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利之后的深思
顺天府衙门的庆功宴尚未散去,包游己悄然离席,回到他那间堆满卷宗的书房。窗外,百姓的欢呼声仍隐约可闻,"包青天"的称颂此起彼伏。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
"师兄为何不见喜色?"董婉清轻步走入,将一盏新茶放在案头。
包游长叹一声,展开面前厚厚的案卷:"惩治几个贪官容易,可你看这历朝历代的科举弊案——宋代有'榜花案',明代有'南北榜案',我朝有'戊午科场案'。为何舞弊屡禁不止?"
他的指尖划过那些发黄的记载,最终停在赵西的名字上:"赵西不过是个小卒,周教授也只是棋子。真正的病灶,在于制度本身。"
董婉清若有所思:"所以你这些日子闭门不出,是在..."
"我要给这病入膏肓的科举制度,开一剂治本的药方。"包游展开一卷白纸,提笔蘸墨,"不仅要为陈青山一人讨回公道,更要为天下寒门学子,争一个公平的未来。"
---
二、五大改革建议的智慧
一月后,包游的《科举防弊建言》完稿。这份凝聚着他心血的文章,提出了五大改革措施:
1. 誊录制度改革
"你们看这里,"包游指着文稿中对誊录环节的改革建议,"我主张誊录手必须从外省抽调,且每年轮换。每个考生在领取硃卷时,需当场核对画押。"
小顺子挠头问道:"老爷,这能管用吗?"
"自然。"包游解释道,"如此一来,既断了同乡舞弊的门路,又让考生有了监督之权。更重要的是,每份试卷都要标注誊录手信息,日后发现问题,一查便知是谁的责任。"
他在建议中还创造性地提出"誊录质量考评",将誊录手的薪酬与工作质量挂钩。这一源自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让董婉清也啧啧称奇。
2. 阅卷流程优化
最具创新的是"双盲阅卷"的提议。包游在文中写道:"阅卷官不知考生籍贯姓名,试卷随机分配,如此可绝门户之见,杜权贵之扰。"
他还设计了"三级阅卷制":由低阶官初阅,标注评语;高阶官复阅,查漏补缺;主考官终审,但需对前两级的评语作出解释。
"若是三位考官意见相左呢?"董婉清问道。
"那便启动'会审制'。"包游胸有成竹,"三名考官当堂辩论,各抒己见,以理服人。"
---
三、朝堂辩论的波澜
当《科举防弊建言》通过董教授呈递到纪晓岚手中时,这位文坛巨擘拍案叫绝:"好!切中时弊,言之有物!"他亲自润色修改后,将建言首呈乾隆御览。
然而,这份建言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养心殿内,乾隆皇帝手捧建言,沉吟不语。礼部尚书首先发难:"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科举制度行之于年,岂容一介讼师妄加评议?"
纪晓岚当即反驳:"若是良法,为何舞弊屡禁不止?若是善制,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军机处某大臣冷笑:"包游所议,看似周密,实则徒增耗费。若按他的法子,一次乡试要多花上万两银子!"
支持改革的官员立即反击:"若是能换来科举清明,这银子花得值!"
乾隆终于开口:"众卿所言都有道理。包游之议,其心可嘉,但其法...还需斟酌。"
经过激烈辩论,最终只通过了最温和的两条:加强监督机制,允许考生查卷。
---
西、改革成果与历史意义
尽管大部分建议未被采纳,但改革的种子己经播下。
次年乡试,顺天府首次允许落第学子查阅试卷。一位名叫李振的寒门学子,发现自己的试卷被误判,经复核后得以中举。他跪在包游律所门前,泣不成声:"若非先生力争,学生此生再无出头之日!"
更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开始自发推行小规模改革。江南某省试行"誊录轮换",西南某地引入"三级阅卷"。这些点滴改变,渐渐汇聚成流。
十年后,嘉庆皇帝推行科举新规,多处借鉴了包游的建议。道光年间,林则徐整顿科场,其措施与包游的建言如出一辙。
"先生可知,您的那份《科举防弊建言》,如今己被多地学政奉为圭臬?"某日,一位年轻御史登门拜访时说道。
包游淡然一笑:"制度改良非一日之功。今日种下一粒种,他日或能发新芽。"
---
五、寒门学子的希望之光
北京城的茶馆里,说书人正在讲述包游的故事。当说到《科举防弊建言》时,满堂学子无不屏息静听。
"那包状师说得好!"一个青衣秀才激动地拍案,"'科举之本在于公平,公平之基在于制度!'"
另一位年长些的举人感慨:"自从允许查卷,咱们寒门学子总算有了说理的地方。"
在这股风气的带动下,各地学子开始组织文会,讨论科举改革。一些开明官员也受到影响,在职权范围内推行改良。
陈青山中举后,在故乡开办义学。他常对学生们说:"记住包先生的话——我们要争的不仅是个人功名,更是制度的公平。"
---
六、薪火相传的使命
晚年,包游将《科举防弊建言》整理成书,命名为《科举公平论》。他在序言中写道:
"余一生办案,深知个案之正义易得,制度之公平难求。然正因为难,才更需有人去做。愿后来者继吾志,推制度改良,护科举公正。"
这本书虽未正式刊行,却在士林间争相传抄。某日,一个年轻人登门求见,手中正捧着《科举公平论》的手抄本。
"学生愿继承先生之志,推动科举改革。"年轻人目光坚定。
包游欣慰地笑了。他知道,改革的火种己经点燃,必将代代相传。
窗外,又是一年科举放榜时。中举的寒门学子们来到包游律所前,齐齐行礼。他们不仅是在向一个人致敬,更是在向一个理念致意——公平正义,需要制度来守护。
---
(本章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