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在黎明前停歇,潮湿的泥土气息混合着硝烟和血腥味,弥漫在废弃砖窑内外。火把噼啪作响,光线摇曳,映照着一张张沾满泥污、疲惫却难掩兴奋的脸。缴获的物资堆积在窑洞一角,药品箱、弹药箱、罐头食品,甚至还有几捆崭新的军用毛毯,像一座小山,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气息。
周远恒蹲下身,仔细查看着一名伤员的伤势。子弹穿透了小腿肌肉,血流了不少,但没伤到骨头。他熟练地用刺刀割开裤腿,从刚缴获的药品箱里拿出磺胺粉和止血粉,小心地洒在伤口上,再用干净的绷带(也是战利品)进行包扎。动作干净利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
“军座,您还会这个?”受伤的年轻士兵龇牙咧嘴,又忍不住好奇地问。
“以前跟卫生兵学过两手。”周远恒含糊地应了一句,手下不停,“忍着点,骨头没事,养些日子就好了。这磺胺是好东西,能防伤口化脓。”
旁边的孙绍元默默看着,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佩服。他原本以为这位空降的军长只是个读过些兵书的理论派,最多是胆气壮些,没想到真刀真枪的突袭指挥得干净利落,连战场救护也如此熟练。这种本事,可不是光靠看书就能练出来的。
“军座,清点完毕了。”参谋长赵怀民拿着个小本子走过来,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意,“药品,尤其是磺胺和止血粉,数量比预想的还多,够咱们应付一阵子了。子弹、手榴弹补充很大,特别是那几箱迫击炮弹,解了燃眉之急。粮食和毛毯也能改善一下弟兄们的生活。”
周远恒站起身,环顾西周。牺牲的五名战士的遗体己经用雨衣仔细包裹好,并排放在窑洞最里面,幸存的队员们或坐或靠,抓紧时间休息,低声交谈着刚才的战斗,语气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牺牲战友的哀悼。
“牺牲的弟兄,名字都记下了?”周远恒的声音有些低沉。
“记下了。”赵怀民点头,“都是好样的。回去后,厚恤家属。”
“嗯。”周远恒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沉重。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哪怕他熟知历史,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也无法保证零伤亡。他能做的,只是尽最大努力,让每一次牺牲都更有价值,让活着的人能更好地活下去,继续战斗。
“鬼子吃了这么大亏,绝不会善罢甘休。”周远恒转向赵怀民和围过来的几名军官,“这个中转站被端,附近的鬼子据点肯定会加强戒备,甚至可能进行报复性扫荡。我们回去后,驻地要立刻加强警戒,派出更多侦察哨。同时,抓紧时间消化这批物资,特别是让卫生队尽快把药品用起来,伤员优先。”
“明白。”赵怀民迅速记下,“军座,这次行动成功,士气高涨。各师都在摩拳擦掌,是不是可以考虑……”
周远恒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仗有得打,但不能蛮干。鬼子整体实力仍远强于我们,现阶段还是以积小胜为大胜,在运动战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这次突袭,是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利用了其守卫松懈的弱点。下次,鬼子就不会这么大意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回去后,各部队要总结经验。突击组如何渗透得更隐蔽?掩护组火力如何配置更有效?搬运组如何效率更高?阻击组如何选择伏击地形?每一个环节,都有提升的空间。我们要把这次行动的经验教训,变成训练科目,让更多的部队掌握这种小规模、高强度的破袭战法。”
孙绍元眼睛一亮:“军座的意思是……要把特务营和侦察连的经验推广下去?”
“对。”周远恒肯定道,“不仅要推广,还要深化。我们要组建更多这样的精干小分队,就像一把把尖刀,专门插向鬼子的薄弱环节。补给线、通讯站、小股驻军,都是目标。要让鬼子寝食难安,草木皆兵。”
李耀先搓着大手,兴奋地说:“这法子好!咱们51师的侦察兵个顶个的棒,回头我就让他们跟孙营长的人多学学!”
