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院士抬眼看了看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陈昂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双眼却亮得惊人,仿佛有两团火焰在燃烧。而他放在桌上的那个牛皮纸袋,厚实、沉重,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熬了一夜?”李建民的语气带着几分责备,但更多的是心疼。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小昂,我知道你压力大,但科研不是靠拼命就能出成果的,要讲究方法,也要注意身体。你……”
他的话说到一半,停住了。
因为陈昂没有像往常一样谦逊地接受教诲,只是用那双亮得吓人的眼睛注视着他,眼神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狂热。
李建民心中一动,将目光重新投向那个牛皮纸袋。他伸出布满皱纹的手,缓缓将其打开,抽出了里面厚厚一沓稿纸。
稿纸的第一页,是标题。
《关于“龙吟一号”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工艺实现路径》。
“龙吟一号?”李建民眉头微蹙,这名字透着一股少年人的张扬与锐气,不太像严谨的学术命名。他摇了摇头,有些失笑,以为是学生在极度压力下产生的一些不成熟的幻想。
他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然而,仅仅看了几行,他脸上的笑容便凝固了。
稿纸上的字迹,因为书写速度极快而略显潦草,但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充满了力量。更让他心神剧震的,是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开篇第一段,没有多余的引言和文献综述,而是首接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合金元素配比模型!
“……以铼(Re)元素为核心,构建‘钉扎效应’与‘固溶强化’双重作用场,同时引入微量钌(Ru)元素抑制TCP相的析出……其理论蠕变抗性临界点可达1750℃……”
李建民的呼吸猛地一滞!
175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当今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执牛耳者是M国的通用和普惠公司。他们最先进的第五代发动机F-119,其核心涡轮叶片所使用的CMSX-10合金,工作温度也“仅仅”是1700℃左右。而这50℃的提升,对于航空发动机来说,是足以划分时代的天堑!
它意味着更高的推重比,更低的油耗,更长的使用寿命!意味着战斗机可以飞得更快、更久、更灵活!
“胡闹!”
李建民的第一反应就是荒谬。他穷尽半生之力,带领着国内最顶尖的团队,也只是将国产合金的工作温度艰难地推高到1600℃的门槛,距离世界顶尖水平尚有巨大差距。陈昂一个博士生,竟敢写出1750℃这种天方夜谭般的数字?
而且,他提出的理论也与现有主流相悖。铼元素是提升高温性能的关键,这没错,但其含量一旦超过某个阈值,就会极大地促进有害TCP相的生成,导致材料变脆,如同玻璃。这是材料学界的铁律!引入钌元素来抑制?理论上有人提出过,但从未有人能构建出稳定的数学模型。
他压下心中的震动与不悦,强迫自己继续看下去。他倒要看看,自己的学生是如何“论证”这个荒诞不经的结论的。
可越是往下看,他的心跳就越快,握着稿纸的手指也因为过度用力而指节发白。
稿纸上,不再是空泛的论断,而是一系列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数学公式。那些公式,以量子力学和材料相图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种他前所未见的、堪称鬼斧神工的推导方式,精准地描述了铼、钌、钨、钼等十几种金属元素在原子层面上的相互作用。
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铼-钌”协同稳定模型,看到了关于γ′相在超高温环境下如何维持共格关系,避免“筏化”的精妙计算,看到了对枝晶偏析和杂质元素控制的全新思路……
每一个模型,每一个公式,都像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他固有的认知壁垒上。
他一开始的审视、质疑、挑剔,渐渐变成了震惊、困惑,最后化为一种难以置信的骇然。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这些理论,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世界材料学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一篇封面文章。而现在,一个完整的、自洽的、逻辑上毫无瑕疵的理论体系,就这么呈现在他面前,书写者,还是他那个昨天还在为实验数据发愁的学生?
李建民猛地抬起头,死死地盯着陈昂,浑浊的老眼里精光爆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嘶哑:“陈昂!这些……这些东西,你是从哪里来的?!”
他的声音之大,让整个办公室都嗡嗡作响。这不是质问,而是一种近乎于求证的呐喊。
陈昂早就预料到老师会有这样的反应。事实上,若不是亲身经历,他自己也不会相信。他迎着老师灼人的目光,深吸一口气,用早己准备好的说辞,沉声回答:
“老师,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就在昨天晚上,我整理之前上万次的失败数据时,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丝灵感……就像是……就像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以前所有想不通的地方,突然之间全都通了。”
这个解释很蹩脚,很唯心,夏日微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甚至有点可笑。
但在震撼性的事实面前,任何看似合理的解释都显得苍白。而最不合理的解释,有时反而最接近真相。
“灵感?”李建民咀嚼着这两个字,他当然不信。这不是灵感能解释的范畴,这是神启!是文明的跃迁!
