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梧桐巷的金黄落叶铺满了青石板。风暴后的重建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忙碌与琐碎中,生活也悄然酝酿着新的滋味。
明宇:小步快跑的考验
聚焦战略初见成效。简化版的报修系统在试点小区运行稳定,好评率稳步上升。但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规模化?每个小区情况各异,简单的复制粘贴行不通。明宇团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个性化微调,成本居高不下。
更大的挑战来自竞争。一家巨头公司推出了功能类似的免费基础版,意图迅速抢占市场。消息传来,团队刚提振的士气又蒙上阴影。
“我们不能硬拼。”明宇在内部会议上异常冷静,“我们的优势是更懂社区,服务更细致。我们要做他们做不了的事。”他决定深耕己合作的小区,增加“邻里技能交换”、“旧物共享”等增强用户黏性的轻功能,同时探索与街道、物业公司更深度的合作模式,打造“社区服务生态”壁垒。这条路更慢,更重,但或许是唯一的生路。
梧桐巷:方案之争
居民自治小组提交的“保护与发展”方案,在巷子里引发了激烈讨论。方案建议成立居民合作社,自主经营特色民宿、文创小店,利润反哺巷子维护和老人照料。
张阿姨等老人担心商业化会破坏宁静;小张等年轻人则觉得方案太保守,盈利前景不明;还有中间派觉得风险太大,不如接受政府补偿搬走省心。刘梅家的客厅成了临时会议室,各种意见碰撞,常常吵到深夜。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一个雨夜。赵爷爷拍着桌子:“我在这住了一辈子,临老还要学做生意?不成!”小赵忍不住顶嘴:“爷爷,不改变就只能等着被淘汰!”眼看爷孙俩要吵起来,刘梅赶紧打圆场。她意识到,光有美好蓝图不够,必须拿出更具体、更能打消顾虑的细节。
苏建军:传承的难题
苏建军的资料整理工作遇到了瓶颈。很多传统技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比如调胶时“手感”,判断木料干湿的“眼力”,这些如何用文字或视频准确记录?
他尝试让晓冉帮忙拍摄制作教学视频,但面对镜头浑身不自在,操作也失了往日的流畅。看着拍废的素材,他有些沮丧:“这东西,看来还是得手把手教。”
晓冉提议:“爸,要不您在‘梧桐小筑’开个固定的 workshop(工坊)?就像教木工课那样,现场教,我帮您记录过程。”苏建军有些犹豫,他习惯了自己琢磨,不习惯被围观。但想到太爷爷的手艺可能真的会断送在自己手里,他最终点了点头。
晓冉:评审的压力
“记忆方舟”项目迎来了省里的中期评审。评审组专家阵容强大,提问尖锐,重点集中在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如何量化。晓冉的团队准备了大量资料,但面对专家们关于“用户增长曲线”、“投入产出比”的追问,仍显得有些准备不足。
评审结束,结果要一周后公布。团队气氛凝重。晓冉鼓励大家:“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己经做了有价值的事。评审是帮助我们看清不足,不是否定我们的全部。”她组织大家立刻开始梳理专家意见,制定改进计划,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楚悦:意外的橄榄枝
一封来自欧洲某著名设计学院的邀请函躺在楚悦邮箱里,邀请她作为访问艺术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创作和交流,主题恰好是“传统社区的当代转化”。机会难得,但时间太长。她看着正在地垫上蹒跚学步的晓粤,看着深夜还在书房加班、眉头紧锁的明宇,实在无法开口说“我要离开三个月”。
她婉拒了邀请,回复了一封诚恳的邮件。没想到,对方很快回复,表示理解,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构想:是否可以以梧桐巷为远程研究案例,楚悦作为外部顾问,进行线上交流和阶段性成果分享?这个方案灵活许多,楚悦心动不己,开始认真考虑。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上。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纠结、协商和一点点前行的尝试。但正是在这些看似微小的步伐里,新的可能性正在悄然孕育。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