张定国沉稳地点头:“57师也可以抽调骨干参与训练。防守之余,偶尔出击一下,也能打乱鬼子的部署。”
王本安则思考着更具体的问题:“装备是个问题。像这次用的强弩,数量太少。刺刀、匕首还好说,无声武器难搞。”
周远恒早有考虑:“弩箭可以找民间工匠定制,虽然粗糙,但能用。另外,可以重点训练徒手和冷兵器格杀技巧。至于热兵器,优先装备消音器不现实,但可以训练队员在极近距离首发命中的能力,力求一击毙敌,减少纠缠。”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军长的思路既新奇又务实。
天色微明,雨后的山林雾气氤氲。队伍再次出发,抬着伤员和牺牲战友,扛着沉甸甸的战利品,沿着崎岖的山路返回驻地。虽然疲惫,但脚步却比来时更加坚定。
回到74军设在山区腹地的临时休整地,迎接他们的是留守官兵热烈的欢呼。当看到堆积如山的物资,尤其是宝贵的药品时,欢呼声更是达到了顶点。军医处长几乎是扑到药品箱上,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
周远恒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他立刻召集军部主要军官开会,详细部署了接下来的工作:加强戒备、分发物资、总结训练、安抚伤亡。
随后的几天,74军的营地显得异常忙碌。新到的药品立刻被用于治疗原有的伤员,效果立竿见影,几个重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让军医们啧啧称奇。弹药被补充到各部队,士兵们擦枪磨刀,士气高昂。毛毯和罐头食品也改善了生活条件,虽然依旧艰苦,但比起之前缺医少药、饥寒交迫的日子,己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周远恒亲自抓的训练展开了。他以特务营和参与突袭的侦察兵为骨干,开办了一个临时的“特种作战”集训队,从各师抽调有潜力的班排长和战斗骨干参加。训练内容除了常规的射击、投弹、拼刺外,增加了夜间渗透、伪装侦察、无声杀人、简易爆炸物制作、小分队战术协同等科目。
训练场设在一片远离主营地的偏僻山谷。周远恒常常亲自到场示范讲解。他现代特种作战的理念,与这个时代中国军队普遍强调正面阵地战、人海战术的风格截然不同,让参加集训的军官和士兵们大开眼界。
“渗透,关键在于隐蔽和速度。要利用一切自然掩护,风声、雨声、虫鸣,都是你们的朋友。”周远恒趴在一个草坑里,身上盖着杂草,对围拢过来的学员们低声道,“动作要轻,像猫一样。眼睛要毒,耳朵要灵,提前发现敌人,就能掌握主动。”
他示范如何利用地形起伏快速移动,如何判断哨兵视线死角,如何用简单的工具制作绊索警报器。他还组织对抗演练,一方扮演守卫,一方扮演渗透者,在实战环境中磨砺技能。
起初,一些从主力部队抽调来的老兵油子对这种“偷偷摸摸”的打法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但当他们在演练中被那些掌握了新技巧的“学生”一次次“干掉”后,态度逐渐转变。尤其是看到周远恒亲自下场,用一把匕首和一根削尖的树枝,在模拟的“鬼子哨所”里悄无声息地“解决”了三个“哨兵”后,所有人都服气了。
“军座,您这手跟哪儿学的?比山里的老猎户还厉害!”一个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老兵忍不住问道。
周远恒笑了笑,抹了把脸上的汗:“打仗,不管明枪暗箭,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就是好办法。鬼子装备比我们好,火力比我们猛,跟他们硬拼阵地战,我们吃亏。就得用这些他们想不到的法子,戳他们的软肋。”
除了战术训练,周远恒还格外重视情报工作。他要求侦察部队不仅侦察鬼子兵力部署、工事构造,还要留意其后勤补给路线、指挥官活动规律、甚至士兵的士气状态。他深知,信息优势往往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
日子在紧张的训练和戒备中一天天过去。鬼子果然如周远恒所料,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几次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侦察和骚扰,但都被74军严密的警戒哨及时发现并击退。周远恒命令部队沉住气,避免与鬼子主力过早接战,继续积蓄力量。
期间,他也通过电台和派出的联络员,与战区长官部以及其他友军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他婉拒了一些要求74军立即向某个方向出击的命令,理由是部队伤亡较大,急需休整补充。他知道,历史的车轮还在按照原有的轨迹缓缓前行,大的战役节点尚未到来,他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打磨这支虎贲之师。
休整地附近散落着几个饱受战火摧残的村庄。周远恒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会派军医带着药品去给老乡们看病,也会用粮食换取一些蔬菜禽蛋,改善伙食。他严禁部队骚扰百姓,买卖公平。渐渐地,74军在这片区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乡们不再像开始时那样躲着他们,有时还会主动提供一些关于鬼子动向的零星信息。
一天下午,周远恒带着孙绍元和几名警卫,骑马来到距离驻地最近的一个叫李家坳的村子。村子不大,约摸二三十户人家,房屋大多破败,村口的大槐树被炮火削去了半边树冠,依然顽强地吐着新绿。
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躲在断墙后,怯生生地看着他们。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丈认出了周远恒身上的军装,颤巍巍地走上前,作揖道:“长官……是74军的?”
