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6章 老手艺的新生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章节无错乱精修!
 

苏建军在帮晓冉整理“城市记忆工程”的老物件时,在一个蒙尘的木箱底部,发现了一本纸张泛黄、线装的手工册子。册子没有书名,扉页上用毛笔写着“甲子年桂月 苏氏手录”,字迹工整有力,是他爷爷的笔迹。

他好奇地翻开,里面不是文字,而是一页页精细的手绘图案——各种家具榫卯结构的分解图、木料纹理的辨识方法、传统工具的用法图解,甚至还有修复古旧家具的独门技巧。每一笔每一画都极为严谨,旁边配有简短的注释。

“这是……你太爷爷留下的。”苏建军的手指有些颤抖,他记得父亲提过,太爷爷是宁州有名的细木匠,尤其擅长修复老家具,可惜手艺没传下来。

晓冉看到这本册子,如获至宝。她立刻进行了高清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这些看似古老的技艺,蕴含着极高的智慧,比如某种独特的榫卯结构,其稳定性和可拆卸性,甚至优于现代的一些工艺。

“爸,这太有价值了!不仅是记忆,更是活的知识!”晓冉很兴奋。

苏建军心里也起了波澜。他退休后,一首有种技艺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这本册子,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他年轻时在机械厂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以及对工具、材料的敏感,似乎与这本册子里的技艺隐隐相通。

恰在此时,社区找到刘梅的便民驿站,希望开设一些面向居民的业余兴趣课程。刘梅正愁没什么特色内容,苏建军犹豫再三,提出了一个想法:“要不……我试试开个木工体验课?就教点最简单的,比如修个小板凳什么的。”

刘梅和晓冉都极力支持。课程海报贴出去时,大家心里都没底,觉得这年头谁还学这个。

没想到,报名的人出乎意料的多。有想给孩子做玩具的年轻父母,有喜欢动手的退休老人,甚至还有几个像小张一样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第一期课程,苏建军就教大家用最简单的工具,修复一个旧马扎。他拿着太爷爷册子里的图解,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讲解得清晰易懂。学员们从笨拙地拿锤子,到慢慢掌握技巧,看到破损的马扎在自己手中恢复功能,都充满了成就感。

课程一炮而红,“苏师傅木工课”成了社区的名牌项目。更让苏建军没想到的是,一天课后,一个叫小赵的学员找到他,带来了一件几乎散架的旧木箱。

“苏师傅,这是我奶奶的嫁妆,我小时候就记得它快散了,一首想修好留个念想。您能帮我看看吗?”小赵眼中满是期待。

这件木箱的破损程度远超课堂练习品,结构复杂,需要用到册子里记载的几种特殊榫卯修复技巧。苏建军本想说“修不了”,但看着小赵的眼神,他鬼使神差地接了下来。

那段时间,苏建军几乎泡在了阳台的工作台。他反复研究册子里的图解,比对实物,小心翼翼地拆卸、清理、修补、重组。刘梅说他“比当年在厂里搞技术攻关还上心”。当最后一块木板严丝合缝地归位,整个木箱恢复稳固时,苏建军长舒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巨大的满足感。

小赵来取木箱时,看到焕然一新的奶奶的嫁妆,激动得说不出话,非要付钱。苏建军拒绝了:“你能把奶奶的东西当宝贝,就是最好的报酬。”

这件事传开后,来找苏建军修复老物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不再把这当成负担,而是作为一种新的“工作”。他和晓冉商量,在“城市记忆工程”的线上平台开辟了一个“老物件新生”专栏,展示修复过程,讲述物件背后的故事。

太爷爷留下的那本无名册子,不再是箱底的故纸堆,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技艺与情感的桥梁。苏建军发现,退休后的生活,并非只有含饴弄孙一种模式。一门老手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共享和体验的方式,重新焕发了生机。

他偶尔会想,如果太爷爷知道他的手艺在近一个世纪后,以这种方式被重拾和传承,会不会也感到欣慰?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轻响,仿佛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光影交界处的孤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