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五章 元丰改制:北宋司法体系的“职权归位”与结构重塑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张三跪在府衙前的青石板上,粗布短衣沾着泥点,怀里紧紧揣着半袋麦种。麦粒裹着黑泥,那是昨日李西当着邻里的面,用竹扫帚从张家晒谷场扫进院外泥坑里的。

他额头磕得通红,声音混着哭腔往堂里递:“大人,求您为小民做主!李西占我半亩宅基地修院墙三年,去年毁我一季粟米,今年又泼了我两亩麦种,如今倒反告我伤人!”

堂上端坐的开封府尹,他指尖捻着里正递来的调解记录,纸页上“李西拒调解”的朱批画了三道。他抬眼看向阶下:“你且起身,把那日动手的情形说清楚。”

张三抹了把泪,颤声回忆:“那日他又来骂我娘,说我家占着好地却种不出粮食,我跟他理论,他就来推我,我情急之下还手,没成想他往后倒去,磕在石墩上断了腿骨……”

三日后开审,李西穿着湖蓝色锦缎长衫,身后跟着两个家仆,腰间挂着银带钩,站在堂下依旧傲慢。他瞥了眼张三补丁摞补丁的裤脚,朗声道:

“回大人,是他张三先动手推我,致使我左腿胫骨骨折,按《宋刑统·斗讼律》,斗殴致人轻伤者徒一年,此等判决何需商议?”

府尹一拍惊堂木,案上的邻里证词哗啦啦散开:“你长期欺凌张三,有里正记录、三户邻人作证,张三系防卫失手,主观无伤人之意,何来‘斗殴’一说?”

最终判词递到张三手里时,他几乎不敢相信:张三杖刑八十、赔偿医药费五十贯,李西需三日内拆去越界院墙、归还宅基地,还得登门向张家致歉。可这份判决刚送到审刑院,就被详议官王钦的朱笔打了回来。

王钦坐在审刑院的书案后,捧着《宋刑统》逐字核对,手指重重戳在“斗殴致人轻伤者,徒一年”的条文上,对下属道:“开封府尹此举,是顾情理而失律法!若人人都以‘防卫’为借口伤人,律法岂不成了废纸?”

他提笔在判词旁批下“量刑过轻,有违律条”,又把李西强占宅基地的事圈出来,写了句“属田宅纠纷,另案论处”,便将卷宗摞进了待办堆里。

消息传回城郊时,张家的烟囱三天没冒烟。农户们扛着锄头聚在村口老槐树下,看着张三娘坐在门槛上哭,有人提议:“咱们去府衙请愿!”

二十多个汉子举着晒干的泥麦种,在府衙前跪了半宿,十余名白发老者凑钱买了最好的宣纸,就着油灯写申诉书。字迹虽歪歪扭扭,“审刑院只认法条不认情理”的字句却格外有力。

申诉书辗转送到太宗御前时,恰逢早朝刚散。太宗捏着纸页,指腹蹭过“百姓无门申冤”的字样,召来王钦问话。王钦仍躬身坚持:“陛下,律法乃国之根基,若因情理而改判,恐失律法威严。”

太宗沉了脸,将申诉书掷在案上:“你可知那半袋麦种,是张三一家全年的口粮?民心比律法条文更重,若百姓都觉得律法不公,这威严又有何用?”

最终的改判圣旨传到开封府时,张三正在给李西家赔医药费。杖刑八十改成了一百,却缓刑三年,李西不仅要还地,还得赔偿张家两石麦种。可这事没过去多久,又出了“子救父失手伤人案”。

农户赵五为护父亲不被恶仆殴打,失手用扁担砸伤恶仆,审刑院依旧按“伤人”判了徒一年;后来还有“贫农抗租自卫案”,贫农周六被地主家奴打得头破血流,还手时伤了人,也被重判。

百姓私下里编了顺口溜:“审刑院,高又高,不见百姓只见条。”朝臣们也渐渐察觉不对劲。审刑院本是为了“复核纠错”设的,如今倒成了司法的梗阻。

有次户部侍郎在朝堂上提:“去年江南水灾,有农户为抢粮斗殴,审刑院按律判了徒罪,可那些农户家里早断了粮,这般判决,恐生民怨。”太宗沉默良久,只说“再议”,却没下文。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时,审刑院的卷宗己经堆到了廊下。他翻到一份小额盗窃案的卷宗,案由是农户偷了地主半袋米,从开封府审结到审刑院复核,竟拖了三个月。

真宗召来宰相吕端,指着卷宗上的流程记录:“收卷要三日,组复核小组要五日,写详议状又要十日,最后还得经中书省转奏,这效率如何能行?”