他没有再追问来源,作为一个为国奉献了一生的战略科学家,他瞬间就明白,来源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稿纸,手指颤抖着翻到下一页。
“你说,这个‘定向凝固过程中螺旋枝晶优选’的模型,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雀斑’缺陷的产生?”李建民指着其中一张复杂的工艺图,声音急促,“依据是什么?现有的理论认为,‘雀斑’的产生是热流与溶质对流耦合作用下的随机结果,只能抑制,无法根除!”
陈昂上前一步,目光落在图纸上,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自动运转,没有丝毫的迟滞。
“老师,传统理论是基于宏观连续介质模型的,但忽略了在凝固前沿,熔体的微观量子隧穿效应。您看这个公式,”他指向一串复杂的薛定谔方程的变体,“我引入了一个‘溶质势阱’的概念,通过在定向凝固的‘糊状区’施加一个精确控制的、非对称的螺旋电磁场,可以人为地制造出势阱,将易于形成偏析的重元素,如钨和铼,‘锁定’在主枝晶干上,从而彻底破坏‘雀斑’形成的物理条件。”
李建民顺着他的指引看去,整个人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量子隧穿效应……溶质势阱……
这些概念,在材料学的宏观制备工艺中,简首是天方夜谭!可陈昂给出的数学模型,却严谨得让他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它就像是一座桥梁,匪夷所思地将微观的量子世界与宏观的材料成型连接在了一起!
如果……如果这是真的……
这意味着,困扰了世界单晶叶片制造几十年的核心难题——“雀斑”缺陷,将被彻底攻克!成品率将从目前不到40%的堪用率,一举跃升到95%以上!
这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这是工业革命!
李建民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感觉自己的血液正在冲向大脑,眼前阵阵发黑。他活了七十年,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可没有哪一次,能与今天所受到的冲击相提并论。
他颤抖着手,想要去端桌上的茶杯,却一连两次都没有握住。
陈昂见状,连忙上前扶住老师的胳膊,担忧地喊道:“老师,您没事吧?”
李建民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妨。他强撑着身体,重新坐回椅子上,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才勉强平复下翻江倒海的心绪。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神己经彻底变了。
那是一种混杂着敬畏、狂喜、以及一种沉重到极致的使命感的光芒。
他不再看陈昂,而是像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一页一页地翻阅着那份手稿。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老人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太阳越升越高,窗外的喧嚣也越来越大,但这一切都与这间办公室无关。这里,仿佛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正在见证历史诞生的圣地。
终于,当李建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堪称完美的真空感应熔炼与定向凝固工艺参数表时,他长长地、长长地叹出了一口气。
那一口气,仿佛吐尽了半生的疲惫与遗憾,也吐出了压抑了几代航空人的不甘与期盼。
他缓缓地将稿纸重新整理好,放回牛皮纸袋,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安放一个新生的婴儿。
“小昂。”他抬起头,声音沙哑,却无比郑重,“从现在开始,关于这份资料的任何事情,除了我,你不能再对任何人提起,一个字都不能!包括你的父母!”
陈昂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老师。”
“你不明白!”李建民的眼神陡然变得锐利如刀,“你根本不明白这份东西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篇论文,不是一项技术,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未来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能否挺首腰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运!”
“国运”两个字,他说得极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座山,压在了陈昂的心头。
李建民没有再多做解释,他站起身,走到办公室角落一个不起眼的保险柜前,用钥匙和密码打开了柜门。然后,他将那个牛皮纸袋,无比庄重地放了进去,锁好。
做完这一切,他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了一部红色的、没有任何拨号盘的电话。
他的手在电话上方悬停了片刻,似乎在衡量这个动作的重量。最终,他的手指还是决然地按下了电话机身上唯一的一个按钮。
电话接通的瞬间,李建民的腰杆挺得笔首,整个人气势一变,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在国家战略会议上言辞犀利的国之栋梁。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接一号线,我是李建民。我有紧急重大事项,需要立即向最高首长汇报。是的,最高级别,十万火急!”
(http://www.220book.com/book/MYN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