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游自李家圩一案后,深感个案之胜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难撼积弊之根。每当夜深人静,他独坐书斋,乡间所见教育之荒芜、医疗之匮乏、司法之悬隔、土地之兼并,如块垒积于胸中,不吐不快。烛光摇曳中,他意识到,欲从根本上改变这"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的困局,除却实务中的竭力奔走,更需著书立说,传播思想,启蒙众智。
一、《论永佃权与土地正义》:为耕者权利的正当性辩护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包游铺开宣纸,研墨润笔,开始撰写他的第一篇法学长文。董婉清静静地坐在一旁,时而为他添茶,时而整理书稿。
"婉清,你看此处。"包游停下笔,将刚写完的一段文字推到她面前,"我欲从《唐律疏议》中'佃种官私田,各有常限'说起,追溯永佃之制的源流。"
董婉清仔细阅读,轻声道:"包先生立意甚好。不过,若能在'一田二主'之说前,先引《宋史·食货志》中关于江南佃制的记载,或可使论证更为绵密。"
包游闻言大喜:"妙极!还是婉清思虑周全。"
在这篇《论永佃权与土地正义》中,包游并未局限于就案论案,而是追根溯源,系统梳理了"永佃权"在华夏土地制度中的历史演变。他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保障耕者有其田不仅是民生所需,更是自古以来的治国良策。
更令人惊叹的是,包游在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地权三层次论":首先是国家的终极地权(征税与征用权),其次是地主的田骨权(所有权与收益权),最后是佃户的田皮权(永久耕作与改良收益权)。这一理论不仅为永佃权提供了法理依据,更试图在不动摇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佃户争取最大程度的保障。
当董婉清读至"夫土地者,生民之本也。耕者有其田,则天下安;耕者失其田,则天下危"一段时,不禁击节赞叹:"包先生此文,引经据典,纵论古今,更兼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创见。其理之深,其情之切,堪比历代法家之雄文!"
二、《契约精神与社会治理》:超越经济工具的诚信基石
首战告捷,包游笔耕不辍。时值初夏,讼务所的庭院里石榴花正艳,他却整日埋首案头,着手第二篇宏文《契约精神与社会治理》的创作。
"先生何不歇息片刻?"董婉清端来冰镇酸梅汤,见他额头沁出汗珠,不禁心疼。
包游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婉清,我正写到关键处。你看这段——"他朗声读道,"'契约之重,非独在银钱交割、田宅易主之凭,更在于其乃社会诚信之标尺,秩序井然之圭臬。'我以为,这便是契约精神的真谛。"
在这篇文章中,包游以李家圩的成功案例为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他特别强调了"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平对等"等现代契约原则,并将其与传统的"一诺千金"、"童叟无欺"等美德相融合。
最精彩的是,包游在文中设计了一套"契约评级体系",将民间常见的契约按规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并详细说明了各级契约应具备的条款和注意事项。这一创新既实用又具前瞻性,连董婉清都惊叹不己:"先生此法若得推行,必将大大减少民间纠纷!"
三、《司法通道与民间正义》:对司法普惠性的深沉呼唤
前两文的成功让包游信心倍增,但他的第三篇文章却写得异常艰难。这篇题为《司法通道与民间正义》的文章,首指当下司法体制的积弊,下笔需格外谨慎。
一连数日,包游在书斋内踱步沉思,写写停停。某夜,他忆起下乡时见到的一个场景:一位老农因儿子被诬偷盗,变卖家产打官司,最终却因无力打点胥吏而含冤败诉。这个画面让他心痛不己,顿时文思泉涌。
"司法者,非权贵之专利,乃庶民之公器也。"开篇第一句,包游就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在文章中,他大胆提出"司法普惠"的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应平等地获得司法保护和服务。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改革建议:在州县设立"讼费基金",资助贫苦百姓诉讼;推行"代书制度",由官府培训文书协助百姓写状;建立"速裁程序",简化田土钱债等小案的审理流程。这些建议即便在现代看来也颇具前瞻性。
董婉清读罢初稿,既钦佩又担忧:"先生所言句句在理,只是...如此首指时弊,恐招来非议。"
包游长叹一声:"我岂不知其中风险?然眼见百姓有冤难诉,有苦难言,若因畏祸而缄口,岂是读书人所为?"
西、士林反响与潜在风险
果然,这些文章经董婉清精心誊抄、修饰文辞后,在士林间流传开来,立即激起千层浪。
在县学的一次讲会上,年轻士子们争相传阅包游的文章。一位叫陈明远的秀才激动地说:"包先生之文,如醍醐灌顶!往日只知死读经书,今乃知学问当济世致用!"
然而,保守势力的反扑也来得迅猛。一日,县里致仕的周翰林特意设宴,请包游过府一叙。席间,老翰林语重心长地说:"包世兄才学卓著,老朽佩服。然则,治国之道,在静不在动,在守不在创。世兄年轻气盛,还是多研习圣贤经典为要。"
更让包游警觉的是,某日深夜,讼务所外出现可疑人影。小顺子机警地发现后,连夜加强了防范。董婉清忧心忡忡地劝道:"先生,近日还是少外出为妙。"
面对重重压力,包游却在书房内挂起一幅自书的条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对董婉清笑道:"婉清可知,我最大的底气来自何处?"
不待董婉清回答,他自答道:"来自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农夫,来自那些在市井街巷诚实经营的小贩,来自千千万万渴望公平正义的普通百姓。只要他们还需要帮助,我这支笔就不会停。"
在摇曳的烛光下,两人相视而笑。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庭院,仿佛在为这对志同道合的知己照亮前行的道路。然而,远方的乌云正在悄然积聚,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