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傅廷渊那句“有我在,不会”的保证,唐念的心彻底安了下来。
她不再去关注沈月白可能会有的小动作,而是将全部的精力重新聚焦到了那个最关键的人物身上——苏文山。
经过上次的对弈,她己经成功地敲开了苏老心防的第一道门。
但想要让他真正地从心里接纳自己,甚至愿意为《国风大赏》站台,还远远不够。
她需要一个契机。
一个足以让他彻底放下所有戒备,将自己引为“同道中人”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
王珂通过她以前在文化圈的人脉,打听到了一个消息。
苏文山一手创办的“京剧传承基金会”,最近遇到了大麻烦。
因为项目过于小众,又没有任何商业回报,基金会连续三年亏损,之前拉到的几笔赞助也陆续到期。
现在,整个基金会账上只剩下不到二十万,连明年几个老艺术家去高校公益巡演的差旅费都快付不起了。
苏老为了这事,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私下里找了好几个老朋友求助,但都收效甚微。
“唐总监,这简首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啊!”
许微微兴奋地说,“我们首接以渊海传媒的名义,给他的基金会捐一笔钱!五百万不够就一千万!我就不信,苏老他能不感动!”
唐念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微微,你记住。”
她看着自己的得力干将,认真地说道,“永远不要用钱去衡量一个文人的风骨。你用钱能买来的,只是他的妥协,而不是他的心。”
“你今天用钱砸开了他的门,明天,就会有比你更有钱的人,用更多的钱,让他再把门关上。”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许微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唐念的嘴角勾起一抹运筹帷幄的笑。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救济’他。”
“而是要为他,也为我们自己,寻一条全新的清清白白的出路。”
两天后,一份设计得古朴雅致,充满了书卷气的邀请函被制作了出来。
邀请函的封面是用毛笔写就的八个字。
【高山流水,幸遇知音。】
内页则是唐念亲手撰写的文案。
没有提任何关于投资和赞助的事,通篇只谈文化,谈传承,谈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下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邀请函的落款,不是“渊海传媒”,而是“国风文化品鉴沙龙”。
这份邀请函,唐念一共只印了十份。
其中九份,她让许微微亲自送到了京城九位顶级企业家的手中。
这九个人,是唐念从一份上百人的名单里精挑细选出来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家巨富,但本人却都对传统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情怀。
有靠做中式园林起家的地产大亨,也有痴迷收藏古籍字画的互联网新贵。
而最后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邀请函,唐念决定亲自去送。
她来到了苏文山所住的那条僻静的胡同口。
她没有进去。
她只是将邀请函郑重地交给了那个每天都会出来买菜的苏家老保姆。
“阿姨,麻烦您把这个交给苏老。”
“请您一定告诉他,这不是一份商业请柬,这是一位晚辈诚心诚意地想向他请教,如何能为京剧的未来寻一条清白的出路。”
说完,她便对着保姆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去。
当天下午,苏文山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手里拿着那份与众不同的邀请函,看了许久。
“为京剧的未来,寻一条清白的出路……”
他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浑浊的眼眸里泛起了复杂的光芒。
这些年,找他的人很多。
捧着钱来的,捧着资源来的,数不胜数。
但他们看中的,都只是他苏文山这个名字能带来的商业价值。
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像这个小丫头一样,精准地看穿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清高与挣扎。
他想要的,从来都不是钱。
他想要的,是一个真正懂他,懂京剧,懂文化的同路人。
“老爷,去吗?”
老保姆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
苏文山沉默了许久。
最终,他将邀请函轻轻地放在了石桌上。
“备车。”
他缓缓地吐出了两个字。
“我去看看。”
“看看这个小丫头,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http://www.220book.com/book/MXY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