他顿了顿,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宋风华章 说出自己的想法:“取消审刑院经中书省转奏的流程,让他们首接把复核意见递到宫里,再定个时限,简单案子十日结,复杂案子三十日,不能再拖。”

吕端却摇了摇头,躬身道:“陛下,审刑院掌全国案件复核,若让他们首接面圣,再没了中书省的监督,万一与大理寺勾结,恐生司法专权之祸。您忘了太祖设审刑院,本就是为了分司法权、防权臣专断?”

真宗捏着笔杆的手顿了顿,终究没敢动根本。最后只添了三个复核官,让他们分案审核,流程依旧没简化。那些堆积的卷宗,依旧在审刑院的架子上,等着一个不知何时会来的“复核结果”。

这一拖,就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正酣,朝堂上天天议着“精简机构、提升行政效率”,审刑院的弊端愈发扎眼。刑部侍郎崔台符拿着统计册进了宫,册页上的数字触目惊心:

“陛下,审刑院与刑部都管案件复核,光复核官员就有五十三人,可去年积压的案子还有两百余件,有的甚至跨年未决!陕西有个军户斗殴案,从去年秋审到今年春,家属跑了七趟京城,还没等到结果。”

神宗翻着册页,指尖在“审刑院”三字上顿了顿,蹙眉道:“设审刑院本是为了制衡,如今倒成了冗余。撤了吧,把复核权还给刑部,官员按专业分流到大理寺、刑部,别再浪费行政资源。”

元丰三年秋,一道圣旨从宫里递出,传遍朝堂:审刑院即日撤销,案件复核权正式归还刑部,原审刑院官员三十余人,分别调往刑部、大理寺任职。存在二十余年的审刑院,就这么退出了历史。

只是它留下的“皇权主导司法”规矩,早己扎了根。此后无论大理寺、刑部审什么案子,最终都要递到皇帝案前,等着那道朱批。

可这场改革远没结束。崔台符转任大理寺卿的第一天,就把狱政司的吏员召来:“往后大理寺只管审判,牢房的事、囚犯的衣食医病,都交给刑部管。”

他还把大理寺拆成了左右两厅:左断刑专审地方奏报的案子,右治狱管京城的案件,自己当着“大理寺卿”,在厅前立了块石碑,刻着“证据优先,律法为据,情理兼顾”十二个字。

有次地方送来个盗牛案,卷宗里写着“盗牛者刘七,偷了地主一头黄牛,变卖后给母亲治病”。下属按旧例拟了“徒两年”的判词,崔台符却把判词打了回去:

“你看这证词——刘七母亲卧病三个月,家里连米都没了,他盗牛是为救母,并非歹意。改判杖刑六十,让他帮地主耕半年田抵偿,既守了律法,也顾了情理。”

刑部这边也忙得热火朝天。除了接回审刑院的复核权、大理寺的狱政管理权,还多了“律法解释权”。地方官对《宋刑统》条文有疑问,都得写信问刑部,刑部的回复盖了印,就能当律法依据用。

元丰五年夏,刑部统计全国案件时发现,民间斗殴案比去年多了三成,大多是邻里因灌溉、地界起争执。

刑部尚书拿着统计报告进宫,对神宗道:“如今斗殴案多是小额纠纷,若都按‘徒一年’判,恐会让百姓对律法生畏。臣奏请调低轻微斗殴的刑罚,伤人不重的判杖刑,赔偿医药费即可。”

神宗翻着报告,点头道:“就依你所言,让地方官多调解,少判罚,毕竟百姓和睦,才是治国之本。”

消息传到地方时,苏州有个农户因灌溉抢水打了邻居,本以为要坐牢,结果只判了杖刑二十,赔了两贯医药费。他提着一篮新摘的梅子去谢县官,笑着说:“如今的官懂变通,不拿法条压人了!”

御史台也变了样。以前御史们又查官员犯罪,又管司法监督,手伸得太长。有次御史弹劾某地知州贪赃,又顺带改了当地一桩民事案的判词,闹得地方官怨声载道。改革后,查官员犯罪的事归了大理寺,御史台只盯着司法官员:

大理寺判错了案,御史台要复核;刑部复核漏了细节,御史们要递弹劾折;哪个司法官收了贿赂,更是逃不过他们的眼。

有次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发现,大理寺一个评事收了被告的银子,把“盗官物”改成了“误拿”,当即把证据递到神宗面前。那评事没几日就被罢了官,还被抄了家——御史台的牌子,在司法官眼里渐渐重了起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