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邀请函在包游手中仿佛有千斤重。烛光下,那方精致的官笺上,"刑部"二字朱红印章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一封邀请函,更是对其能力的最高认可。然而,激动之余,一个极其现实且严峻的挑战横亘于前:他的状师资格由昌化县衙核准,仅限本县执业。欲赴京师,参与那等牵动朝野的大案,必须取得在顺天府辖内执业的资格。
一、龙门之高:顺天府的严峻考规
顺天府的状师资格考试,素以苛刻严谨闻名。这日,包游特地向刚从京城游学归来的陈举人请教。
陈举人捻须叹道:"包兄有所不知,顺天府试非同小可。不仅要熟读《大清律例》,更要通晓《大清会典》、各部则例。去年应试者三百余人,及第者不过七人。"
他详细解释道,考试分三场:首场考经义律条,需默写指定律文并释义;次场考判词写作,需根据案例拟写判词;末场最为艰难,是堂审答辩,由主考官当场出题,应试者需即时应对。
"最难的还是堂审答辩。"陈举人压低声音,"主考官往往会故意刁难,甚至模拟权贵施压的场景,考察应试者的胆识和机变。"
董婉清得知包游的决心后,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她连夜整理出父亲藏书楼中的律学典籍,又通过兄长在京城的关系,重金购得近年顺天府试的考题汇编。
"包先生请看,"她将一叠精心装订的手抄本推到包游面前,"这是婉清托人抄录的近年朱卷,上面有考官的批注,或可窥知考评标准。"
然而,好友李文则更为冷静务实。他私下找到包游,语气凝重:"包兄,京师律行圈子门户之见颇深。我听闻,有些京城大状会特意打压外地考生,甚至在考前散布假消息误导。兄台需格外小心。"
二、闭关苦修:系统性的备考策略
包游深以为然,决定暂时搁置大部分讼务,闭门备考。他在书房门口贴上"潜心备考,恕不见客"的纸条,开始了艰苦的备考生活。
每日卯时起床,先背诵一个时辰的律条;早膳后研读案例,将《刑案汇览》中的典型案例分门别类做成札记;午后练习判词写作,力求文辞精准、法理透彻;晚间则与董婉清、李文切磋讨论,往往至深夜。
这日,包游正在研读《户律·田宅门》,董婉清轻叩房门而入:"先生,婉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三年顺天府试的案例题,多有涉及商贾与士绅的纠纷,或许与时下重商之风有关。"
包游接过她整理的笔记,果然发现其中规律:"婉清心细如发!看来我们还需补充《户部则例》中关于商事的内容。"
机灵的小顺子则成了"情报官",每日混迹茶楼。这日他急匆匆回报:"先生!打听到了!今年主考官是刑部浙江清吏司的赵郎中,据说他特别看重'情理法'三者兼顾!"
三、模拟法庭:开创性的实战演练
包游创造性地引入了"模拟法庭"的演练。这日,李文扮作主考官赵郎中,董婉清扮演涉案的商贾之女,一场精彩的模拟庭审在书房展开。
"包游!"李文板着脸,模仿官腔,"本案中,商人王富贵将女儿许配给秀才李生,收受聘礼百两。后李生家道中落,王富贵欲悔婚,该当何论?"
包游略一沉思,从容应答:"回大人,依《户律·婚姻门》,'许嫁女己报婚书而辄悔者,笞五十'。然律文后有小注:'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本案关键在于王富贵是否己接受聘礼......"
"且慢!"李文突然打断,"若那王富贵声称,当初许婚是因李生承诺中举后聘为县丞,如今李生科举失利,是否构成'欺诈成婚'?"
这个问题极为刁钻,连旁听的董婉清都捏了把汗。包游却不慌不忙:"大人明鉴,科举功名乃未来之事,不可为婚约条件。依《大清律例》......"
演练结束后,三人围坐复盘。董婉清指出:"包先生应对敏捷,但'欺诈成婚'这一驳难,若能在判词中预先设防,更为稳妥。"
李文也道:"赵郎中最厌考生引律失当。包兄方才引'许嫁女'条时,若能同时引用'男女婚姻'条中'凡男女定婚之初'一款,就更显周详。"
西、病中砥砺:信念的考验与升华
就在考前半月,包游因连日劳累,加之旧伤复发,突然病倒。高烧中,他恍惚回到了现代的律师事务所。
"包律师,这份并购合同请您过目。"助理递上文件,电脑屏幕上的条文清晰醒目。
转眼间,场景又跳转到法学院教室,教授正在讲解"程序正义":"法律不仅要有实体的公正,更要有程序的公正......"
"程序正义......"病榻上的包游喃喃自语。董婉清正在为他拭汗,闻言轻声道:"先生可是梦魇了?"
包游睁开眼,烛光下董婉清关切的面容渐渐清晰。这一刻,现代与古代的记忆交织,让他产生深深的迷茫:舍弃熟悉的现代法治环境,在这个封建时代拼命争取一个"状师资格",究竟值得吗?
这时,小顺子捧着一些物品进来:"先生,这些都是乡亲们送来的。李家圩的老陈头送来了山草药,赵寡妇把她家老母鸡下的蛋都拿来了,说给先生补身子......"
看着这些朴实的礼物,包游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在这里,他的知识能够真正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任何现代成就都无法替代的。
五、重整旗鼓:为信念而赴考
病体稍愈,包游就坚持继续备考。董婉清见他面色苍白还要强撑,心疼地劝道:"先生何不多休养几日?"
包游摇头,目光坚定:"时不我待。况且,我若退缩,如何对得起那些将希望寄托于我身的百姓?"
他重新制定备考计划,将最后的时间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研近年热点案例,特别是涉及新兴商事纠纷的判例;二是模拟各种突况下的堂审应对;三是请李文帮忙,恶补官场礼仪和京师方言。
临行前夜,包游将一封信交给董婉清:"婉清,若我此番不第,这封信请你转交知县,推荐你接手乡约调解所的事务。"
董婉清眼中含泪:"先生何出此言?您必定高中!"
包游微笑:"世事难料。但无论如何,为百姓伸张正义的事业不能中断。"
次日清晨,包游背上行囊,在董婉清、李文等人的送别下,踏上赴京之路。朝阳初升,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这一次,他不仅是为个人的前程而考,更是为那些信任他的百姓而考,为在这个时代推行法治理想的初心而考。
马车渐行渐远,包游回头望去,昌化县的城墙在晨曦中渐渐模糊。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也是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
御用作家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