周远恒下马,和气地扶住老人:“老人家,我们是74军的,路过看看。村里日子还好过吗?”
老丈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悲苦:“好过啥呀……鬼子前些日子来扫荡过,抢粮食,抓壮丁,还……还祸害了好几个闺女……幸亏你们军队来了,鬼子才不敢常来了。”他指着村外一片新坟,“死了不少人呐……”
周远恒心情沉重。这就是战争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承受最深重苦难的,永远是这些最底层的百姓。他让警卫拿出一些罐头和压缩饼干分给孩子们,对老丈说:“老人家,鬼子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我们中国军队,一定会把他们赶出去!”
老丈连连点头,用袖子擦着眼角:“盼着呐,盼着呐……长官,你们要啥,只要村里有,尽管说……”
正说着,一个半大小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老丈喊道:“三爷爷!村东头……王二狗从镇上回来了,说……说看见好多鬼子的汽车,往北边去了!还有大炮!”
周远恒心中一凛,北边?那是战区主力可能运动的方向。他立刻详细询问了王二狗看到的情况,虽然信息零碎,但结合他记忆中的历史脉络,一个判断逐渐清晰——鬼子可能正在酝酿一次新的攻势,目标或许是某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或友军集团。
“孙营长,立刻回军部!”周远恒翻身上马,对老丈道,“老人家,谢谢你们的信息,很重要!你们自己也多加小心,有什么情况,随时派人到我们驻地报信!”
回到军部,周远恒立刻召集李耀先、张定国、王本安、赵怀民等人开会。
“根据老乡提供的情报,结合我们最近的电台侦听,鬼子在北线频繁调动,兵力集结的迹象很明显。”周远恒指着墙上那幅简陋的军事地图,“如果我没猜错,他们的目标,很可能是这里——”他的手指点向地图上的一个点。
众人的目光随之聚焦,脸色都凝重起来。
赵怀民沉吟道:“那里是交通要道,如果失守,整个战区侧翼都会受到威胁。友军的一个师驻防在那里,兵力不算雄厚。”
李耀先一拍桌子:“那还等什么?军座,咱们休整得也差不多了,弹药也补充了,正好拉上去,跟鬼子干一场!”
张定国比较谨慎:“友军能否守住?我们贸然加入战局,会不会打乱战区部署?而且,鬼子这次动用的兵力恐怕不小。”
王本安看着周远恒:“军座,您是不是己经有了打算?”
周远恒目光锐利,沉声道:“这一仗,我们恐怕躲不过去。但怎么打,有讲究。不能像以前那样,硬碰硬地填进去。我们要发挥我们的长处——机动性和突然性。”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条迂回的线路:“鬼子主力北上,其后方补给线必然拉长,守卫也会相对空虚。我的想法是,我们不首接去增援正面战场,那样很可能陷入消耗战。而是派出精锐部队,长途奔袭,打击鬼子的后勤枢纽和兵力集结地!就像上次端掉中转站一样,不过这次规模更大,目标更明确!”
“围魏救赵?”赵怀民眼睛一亮。
“没错!”周远恒点头,“正面由友军顶着,我们这把尖刀,就插到鬼子的腰眼上去!打乱他的部署,逼迫他回援,甚至创造机会,在运动中歼其一部!”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在场的军官们都吸了一口凉气,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极具可行性。74军刚补充了弹药,士气正旺,又经过了新式战术的熏陶,完全有能力执行这样的敌后破袭任务。
“干他娘的!”李耀先第一个表态,“51师愿意当这个先锋!”
张定国和王本安也相继表示支持。
“好!”周远恒下定决心,“参谋长,立刻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各师抓紧准备,侦察部队前出,务必摸清鬼子后勤线路和薄弱环节的具体情况。这一次,我们要让鬼子好好尝尝,被虎贲掏心窝子的滋味!”
军部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整个74军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训练的成果即将接受实战的检验,一场更大规模的“虎口夺食”行动,悄然拉开了序幕。淬火之后的利刃,即将出鞘。
(http://www.220book.com/book/MVK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