奴籍男娃学手艺。
林越看着来人,语气诚恳:“多谢大家信任,只是启男堂的合法申请还没下来,现在扩张怕出问题。等申请批下来,我们再派学员去东溪镇筹备分堂,现在先稳扎稳打,把基础打牢,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来人虽然有些遗憾,却也理解林越的谨慎,点头道谢后离开了。
几天后,周娘从北境回来了。
她刚走进启男堂,就让人搬进来十匹粗布
这些粗布比凰京集市上的便宜,质地却很结实。
周娘笑着说:“我在北境就听说你们做公益,帮孤老、帮私塾,我也来凑个热闹。这布给孩子们织帕子,不够我再让人送。”
林越连忙道谢,转身让阿树抱来二十把带雕花的小木勺:“周娘,您的布我们收下,这木勺是我们自己做的,送给您装北境的香料,算是回礼。”
周娘接过木勺,看着勺柄上精致的雕花,忍不住笑:“你这孩子,总是不肯欠人情。行,这木勺我收下,以后你们织的布,我北境分铺全包了!”
林越送周娘离开时,夕阳正落在启男堂的 “启” 字木牌上,泛着温暖的光。
他站在院门口,看着周娘的马车渐渐远去,心里满是欣慰
启男堂的公益,不仅帮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还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这种靠 “互助” 积累的口碑,比任何权贵的扶持都更踏实。
回到院子里,阿瑶拿着公益手工清单跑过来,兴奋地说:“先生,咱们送出去的布帕和木勺,大家都夸好!西坡村的张奶奶还说,要帮咱们宣传,让更多人来学手艺呢!”
林越笑着摸了摸阿瑶的头:“这就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咱们靠手艺帮别人,别人也会帮咱们,这样才能把启男堂办得更好。”
夜色渐浓,启男堂的院子里还亮着灯
孩子们在整理剩下的粗布,成年学员在打磨新的木勺,阿瑶在完善公益清单。
(http://www.220book.com/book/MUO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