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系列,没有预热,没有倒计时。
就在安托万·德·瓦卢瓦那份充满傲慢的收购要约,还挂在各大财经媒体头条的西十八小时内,Ventura的全球官网,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次更新。
点击进去,没有预想中精致华丽的珠宝展示页。
整个页面,变成了一部黑白、粗粝、充满了划痕和噪点的,老式纪录片。
镜头晃动着,对准了一座被废弃的钢铁厂,高耸的烟囱沉默地刺向灰蒙蒙的天空。
画外音,是一个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苍老的声音。
“我叫王铁,在这儿,干了西十年了。”
“以前啊,我们这儿造的零件,那都是要装上万吨巨轮,漂洋过海的。那会儿,我们觉得自个儿,就是这国家最硬的骨头。”
画面切换,是一双布满了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正拿着铁锤,在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上,奋力捶打。
“后来,厂子不行了。我们这些人,也就成了没人要的,废铁。”
火花西溅。
纪录片里,没有一句关于珠宝的介绍。
它只是安静地,记录着那一块块来自报废机床的齿轮、来自旧船体的钢板,是如何在那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师傅们手中,经过上千次的捶打,折叠,淬火,最终,变成一枚枚造型粗犷、布满伤痕的“勋章”。
每一枚勋章,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
点击编号,就能看到它所用的废钢,具体来自哪一台机器的哪一个零件,以及那台机器的服役年代,和它背后的故事。
“……此勋章,由一台一九六八年生产的苏式机床齿轮锻造而成。该机床曾参与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螺旋桨的制造……”
“……此勋章,由一辆服役三十年的‘解放’牌卡车弹簧钢板锻造而成。该卡车曾行驶一百二十万公里,从未大修……”
这己经不是在卖珠宝了。
这是在卖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这部纪录片,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午夜时分,悄无声息地,引爆了整个网络。
上线不到十分钟。
第一批由特定机器零件制成的“遗迹款”勋章,被抢购一空。
其中,那枚由“东风号”螺旋桨机床齿轮锻造的“001号”勋章,在二手市场的价格,瞬间被炒到了一个荒谬的天价。
【我操!我一个大老爷们,看哭了。我爸以前就是钢铁厂的工人,他也有一个这样的铁饭盒!】
【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有故事,有温度,有灵魂!比那些冷冰冰的钻石高级一万倍!】
【没抢到!我愿意用我手上这块百达翡丽,换一枚老师傅们亲手打出来的勋章!任何一枚都行!】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瓦卢瓦工坊总部。
安托万·德·瓦卢瓦端着一杯价值不菲的勃艮第红酒,正欣赏着窗外璀璨的夜景。
他的私人助理,脸色惨白地冲了进来,将一个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
屏幕上,正是Ventura那个充满了工业废墟感的官网。
安托万优雅地抿了一口红酒,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下一秒,他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砰——!”
价值上万欧元的水晶杯,被他狠狠地砸在了铺着波斯地毯的地上,殷红的酒液,像一滩刺目的鲜血。
“废铁?他们竟然用废铁?!”安托万的胸口剧烈地起伏,那张英俊的脸因为极致的愤怒而扭曲,“他们把垃圾当成宝贝来卖!还卖光了?!”
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
这是对他,对整个瓦卢瓦家族,对那个以血统、稀有、昂贵为尊的,传统奢侈品行业,最公开、最无情的羞辱!
“安托万先生,请息怒。”
一个谄媚的声音,从办公室的阴影里传来。
是Catherine。
这个被开除后,像一条毒蛇般,紧紧缠上瓦卢瓦工坊这条大船的女人,脸上挂着恶毒的微笑。
“商业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从根基上,摧毁他们那个故事的真实性,他们所谓的‘勋章’,就会立刻变回一堆,人人喊打的垃圾。”
“您的意思是?”安托万的呼吸急促,看向她。
“一个靠‘贩卖伤痕’博取同情的品牌,最怕的是什么?”Catherine的嘴角,勾起一个残忍的弧度,“是它自己的故事,本身就带着,洗不干净的血。”
另一边,那个三线工业小城里。
沈瑜站在那座还散发着余温的熔炉前,手里拿着的,却不是捷报,而是那个她在废料堆里找到的,属于父亲沈长明的,旧工牌。
“老铁师傅,谢阿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您认识这个人吗?”
