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7章 古庙修复现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章节无错乱精修!
 

苏建军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有机会参与修复一座真正的明代古庙。

地点在离宁州市区五十公里外的云麓山深处,庙名“栖云禅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损毁重建,如今只剩下一座大殿主体结构尚存,但也己是梁柱歪斜、瓦砾遍地、壁画剥落,被列为紧急抢救性修复项目。

市文物局之所以找到苏建军,一方面是因为他成功修复明代官帽椅在业内传开,另一方面,是这次修复的首席专家,正是林瀚笙老先生的一位故交,对苏建军赞赏有加。

第一次进山,吉普车在颠簸的土路上摇晃了近两个小时。抵达时己是傍晚,残阳如血,映照着荒草丛中那座破败不堪的古殿,一种苍凉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苏建军的心,一下子被攫住了。

修复队的临时工棚就搭在古庙旁的平地上,条件极其艰苦。没通自来水,用的是山泉;电力不稳定,晚上常常点汽灯;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同队的有几位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更多的则是来自高校考古系或职业技术学校的年轻人。

苏建军被分派的任务,是协助修复大殿内残存的木构藻井和部分斗拱。这些构件工艺极其复杂,榫卯结构精巧无比,但也因年代久远和虫蛀潮湿,损毁严重。

起初,那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对这位“半路出家”的老师傅并不十分信服。尤其是负责测绘和方案设计的小郑,一个戴眼镜的硕士生,总觉得苏建军的方法“太凭经验”、“不够科学”。

一次,在讨论如何加固一根内部严重腐朽的檐檩时,小郑拿出电脑模型,坚持要用现代复合材料进行内部填充加固,认为这样强度最高。苏建军却反对,他根据太爷爷手稿上类似的案例,提出用传统“包镶法”,即选用致密的硬木,依照原有构件的形态挖空中心,再将朽坏的构件包裹进去,用传统胶粘合。

“苏师傅,您这个方法耗时太长,而且承重数据未必理想。”小郑推了推眼镜。

苏建军没多争论,只是找来工具和木料,在现场依样做了两个小模型:一个按小郑的方案用化学胶填充,一个按他的“包镶法”制作。然后,他让两个年轻人分别用液压器给模型施加压力。

结果出乎意料。“包镶法”的模型在达到远超实际需求的压力值时,才发出细微的木材纤维撕裂声,而复合材料填充的模型虽然整体强度高,但在连接处却出现了脆性断裂。

小郑看着数据,脸红了。苏建军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老祖宗的东西,有时候讲究的是‘以柔克刚’。木头是会‘呼吸’的,你用死硬的材料去箍它,反而容易出事。”

这件事后,队里的年轻人对苏建军的态度彻底转变,开始主动向他请教传统工艺的奥秘。苏建军也毫不藏私,把太爷爷手稿里的知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手感,倾囊相授。工棚的夜晚,常常变成小讲堂,汽灯下,一群年轻人围着苏建军,听他讲解各种榫卯的妙用、不同木料的特性、以及传统工具的使用技巧。

修复工作缓慢而艰辛。每一天,都是在与时间、与自然侵蚀赛跑。苏建军的体力消耗很大,腰酸背痛是常事,但他精神却前所未有的。看着那些濒临坍塌的构件在自己手中一点点恢复稳固,看着古老的纹饰在精心清理下重现光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远非当年在机械厂按图纸加工零件所能比拟。

一天,在清理一块脱落的壁画残片时,苏建军无意中发现壁画泥层背后似乎有刻痕。他小心翼翼地清理,竟露出几行模糊的刻字,是当年参与修建的工匠留下的名字和纪年,其中赫然有一个“苏”字!

他激动地叫来专家。经过辨认,这行字证实了苏家祖上确实有匠人参与过这座寺庙的修建。跨越数百年的巧合,让苏建军站在古殿中,百感交集。他触摸着那些被祖先汗水浸润过的梁柱,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消息传回宁州,晓冉在“记忆方舟”上为父亲开辟了一个特别专栏,记录这次修复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个跨越数百年的家族匠缘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

苏建军在深山的古庙里,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不仅修复着古老的建筑,更在书写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也悄然延续着一段关于手艺与传承的漫长史诗。

梧桐巷38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梧桐巷38号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