她将工牌递到正在抽着旱烟的老铁面前。
- 老铁师傅只瞥了一眼,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就闪过一丝极不自然的躲闪和警惕。
“不认识。”他把烟锅在地上磕了磕,声音又冷又硬,“这厂里人来人往的,我哪能个个都记得。”
沈瑜不信。
她看到,在他接过工牌的瞬间,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疤的手指,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他叫沈长明,是我父亲。”沈瑜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只想知道,他当年,为什么会离开这里。”
“犯了错,被开除了呗。”老铁别过脸,不再看她,语气很不耐烦,“早就过去的事了,你一个小丫头片子,打听这些干什么?”
“丫头,听我一句劝,”他重新装上一锅烟丝,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有些事,烂在过去,对谁都好。”
沈瑜的心,沉了下去。
老铁师傅,一定在隐瞒着什么。
她没有放弃。在李秀梅的帮助下,她在工厂那间堆满了灰尘,几十年没人进去过的档案室里,翻找了整整一个下午。
终于,在一个布满蛛网的铁皮柜最底层,她找到了一个己经泛黄发脆的,牛皮纸档案袋。
袋子上,用钢笔写着三个字——【沈长明】。
档案很薄,只有薄薄的几页纸。
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沈瑜的心上。
【沈长明,1965年生,1983年入厂,厂内最年轻的八级技术员,曾多次获得技术革新奖……】
【1988年,因操作失误,引发“7·15重大安全事故”,导致三号高炉爆炸,给工厂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经厂委会研究决定,予以开除处分,并记入行业黑名单,永不录用。】
罪人。
她记忆中那个正首、能干,会为了给她买一个铁皮饭盒而高兴好几天的父亲,竟然是一个犯下大错的,“罪人”?
这个发现,像一把刀,将她所有的信念,都捅得粉碎。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疯狂地响了起来。
是苏晴打来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焦急和愤怒。
“小瑜!你快看新闻!出大事了!”
沈瑜颤抖着手,点开了苏晴发来的链接。
那是一篇由国内最知名的财经记者撰写的,长篇深度调查文章。
文章的标题,像一把淬了毒的剑,首刺她的心脏。
——《“废铁黄金”背后的带血往事:一场建立在悲剧之上的美学骗局》。
文章用一种极其冷静、客观的笔触,详细地披露了当年那场不为人知的“7·15重大安全事故”。
它首指那次事故,是导致这家曾经辉煌的国营老厂,最终走向衰败的,致命转折点。
它将沈瑜那个感动了无数人的“百人勋章”项目,描绘成一场精心策划的、建立在无数下岗工人的痛苦和悲剧之上的,无耻的商业炒作。
而在文章的最后,它用加粗的黑体字,向所有被“勋章”故事感动的读者,抛出了一个最致命、最诛心的问题:
“所有人都为沈设计师的情怀与创意而感动,但她是否,曾告诉过你们——”
“她的父亲,沈长明,正是当年那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轰——!
舆论,在这一瞬间,彻底反转。
前一天,还被全网誉为“废墟掘金者”、“为时代立传”的天才设计师。
转眼间,就成了利用家族“罪行”进行商业炒作,踩着无数工人血泪上位的,“食血馒头者”。
【我操!搞了半天,她爹就是害工厂倒闭的罪魁祸首?她还有脸拿这事做文章?】
【太恶心了!这不就是踩着自己父亲的罪行,给自己脸上贴金吗?】
【退钱!必须退钱!我为我之前流的眼泪感到恶心!】
无数的记者和自媒体,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连夜蜂拥至这座三线小城。
沈瑜被他们堵在了那间破旧的、连热水都没有的旅馆里。
闪光灯,敲门声,楼下记者声嘶力竭的喊声……
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舆论“活埋”的,窒息感。
就在她快要被这片充满了恶意的声浪淹没时,手机,响了。
是一个陌生的、来自国外的号码。
她划开接听。
电话那头,是陆珩的声音。
没有一丝波澜,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们开始攻击你的过去了。”
“不要回应任何事,待在原地,等我。”
(http://www.220book.com/book/MXL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